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终认为,一座意蕴丰富的城市不论其任何细节,只要拿出来都能津津有味地咀嚼半天。三民胡同就是开封这座城市的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细节。也正是这个小小的细节,让一段与这座城市关联不多的三国史在这里回味打漩。
我是今年年初和汴梁博客圈的一帮好友走进这个胡同的。在此之前,我并不知道这里有个三民胡同,而且是一个窄得不能再窄的胡同。以前从寺后街经过,也偶尔发现这个胡同,但是由于太窄太小,我都把它忽略了。在我的印象中,这是个死胡同,站在南口北望,一眼就能望到一堵墙。一般来说,死胡同是没有多少内容的,我固执地认为。
可是,当我的脚步迈入此胡同的时候,我发现我错了,犯了主观臆断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三民胡同为南北向,南起寺后街,北至徐府街,长300余米,宽度不一而足。根据相关资料记载:三民胡同南口宽为两米,北口为3米。其实,这只是书本上的宽度,根据我实地观察,感觉其南口根本不足两米,也仅是一个稍宽一点的脚蹬三轮车的宽度。行走其中,像行走在位于双井街的一人巷。
世上万物跟人一样有时是不可貌相的。三民胡同虽不宽,但胡同中的内容却很丰富。在这个胡同中,有古老的清真寺一座,有240多户人家,胡同中间还有两个连续的波折,这两个连续的波折都非常短,短到像两个连续的甚至来不及拉出波长的波浪。大概也正是这两个波折吧,我忽然觉得三民胡同更有意味了,也更有廊腰缦回的历史感觉。
这个胡同除以上内容和意义外,还有一段三国情缘。据相关资料记载,“三国时,曹操曾在此喂马,盖有3个草亭,故得名:草三亭”。后人也有“曹三厅”之说。也就是说,这条胡同叫三民胡同之前叫草三亭。
我看过名著《三国演义》,开封这座城池在名著中很少出现。要知道,开封离魏都许昌是很近的。可是,在刀光剑影的战场上,在曹操运筹帷幄之中,就是没有开封的名字。有时,我甚至怀疑三国时开封到底属不属于曹操管辖。可当我走进三民胡同,并看到三民胡同的历史记载时,我才进一步确认,开封的确在当时曹操的麾下。
前些日子,我再次重走三民胡同,甚至有意识去寻找草三亭或“曹三厅”的位置和幻想着能找到一个曹操喂过马的马槽什么的。当然,这是我的臆想。其实,说真的,我并不在乎是否真能寻找到一些历史遗物,我要寻找的是一种历史的感觉。
两个月前,一位外地朋友跟我说,开封非常厚重,厚重到我们不忍踏入,厚重到我们怕一不小心踩塌了开封的地面,把地下的城池踩破,把宋代皇宫里的玉器踩碎。我知道他们这是怜惜开封,怜惜开封的地下城池。其实,我想告诉他们的是,开封这块历经几千年的土地硬着呢!一个人两个人来不要紧,一百人两百人来也不要紧,就算10亿人来了也不要紧,因为开封土地不仅坚硬,更重要的是还都有历史入口。有了这个入口,任何人都可以依次而入,而这个入口就是开封的街巷胡同。
据说,三民胡同现在的名字来自冯玉祥主豫时,为纪念孙中山“三民主义”改“草三亭”为三民胡同。由此,我们可见历史在这里的叠加。
在开封,街巷胡同的命名都是历史叠加的,不管历史或远或近,都是最精华的一部分。
有关时光旅行的故事,总能引发人们津…[详情]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