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开封元素(三)
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开封元素(三)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11/18 9:38:35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北宋开封作为新型、大型都市,辐射功能和集聚功能空前强大,既是北宋全国各地学习的榜样,也对同时代的西夏、后代金国都城以及南宋杭州的规划建制等起着直接的经典作用,是当时都城的标本。产生、完善于北宋开封的多种历史文化遗产、艺术形式惠泽元明清以及当代。开封是宋词创作、展示的中心和宋词发展的策源地。北宋开封对我国历史上饮食业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中国最早的菜系在宋代开封形成以及酒店业的繁荣。其孕育的众多世家大族为宋代乃至后代作出了重要贡献。以《清明上河图》为具体形象,北宋开封的历史辐射与影响延伸乃至放大至当代世界,是中国历史城市的名片。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开封元素,是宋文化的代表,并成为当今世界上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其深远影响在历代古都中是少见的,这种特殊的开封现象是一历史奇迹。

    七

    北宋开封的辉煌历史,如同老蚌生珠,孕育了众多世家大族。其中,三槐王氏、昭德晁氏、吕氏家族等最为典型。他们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在宋代乃至后代均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槐王氏是当今王氏中名气最大的一支,得名于北宋开封城东北曹门外的三槐堂。宋初著名官员王祜,在其庭院亲手种植了3棵槐树。三槐象征朝廷中职位最高的三公,他认为其子王旦一定能官至宰相。后来,王旦果然担任宰相18年,辅佐皇帝维护了天下太平的局面。王旦的孙子王巩在翻修故居、建立三槐堂时,专门请苏轼撰写《三槐堂铭》,以勉励王氏后人效仿祖先。从此,“天下谓之三槐王氏”,三槐王之名由此不胫而走,“代有人才,入南宋,仍有不少优秀子弟。其余绪直至明清,产生过不少官僚、文学者。至今还有大量的后人定居全国各地甚至海外。是宋代少见的大家族之一”,遂成望族,在中国王姓21望之外别立一名派,后代无不以此为荣,至今各地多有三槐堂家族和建筑,如《琅琊三槐王氏宗谱》、《三槐王氏宗谱》12卷等。休宁三槐堂,是明代万历时期的建筑,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衢州明代三槐堂,现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昭德晁氏家族也是北宋开封诞生并得名的宋代著名家族。晁氏祖籍澶州(今河南濮阳)。宋真宗时,晁迥为一代名臣,又是著名文学家、藏书家。开封皇宫宣德门前天街东的昭德坊,是晁氏世居之地。其位居核心地带,自然钟灵毓秀。从宋初的晁迥,经晁宗悫、晁补之、晁说之等到南宋的晁公武等,昭德晁氏作为宋代文化世家的杰出代表,具有高度文化修养,家族人才辈出,为宋代文化的繁兴作出了最好的见证。靖康南渡后,他们来到巴渝大地,积极进行文化建设和文化创造,为三峡文化的建构作出了重要贡献。得益于家传藏书,晁公武成为南宋著名目录学家、藏书家,人称“昭德先生”,所著《郡斋读书志》(一称《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是我国现存最早、具有提要内容的私藏书目,对于后世目录学影响极大。吕氏家族的特点是由宰相而学术传家,形成中原文献学派。其特点除了博学多识、注重文献、学以致用外,还有两大特点。一个特点是家学渊源、世代相承、大家辈出。吕氏自宰相吕夷简以来,吕公著、吕希哲、吕好问、吕本中、吕祖谦等后人世代为官,前几代在北宋时长期居住在开封,饱受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文明陶冶,成为文史传家的大书香门第。南渡后,吕好问移居婺州(今浙江金华),家学在新的环境中继续流传,声势更加浩大,“中原文献之传独归吕氏,其余大儒弗及也”。“婺学”、“金华学”之名确立于南宋,显赫于天下。另一个特点是不偏不倚、融会贯通、综合性强。吕氏中原文献学起源于开封,是京师文化综合性特点的一个结晶,至南宋仍继续发扬。其家传的中原文献学原本就是综合性的,历代相传只能是愈来愈广博,愈吸收其他学派精华愈日益壮大。该派不以标新立异取胜,“平心易气,不欲逞口舌以与诸公角,大约在陶铸同类以渐化其偏,宰相之量也”。吕氏家族担任宰执者,从吕夷简起,还有吕公著、吕公弼、吕好问等人,宰相世家地位及风范,加以百余年居住京师的历史,使之比较全面地看待事物,胸襟宽广,气魄宏大,以陶铸天下学者为己任。即使到了南方,吕氏家族也不为地域偏见所左右,这一特点反而更加明显,受到士大夫的普遍尊重。宋孝宗以后,该学派遂成为南宋三大学派之一,与朱熹、陆九渊学派鼎足而立于当世。吕氏载入《宋元学案》者有7世17人之多,宋末学者王应麟、黄东发,明清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黄宗羲、全祖望等都是这一学派的传人,对中国学术的卓越贡献可想而知。

