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老街旧话】洗澡那点儿事(下)
【老街旧话】洗澡那点儿事(下)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11/27 17:22:48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次数:
    在民国时期,对洛阳人来说,洗澡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那时在整个老城,澡堂很罕见。据有关文史文章与老辈人回忆,在民国时期,老城有三个澡堂:一个是北大街集道街(1956年修中州路时消失)东南的大观园澡堂,一个是文明街小学(现府文庙)西隔壁乡贤祠内的学生澡堂,一个是北大街的荣泉池。
                
    学生澡堂开办于1934年,专为学生而设,冬春两季开放,一周仅开放两个下午。学生澡堂由于只有三间瓦房,一次只能容纳30多人同时洗澡,一个学校的几百名男生去了,只能轮流进去洗。 荣泉池是露天澡堂,开业于1941年夏。学生澡堂由于当时日寇飞机经常来洛轰炸,荣泉池多在夜间营业。
                
    学生澡堂地方小,开放时间短,而露天澡堂天冷就不能营业,因此,只有大观园澡堂比较正规,它成立于1921年4月,一直营业到1956年。因为它的名气大,老城人曾把集道街的一段叫作“老澡堂”。  当时澡堂少的主要原因是穷苦百姓洗不起澡。长辈讲:“哪有钱洗澡呀,饭还吃不饱哩!天热时,我们就跑到洛河滩去洗。”
                
    前段时间,我帮一个朋友校对文稿,文稿中写到民国时期的澡堂,出现了“澡塘”这种写法。我当时不解,和他商量后,将其改成澡堂,现在想来,写“塘”也是有道理的,因为最早人们洗澡肯定是在池塘里,《新华字典》还保留了这个字的本义。虽然我们现在已不用“澡塘”了,但从词的变化可以看到社会的进步。
                
    天热可到野外洗澡,天冷咋办?那就在家烧点儿水,弄个大点儿的木盆子,简单洗洗就好了。我最近专门拜访了今年已经76岁的一位本家长辈,她说:“我第一次到澡堂洗澡,是在1955年前后,那时我刚参加工作,周末了,同事们会结伴去洗澡,这是到了新社会,不封建了。新中国成立前,洛阳根本没有女澡堂。”
                
(作者:沙草 责任编辑:李海粟)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