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记忆中的老物件】借借你的自行车
【记忆中的老物件】借借你的自行车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11/24 17:05:59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洛阳网上有一则关于旧时交通工具的热帖,引得大伙儿纷纷怀旧。那些记忆中的老物件,和青春一起闪闪发光,隔着岁月的万水千山,柔软了我们的心。不同的物件,共同的回忆  。    

    冯小川原籍武汉,20世纪80年代初赴洛,在洛阳邮电537厂工作。工厂在郊区,不通公交车,上下班极不方便,冯小川下定决心要学骑自行车。当时,洛阳流行的是飞鸽牌自行车,还有永久牌、凤凰牌,但是都很贵,顶普通工人好几个月工资,还得凭票购买。冯小川没敢奢望拥有一辆,他想到了借,借车的理由令人同情:不会骑车,谈个对象都被人看不起!
                
    倒不是胡诌。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自行车在洛阳交通界的地位,类似于现今的“奔驰”“宝马”,它入围顶级奢侈品阵容“三转一响”(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是财富与荣耀的象征。 那个年代的女青年找对象,往往要看对方有没有戴手表、有没有骑自行车。一辆崭新的自行车,也许能让“武大郎”当上新郎。
                
    冯小川十几岁下乡当知青,没条件学骑车,已经落了伍,他必须奋力追上。所以,他借到车后很努力,天天学着骑。
                  
    赵跟喜比冯小川跩,比冯小川早10年骑上自行车。 20世纪70年代,赵跟喜尚在新安县铁门公社工作。同事们每天下乡来回几十里,都是走路。全机关只有一辆自行车,是通讯员往各大队送通知时骑的,谁顺路下乡,谁就有机会骑车,美气得很。
                
    有人在道上骑车,比走路还慢,赵跟喜笑话这人:“这个骑车的真笨!”听者反而笑话他:“你不会骑车别乱说。人家那叫技术高,骑得越慢技术越高!” 为了不被笑话,赵跟喜想尽一切办法弄了一辆自行车。刚骑车没经验,他不敢左右扭头看,一扭头,车把就跟着歪,会摔倒。
                
    好不容易学会骑车,又怕掉链子:链子掉了不会安,只好扛着走,“人骑驴”变成了“驴骑人”。下雨也得扛着自行车走。乡下都是土路,雨一泡,满地泥巴,车轮一转,泥巴就塞满车子的瓦圈,骑车人就得在路边找根棍儿,剜剜骑骑。
                
    人们炫耀某物件,往往是因为缺少。当你拥有了,它仅仅是通往快乐的一个符号。
                 

(作者:张丽娜 责任编辑:李海粟)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