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把中原和江淮地区的四条大江大河称之为四渎。即河渎(黄河)、济渎(济水)、淮渎(淮河)、江渎(长江)。其中黄河和济水都和荥阳密切相关。古代的黄河,从成皋地区往东北流淌(那时,大伾山和它所形成的丘岭沟壑,尚未被黄河冲走和填平,黄河尚受其约束,不能往东流,只能东北行)。但是,大伾山的山体,受河水和从太行山高处向东南奔腾而下的济水,日复一日的冲刷,日益变薄;终于在一个洪水大泛滥的年代,济水在成皋地区,冲过黄河(和黄河南边近似堤岸的大伾山)南溢,在敖山(广武山)左近,形成了沼泽①。这一地区呢,人类文明相当先进,很早、很早便懂得了用火。他们不但用火熟食、用火御寒,而且用火建造居住的房屋,还用火在屋里照明。古人形容这种现象为“熒”。“熒”,许慎《说文解字》说:“屋下灯烛之光也。从焱,从冖。”段玉裁注说:“以火华照屋,会意。”《集韵·清韵》则说:“熒,火光。”这样,灯烛之光或火光都是“熒”的基本义。段注又说:济水南溢由于季节性变化,水“出没不常”,也即时溢时涸。如果登高望去,泽则光亮明灭、闪烁不定,所以《尚书》、《周礼》、《左传》、字书《玉篇》以及隋唐以前碑铭皆作“熒阳”、“熒泽”而不作“荥”。至宋开宝(968—975)年间才“妄改‘荧’为‘荥’②。而经典《史记》、《汉书》、《水经注》皆为浅人任意窜易,以为水名当作‘荥’。不知济水名‘荧’,自有本义”,同“荥”的本义绝小的水并没有丝毫关系。这样作为宋之后的我们也只好将错就错,积非成是,不称“荧泽、荧阳”,而称“荥泽、荥阳”了。荥泽与河、济之间,还有一个特殊的关系,河、济水大之时,水通过“阴沟”往荥泽流,水小之时(或枯水季节),水又返流于河、济。这一特殊的现象,称之为“汳”,后人又把“汳”字改写为汴,所以“汴”从它形成的那一天起,便和荥泽与河、济密不可分。需要着重说明一点的是,荥泽的位置和形成的地理原因。荥泽大体位于京城、檀山的东北方向,古书记载的“荥波”附近(见《中国历史地图集》顾颉刚等编绘),是一个有伸缩性(河、济水大时泽面大,河、济水小时泽面小;且,形成许多小沼泽。)的沼泽;因为大伾山东面武德地区古时多丘陵,故穿黄的济水不能东流而溢至敖山南。西汉末年(1—6),荥泽方淤为平地。在这一块黄河与济水挤挤拥拥互交乱流的地方,伊洛河也在成皋以西不远处(今巩义境内)流入黄河。秦朝在伊、洛、河流域设立三川郡,而郡治就设在荥阳。
【注释】
①荥泽的成因,乃“济水穿河南溢”。而造成南溢的原因,则是虞舜时期河济一带发了大洪水,正是《书经·尧典》所说的“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这样,洪水沿阴沟南溢到敖山南,而成泽。
②荧、荥:古代同音,如《广韵》皆注其音为户扃切,属匣母青韵。至近古这两个字的读音才发生了变化。
有关时光旅行的故事,总能引发人们津…[详情]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