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名城开封 宋代名人:“无第宰相”寇准
名城开封 宋代名人:“无第宰相”寇准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10/21 9:22:10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寇准,字平仲。他一生胸怀大志,31岁就任参知政事(副宰相),以刚正清廉、善断大事而名彪史册。他一生坎坷不平、屡进屡退,最后竟客死于偏远的雷州。

    一

    寇准的父亲寇湘于后晋开运年间考中进士甲科,后应诏任魏王记室参军,因屡建功勋,被封为三国公,追赠官职至太师尚书令。

    寇准天资聪明、勤奋好学,14岁时已经写出了不少优秀的诗篇。15岁时,他就能精习《春秋》、《左传》、《公羊传》等。980年,19岁的寇准来到京都汴梁(今开封市)应试,考中甲科并取得参加殿试的资格。当时因宋太宗喜欢录用中年人,有人便劝寇准多报几岁。寇准不以为然,如实申报,结果一试得中,受任为大理寺评事,实任大名府成安县知县。在任期间,他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征收赋税和徭役,实行奖励耕织和鼓励开荒的政策,致使成安县百姓安居,人民交口称赞。

    由于勤奋努力,寇准数年间屡屡升迁,一直做到判吏部东铨。宋太宗在位之际,时常诏命群臣直言谏奏。有一次,寇准上朝时正逢众官商议与契丹议和的事情。他听后当即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契丹屡犯大宋边疆,只应加派劲兵驻守,不可与之讲和,并将战和的利弊一一列出,受到宋太宗的重视,被提升为枢密院直学士。宋太宗在处理重大政事时,常常征询寇准的意见,他也颇敢直言。有一次,寇准向皇上奏谏,因语言冲撞,惹得宋太宗发怒,起身拂袖准备退朝。寇准却上前挽住皇上的衣角让他坐下,继续劝谏,直到事情决定之后才算结束。宋太宗息怒后细思寇准忠直言行,十分赞赏地说:“朕得寇准,犹如唐太宗得魏徵。”

    991年春,天大旱,又闹蝗虫,宋太宗召集大臣议论施政得失。许多大臣都推说是“天意”,寇准却说大旱的征兆似乎是谴责刑法不当。宋太宗听后怒容满面,起身退朝。过了一会儿,宋太宗又召见寇准,问他究竟有何根据。寇准要求把中书省、枢密院二府长官召来由他当面评议得失。宋太宗当即传唤二府长官前来。寇准面对这些权要大臣,严正指出:“前不久,祖吉、王淮枉法受贿的事发,祖吉得赃不多被判处死刑;而王淮监守自盗,侵吞国家资财多至千万,却因是参知政事(副宰相)王沔的弟弟,只受到杖刑,事后照样为官,这难道不是执法不公吗?”宋太宗当即质问王沔有无此事,王沔叩头谢罪。从此,宋太宗更加觉得寇准忠贞廉直,可委以大任,先后授任其为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等职。不久,他又把用通天犀制作的两条珍贵王带赐给寇准。

    拥立太子是寇准一生中的一件大事。寇准虽然被贬,但并没有失去宋太宗的信任。寇准奉皇帝之诏回到京城朝见宋太宗,等寇准行过参拜之礼后,宋太宗先让他看看自己的脚病,然后就继承王位一事征求寇准的意见。寇准不便直接回答宋太宗的问题,于是提出了一个选太子的原则,即立太子一事与妇人、宦官和近臣商量都不行,只要能选择符合天下人所期望的人就可以了。宋太宗低头思之良久,然后屏退左右,对寇准提出了自己的人选,寇准以“知子莫若父”的说法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并督促宋太宗早下决心。

    二

    997年,宋太宗病逝,太子赵恒即位,即宋真宗。1004年,宰相李沆去世后,宋真宗任命毕士安为参知政事。毕士安进朝谢恩时,宋真宗就再一个宰相人选征求毕士安的意见。毕士安推荐了寇准,说寇准忠诚可加、资历深、善断大事,自己也不如他。宋真宗也认为他们的优缺点可以互相弥补,于是同时任命寇准、毕士安为宰相。寇准与毕士安同居相位,志同道合,合作得很好。寇准刚直不阿、疾恶如仇,屡受奸佞小人的弹劾,多亏毕士安为他辩护,才得以免受宋真宗的怀疑。

