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明椅子、板凳、沙发之前人类有过一段“席地而坐”的漫长历史。那时一进屋,就像今天到了日本、朝鲜一样,得先脱了鞋,然后到铺在地上的席上一坐(或一跪)。无论是政府会议、学术讨论、探亲访友、一日三餐,总之,都是“席地而坐”。大概因为政治地位的高低,经济贫富不等,所用的席子也不尽一样。古人把用藁秸编的叫荐,以莞蒲织的叫席。在“席地而坐”的时代,地上的席实际上也就是原始的地毯。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打草鞋、编荐席已经成了专门的职业,所以《孟子·滕文公上》说:“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可见席之作为商品,其来久矣。
席子除了铺在地上,也用于床上。在封建社会,席子是某些地区的特产,因而也被朝廷规定为贡品。如《唐书·地理志》中记载,滑州灵昌郡出产的蔍席、广东南海出产的竹席、陕西凤翔府出产的龙须席等,每年都要向朝廷进贡。席的种类名目繁多,有兰席、柱席、篾席、苇席、花席、竹席、蔍席、蔺席、菰席、水葱席、苏薰席、龙凤席、象牙席等。
象牙席是帝后、豪门的奢侈品。据《魏书·韩务传》记载,韩务因向皇帝献七宝床、象牙席遭到痛斥。古代还有一种冬季取暖用的席,叫“熊席”。熊席是熊皮还是一种编织物,今日已难做定论。据《西京杂记》说,汉代的昭阳殿中铺着一种绿色熊席,“席毛长二尺余。人眠而拥毛自蔽,望之者不能见,坐则没膝。”而且“杂薰诸香,一坐此席,余香百日不歇。”
古代的制席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平。有些凉席柔软得就像一张薄绵,甚至叠起来可以放入小小的研盒里,而且可以防水。据宋人编撰的《清异录》记载,五代时期有一种“秋水席”,这种席“色如葡萄,紫而柔薄类绵,叠之可置研函中,吏偶覆水,水皆散去,不能沾濡。”看来,这种古席即使同现代最好的工艺品席子相比,恐怕也毫不逊色。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