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唯一一首以作者身份写的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与“魁夺菊花诗”的林黛玉写就的《咏菊》诗:“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同声相应。三首菊花诗,虽然还有着林黛玉一贯的幽怨之意,但更多的表现了林黛玉对于陶渊明的情操的向往和追求。她的傲骨是流淌在真正的中国文人血脉中的一种历久弥坚的精神,自己虽然柔弱但是绝不依附于谁,也绝不轻易妥协。曹雪芹除了借黛玉形象抒发出自己难排的幽怨,更表现了中国文人高洁的品格与淡雅的情趣。
林黛玉首先在《咏菊》中赞颂了陶渊明(“一从陶令平章後,千古高风说到今”),后面的《问菊》就表达了自己对陶渊明的向往,渴望向他看齐(“孤标傲世偕谁隐”),《菊梦》中却清楚指出自己这向往只能在梦中实现,在现实中是不可能达到的(“忆旧还寻陶令盟……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林黛玉不自觉地向陶渊明看齐,孤苦的身世,傲世的心灵,寄人篱下的不幸遭遇而形成的敏感气质,以及无法向人诉说的感情上的折磨,使她的性格有著悒郁悲凉的一面。但是,尽管不幸已经快要压倒了她这“多愁多病身”,她却仍然不肯对龌龊的环境妥协,仍然不改初衷地蔑视功名利禄,从不曾像薛宝钗那样劝贾宝玉去立身扬名。黛玉是传统道德的叛逆者,追求爱情的自由,追求心灵的解放。
大观园中宝玉是她唯一的知己。黛玉难圆婚姻梦,只能还泪酬知己。“士为知己者死”,怀才不遇的文人渴望知己,诸葛亮为报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文人向往的境界。木石前盟,还泪酬灌溉之德,是用男女恋爱关系表现对君臣知遇的渴望。贾府是现实社会的缩影,林黛玉的性格命运是中国文人共同的性格命运。黛玉的悲剧表明,中国文人的审美追求和价值取向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完全是两套语码体系,理想的精神品格与庸俗的现实社会构成一种失语状态。
陶渊明选择了归隐,虽然是对那个黑暗混乱的社会一种消极的反抗,但是在当时来说,这却是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保持自身孤高的风操的唯一方法。曹雪芹将他的傲骨,他对陶渊明的操守的钦敬,都写进了他的不朽巨著《红楼梦》,从而塑造出了聪慧、敏感、“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具有中国古代文人所独有的精神洁癖的女主角林黛玉。曹雪芹的好友敦敏在《题芹圃画石》诗中说:“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垒时!”对曹雪芹的这种胸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