    1004年,辽兵入侵宋朝北部边境,放纵游骑掠夺抢劫,作战稍有不利,他们便引兵退走。寇准得知这一军情后,认为这是敌兵大举入侵前惯用的伎俩,当即上奏宋真宗,建议加紧练兵点将,精选骁勇,增派精锐部队把守关隘要地,防备辽兵入侵。宋真宗采纳了寇准的建议,派大将分别把守边关要塞,严密监视敌军。同年农历十一月,辽兵果然大举入侵。辽国萧太后、辽圣宗亲率大将箫达揽,领兵20万,进犯贝、魏诸地,包围瀛洲,兵锋直指黄河北岸的澶州。敌兵步步进逼,形势十分险恶,朝野上下一片恐慌,边关的告急文书有时一天要送回5封。在群臣恐慌之时,寇准却十分镇定。他有意将告急文书搁到一边,照旧饮酒谈笑。宋真宗召问寇准,寇准认为皇帝应御驾亲赴澶州就可以很快取胜。毕士安也从旁附议,力劝宋真宗身赴前线。宋真宗召集群臣商讨进兵方略时,参知政事王钦若主张皇帝南避金陵,大臣陈尧叟请求宋真宗躲到成都。寇准知道是他们在扰乱君心,就厉声质问:“谁为陛下提出南逃之策,就有可杀之罪。当今皇上神武非凡,武将与文臣同心协力,若大驾亲征,敌军就会逃走,即使不退,还可以出奇计挫败辽兵的阴谋。坚守城池,敌劳我逸,即可稳操胜券,为什么要抛弃宗庙社稷,流亡到偏远的楚、蜀之地呢?如果那样,人心动摇,辽兵乘虚而入,大宋江山还能保得住吗?”宋真宗认为寇准的话很有道理,就决定御驾亲征。

    宋真宗率军北上。为消除宋真宗的顾虑,寇准还动员将领前来表态,终于使皇帝坚定了信心,来到黄河南岸的澶州南城。这时,辽兵的声势很大。有人劝宋真宗暂驻于此,观察敌情,然后再决定进止。寇准力排众议,执意对宋真宗说:“陛下不过河,则人心越发不安。若不前进威慑敌兵,我军绝难取胜。况且,杨延昭、杨嗣、王超等将领已经率兵分屯在中山等地,李继隆、石保吉等将领也已经排开大阵迎击辽军,四方各镇赴援的将领也纷纷赶来助王。陛下北行万无一失,为何又迟疑不进呢?”宋真宗到达澶州北城后,登上城楼检阅。将士和百姓望见御盖髦旗,欢声雷动。辽兵见到这种情况十分惊愕,以至于乱了阵脚。在前线,宋真宗把军事大权交给寇准,寇准号令严明,军队士气高涨。宋、辽相持多日,宋军无懈可击。辽兵是孤军作战,最想的是速战速决,最忌旷日持久,因此急于求战。辽军统帅萧达揽亲自到阵前督察军情时,被北宋大将李继隆部下的威虎军首领张环用床子弩射死。萧达揽一死,辽军士气大挫,宋军深受鼓舞,双方战局发生了很大变化。萧太后不敢久陷于中原战场,便派使臣来到澶州北城请求议和。宋真宗在战场也是寝食不宁,巴不得快速结束此役。他虽对辽方提出的土地要求进行了驳斥,但同意给钱。寇准表示坚决反对,不但不同意馈赠金银之事,而且要让辽国称臣并献出幽、蓟十六州土地。宋真宗无心久战,推托说不忍心生灵重困,希望早成和议。许多大臣也不愿久战,纷纷在宋真宗面前进谗言。宋真宗派亲信曹利用出使辽营,并授意只要辽方退兵,每年可赠辽国百万金银布帛。寇准闻讯后,将曹利用召至帐下,叮嘱说:“虽然皇上允许百万,你所谈的银两不得超过30万,否则,回来后我要砍你的头。”曹利用到了辽营,经过严词力争,最后以每年交给辽国10万两白银、20万匹绢的条件成约而还,双方约为兄弟盟国。辽国在结盟之后引军北归。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

    三

    澶州结盟之后,宋辽息兵,两国边境比较平静,因此宋真宗对寇准更加器重,放手让其处理朝中大政。由于仕途顺利,寇准不免有些自鸣得意,因此给人以可乘之机,以后他在上层集团的斗争中就一直走着下坡路。