    八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作品,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作为国宝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该图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生动地再现了北宋开封城市生活的面貌,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此画是开封沦陷后,张择端在杭州思念故都的作品,倾注了无限深情,所以极其精致。正如明人董其昌所说:“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本因南渡后想见汴京繁华旧事,故摩写不遗余巧,若在汴京,未必为此。”时空转换中的亡国恨、故都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认为《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风俗画长卷……画家成功地描绘出汴京城内及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上各阶层的生活景象。主要表现的对象是劳动者和小市民……对人物、建筑物、交通工具、树木、水流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处理非常巧妙,整体感很强……此后历代绘制的都市风俗画,无不受其影响”,评价可谓中肯。 该图感染力强、欣赏价值高,深受世人的广泛喜爱,因而自古以来临摹之风大盛,形成一股《清明上河图》热。临摹中许多本子有所创新,把宋代开封、明清的江南市景、北京风貌等,都以《清明上河图》的形式展现,将市肆风俗画不断推向高潮,这一艺术价值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早在明代,沈德符就说:“今《上河图》临本最多。”明代晚期李日华在《紫桃轩又缀》中提及:“京师杂卖铺,每《上河图》一卷,定价一金,所作大小繁简不同。”正是当时北京市场的记录,足证临摹《清明上河图》已经产业化、商业化。又如清代苏州画家黄彪,以擅长临摹《清明上河图》闻名:“摹仿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几欲乱真。”众多仿本中,最著名的有两种:一是号称“明四家”的明代著名画家仇英本,采用青绿重彩工笔,重新创作了一幅全新画卷,风格与宋本迥异,描绘了明代苏州热闹的市井生活和民俗风情,十分精美,被称作后世众仿作的鼻祖,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二是清院本,由清宫画院的5位画家在乾隆元年(1736年)合作画成,是清廷官方按照各朝的仿本,集各家所长之作品,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现今流传在世界各地的《清明上河图》有数十种,仅2000年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的“《清明上河图》特展”上,就有7件藏品一同呈现在观众面前。该题材的绘画在社会上产生的轰动效应可见一斑。 《清明上河图》热不仅表现在模仿画作,更成为风俗长卷的代表。清人阮元在欣赏王振鹏《江山胜览图》时说:“山峰多用云头细皴,墨色淡冶,勾画精细。山水云树极多,其中又多人物布景,仿佛《清明上河图》,而山水多耳。”连市井繁华景象,也常用《清明上河图》来形容。《清明上河图》早已不再是一幅图画的名称,而是风俗画和长卷的代称,甚至成为市井繁华的别称、形容词。有学者指出,中国城市审美文化的真正发生是在宋代,“以《清明上河图》为代表的描摹世情的民间风俗画也创举性地登上画坛,其纯朴生动的内容、细腻写实的手法,不仅是宋代城市生活的艺术再现,而且是宋代城市审美文化物化产品的典型”。即中国城市审美文化诞生于北宋开封。

    九

    一座开封城,引出多少话题,光芒四射,喷珠吐玉。本文仅仅概括了开封文明对周边以及后代的辐射,至于其在北宋期间的众多创建以及其他历史时期的影响并未列举。虽非挂一漏万,终难面面俱到。 在中国城市史中,北宋开封是一大转折,即由封闭的古典城市转为开放的近代城市,形成崭新的都市人文景观,商业高度发达,城市居民坊郭户与农民乡村户在户籍中分开,市民阶层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市井文化随之应运而生,并成为引导俗文化的主体。城市发展史上的这一拐点,走出一条新路,激起众多历史新现象,为历史提供了一个新的、舒适的生活方式。北宋开封作为百余万人口的新型、大型都市,集聚功能空前强大,各种汇聚文明经过开封这一中心都会的点化、“功放”,无不大放光彩,因此产生的辐射功能同样空前强大,不仅是北宋全国各地文明的榜样,而且对同时代的西夏、后代金国都城以及南宋杭州的规划建制等起着直接的经典作用,是当时都城的标本,这种跨文化传播的意义更加重要。产生、完善于北宋开封的多种历史文化遗产、艺术形式惠泽元明清以及当代,或是原创之功,或是整合之功,或是扩散之功。

    以《清明上河图》为具体形象,北宋开封的历史辐射与影响延伸乃至放大至当代世界,是中国历史城市的名片。中国市井文明、城市审美文化诞生于北宋开封。历史文化中的开封元素,由地域文化扩展为时代文化,是宋文化的代表,并成为当今世界上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其中,有的已成为历史的舍利,有的仍闪耀于当代。所有这些,在历代古都中是罕见的,这种特殊的开封现象可谓历史奇迹。 如果说宋代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城市发展的黄金时代,那么开封元素就是那耀眼的光斑。概括而言,开封元素的内容主要包括:都城建筑、文学艺术、市井文明、吃喝玩乐、人才培育;其特点主要包括:京师气派、创新精神、市民风格、享乐主义以及生命力强、具有世界性。开封元素使城市建设人性化、城市生活舒适化、社会文化平民化,人民生活有了更多的精神、物质享受,核心价值是城市的解放、人性的解放。中华文明如滚滚洪流,奔腾不息,有赖于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不断有新的支流充实、更新。开封元素就是支流之一,北宋开封是该支流的源头。北宋开封创造、完善、传播了先进文明,生命力极强的开封元素为历史文化添注了新内容、新活力,开辟了新时代,更新了传统文化,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
(作者: 责任编辑:高晓婷)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八字墙门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