    1006年的一天,宋真宗会见文武百官。散朝之后,寇准先自退班。宋真宗敬慕寇准,注目远送。这一幕被王钦若看在眼里,便趁机进谗言道:“陛下如此敬重寇准,想必是他立下捍卫国家的功劳?”宋真宗点头称是。王钦若说:“澶渊之役,陛下不以为耻,反以为寇准有功于国,究竟是何道理?”宋真宗愕然。王钦若说:“城下之盟,为《春秋》所耻。‘澶渊之盟’是在大敌逼进城下时签的盟约。陛下以大国皇帝的尊严,竟然订立城下之盟,世上还有比这更大的耻辱吗?”这话击到了宋真宗的痛处,顿使他脸色大变,现出羞怒之色。王钦若继续火上浇油:“陛下想必听说过赌博的事?赌徒快要输光的时候,便使尽其所有来做赌注,这叫做‘孤注’。澶渊会战时,寇准正是拿陛下来孤注一掷的。这岂不是危险吗?”宋真宗听信了王钦若的挑拨,渐渐疏远了寇准。不久,毕士安病逝,寇准失去了一位益友的帮助。就在当年,宋真宗罢免了寇准的宰相职务,贬其为刑部尚书,出任陕州(今河南省陕县)知州。

    寇准罢相之后,王钦若、陈尧叟等人治国无方,惑主有术。有一班奸佞之徒与之配合,营私舞弊。1008年,王钦若建议用封禅来“镇服四海,夸示外国”。封弹要有天端之应,于是君臣便合谋伪造“天书”,公然自欺欺人。之后,封泰山,谒孔庙,祀汾阳,尊道祖。丁谓附会王钦若,奉献了《封禅祥瑞图》。经度制置副使陈彭年、内侍刘承等则协助陈尧叟讲古典,大修宫观。林特十分工于心计,为他们搜刮钱财。这5个人狼狈为奸,踪迹诡秘,被称为“五鬼”。

    1014年,枢密使王钦若、陈尧叟因罪恶昭彰被免官后,宰相王旦趁机推荐寇准。寇准上任后又与“五鬼”之一的林特势如水火。林特当时正蒙厚宠,负责征收河北地区的绢帛,催逼很急,寇准却在暗中帮助转运使李士衡,还请求惩治三司长官及其属吏。由于不能满足朝廷的奢侈费用,引起宋真宗的不满。1015年,寇准又一次被免职,迁为武胜军节度使。

    1019年,为讨宋真宗的欢心,巡检朱能与内侍周怀政谋通,伪造了“天书”放在长安西南的乾佑山。当时,寇准已调往此地任永兴军长官,宋真宗很想得到所谓的“天书”,但多数大臣一再劝阻。这时有人献计说:“原来最不相信‘天书’的人是寇准,如果能让寇准进献‘天书’,官民才能信以为真。”于是,宋真宗命周怀政晓谕寇准。寇准开始并不愿意做这种荒诞不经的蠢事,后由于其女婿王曙从中怂恿,方才勉为其难,违心地答应了进献之事。宋真宗见寇准进献“天书”,自然大喜过望,亲自将他迎入禁中。就在这一年,王钦若因罪免相,寇准任宰相,兼任吏部尚书。进献“天书”是寇准一生中最大的失策,此事大大降低了他的威望。事后,他曾写《赠魏野处士》一诗,诗中以“名利”二字自责。

    如果说进献“天书”是寇准一生中走错的第一步,那么误用丁谓是寇准一生中走错的第二步。丁谓多才多艺、机敏过人,但他为人奸诈。寇准向来尊重有才气的人.但他只看到了丁谓的才气,却未能及时觉察丁谓的无德,甚至在他人的警告下仍不觉悟。寇准推荐他担任参知政事,作为自己的副职。丁谓当上副宰相之后,开始时对寇准还十分谦恭。一次中书省宴会群僚,寇准在豪饮之后,羹汤玷污了胡须,丁谓见到后忙走过来慢慢地为寇准拭抹胡须。寇准见他这般奴颜婢膝的行径,不由得心生厌恶,就用轻蔑的口吻讥笑说:“你现为参知政事,本为国家堂堂重臣,怎能为长官拂拭胡须呢?”这种尖刻嘲讽,羞得丁谓无地自容。从此,他暗自怀恨在心,日思夜寐,寻机倾陷寇准。

    同一年,宋真宗任命曹利用、丁谓为枢密使,执掌军机。曹利用与寇准也结有宿怨。

    1020年,宋真宗得了风瘫病,政事多由刘皇后主持。刘皇后执掌权柄以后,曹利用、丁谓趁机依附刘皇后,并结纳翰林学士钱惟演,彼此朋比为党,势焰熏天,寇准开始为此感到担忧。在此期间,宋真宗自认为大病不起,一度有意传位于太子赵祯。周怀政把这事及时转告了寇准。寇准趁机奏道:“皇太子为万民敬仰,愿陛下思念祖上之业、社稷之重,把皇位传于太子。另外,还要慎选正直、干练的大臣作为辅翼。丁谓、钱惟演是奸佞小人,万万不可辅佐少主。”宋真宗点头答应。寇准立即密令翰林学士杨亿起草诏书由太子监理国事,而且想用杨亿辅政取代丁谓。杨亿知道事关机密,亲自深夜撰写书稿,不料一向喜欢狂饮的寇准醉酒后走漏风声。丁谓与刘皇后等人立即在宋真宗面前污蔑寇准要挟太子夺朝廷大权、架空皇上。宋真宗在愠怒中罢免了寇准的宰相职务,降为太子太傅,并选当时最小的地方“莱”,封寇准为“莱国公”,后把寇准贬为相州知州、道州司马。

    1022年,宋真宗病危。寇准罢相之后,目昏耳聋的宋真宗还曾经问身边的侍臣:“我为什么很久见不到寇准呢?”群臣畏惧丁谓的势力,没有人敢如实报告。宋真宗临终时还嘱托:“唯独寇准、李迪可以托付大事。”丁谓知道李迪与寇准的关系很好,担心日后大局变化以后,现为首辅的李迪会将寇准引荐给新任皇帝。于是,丁谓勾结刘皇后,贬寇准为雷州司户参军,同时诬陷李迪结党营私,将他贬为衡州(今湖南省衡阳市)团练使。

    排挤走李迪、寇准等一班大臣之后,丁谓更是横行不法,为所欲为。京师官民憎恨丁谓,怀念寇准,编传歌谣说:“欲得天下宁,当拔眼中丁;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不久,丁谓因伙同内侍雷允恭擅自改建皇帝陵墓的计划获罪免官。不久,又查出他勾结女道士刘德妙欺君罔上。两罪并罚,丁谓被贬为崖州司户参军。

    丁谓到崖州中途要经过雷州。寇准听到丁谓将到的消息,就派人携带一只蒸羊在雷州边境送给丁谓,一方面以此表示自己的胸怀,另一方面将丁谓拒之于门外。丁谓远放南国,举目无亲,长途跋涉,也颇有些心力交瘁,想在雷州休息几天,但寇准把仆人、衙役全部关在府内尽情饮宴。丁谓知道自己没人招待,只得仓惶上路。

    1023年,寇准忧病交加卧倒在病榻之上。这期间,他以《病中书》为题写了一首律诗,无限感慨地描述了他的志行和遭遇。

    1023年农历九月,63岁的寇准被迁为衡州司马的诏书在他死后才到达。寇准的夫人请求允许将寇准归葬到洛阳,沿途官民设祭痛哭,在路旁遍插竹枝,上面悬挂着纸钱等祭品。传说一个月后,这些竹枝生出了嫩笋,人们都说这是寇准的高风亮节感化了天神。不少地方为寇准修祠立庙,在雷州所修的庙宇就称为“竹林寇公祠”,在道州还建起了寇公楼。人们年年岁岁,按时祭奠。

    1033年,宋仁宗恢复了寇准太子太傅、莱国公的官爵,赠官中书令,谥号“忠愍”。1049年,宋仁宗又令翰林学士为寇准撰写了《莱国公忠愍公旌忠之碑》的碑文,宋仁宗亲自为碑首篆书“旌忠”二字,以表褒扬。

    这位功绩卓著的一代名相,竟然在京城没有自己的宅第,最后客死他乡,但他清正廉洁的美名却以“无第宰相”而流传千古,至今为人称颂。

    寇准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遗有《寇愍公诗集》传世。
(作者:渭文 责任编辑:高晓婷)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