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欧阳修,字永叔。不但文章名满天下,在政治舞台上,也能大显身手。他于宋仁宗嘉祐三年六月,以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至嘉祐四年二月,转任他职,一共在开封府任职九个月。欧阳修是包拯的后任,但施政风格却与包拯大相径庭。他严格执法,但却废除了很多不必要的繁文缛节。这样,不但方便了百姓,也使官吏的工作量减轻,从而提高了办事效率。欧阳修赏罚分明,京师亦得到大治。他承包拯威严之后,简易循理,不求赫赫名,京师亦治。政通人和,莫不爱服。欧阳修与包拯手段不同,但却达到了同样的效果。史称包严欧宽。与包拯一起,成了开封府尹中知名度比较高的人。梁举直是仁宗跟前比较受宠的臣子,他恃宠而骄,挪用公款,并指示军士为自己造别墅。这种明显违法的事情当然瞒不过别人,有人将他告发。欧阳修按照法律,将其抓到开封府。梁举直的家人也不是等闲之辈,一直将此事捅到仁宗那儿。宋仁宗面对这种事情,不好下圣旨,只好写了个手诏给欧阳修,让他把人放了。欧阳修不但不领情,反而指责梁举直的家人不该如此。梁举直的家人继续到仁宗跟前哭诉,说欧阳修连皇上的面子也不买。仁宗也动了真气,一口气写了三道手诏,坚决让欧阳修放人。欧阳修每收到一次手诏,就给梁举直加上一等罪。最后,梁举直得到的处罚是罪加三等。欧阳修又进宫面见仁宗,批评他不该如此放纵奸邪。好在仁宗是个心胸豁达的皇帝,心里虽然不痛快,但还是批准了欧阳修的做法。
二
宋景德四年(1007年),欧阳修在绵州(今四川绵阳)出生,他的父亲在那时任绵州推官。欧阳修三岁时,他的父亲撒手人寰。欧阳修是母亲唯一的儿子,母亲郑氏自然指望欧阳修能够成才。但眼下连生活都成问题,母子两人只好到湖北随州,因为欧阳修的叔叔在那里。叔叔家也不是很有钱,勉强过活而已。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出身于富裕之家,虽是女流,却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没有钱买纸笔,她就用荻秆做笔,以沙地为纸,教幼小的欧阳修读书练字。欧阳修的叔叔看到小侄儿刻苦好学,也打心眼儿里喜欢。
天圣七年(1029年)春天,由一个叫胥偃的人保举,欧阳修参加了北宋最高学府国子监的考试。这年的秋天,欧阳修在国子监的广文馆试、国学解试中都荣获第一名,成了监元和解元,在第二年的礼部省试中又获得了第一,成了省元。
天圣八年(1030年),殿试在崇政殿如期举行。宋仁宗亲自参加。殿试结果揭晓后,欧阳修获得第十四名,列二甲进士及第。
欧阳修没有得到状元的头衔,虽然有些小小的遗憾,但考中了进士也是值得夸耀的。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后代这些戏剧中的说法,成了欧阳修人生的现实。他不但被授予官职,而且还有了娇妻。
刚刚新婚,欧阳修就告别了妻子,前赴洛阳做官。他的上司叫钱惟演。是末代吴越王钱俶之子,平日,钱惟演不但不拘束他们,还和他们一块游山逛水,吟诗作赋。后来,钱惟演不得上司的欣赏,离开洛阳时。欧阳修他们还专门与钱惟演送别。当然,他们也闹过一点小小的不愉快。据说有次他们请了一帮妓女,在一块喝酒。酒宴开始后,忽然不见了欧阳修和这位妓女。左等等不来,右等等不来。后来,那位妓女和欧阳修一起出现了。据那位妓女解释,说是自己的头钗掉了,欧阳修帮他找头钗,故此迟来。因为这件事,钱惟演有点不大高兴,当然,这都是一些传说。
景祐元年(1034年),欧阳修又被授予宣德郎的职衔,此时已28岁的他,回到京城开封,当了馆阁校勘,参与编修《崇文总目》一书。在京中,他一方面结交文友,诗酒放诞,所谓“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另一方面,他开始冷眼观看朝廷大事,希冀为国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
当时,整个大宋虽然比较富足,人民也比较安居乐业,朝廷也比较宽厚仁慈,但随着这一切而来的一些弊端也开始显现。大宋最大的问题就是冗官冗员。朝廷过于仁慈,所以,录用了大批无事可做的官员,这不但加重了朝廷的经济负担,而且严重迟滞了大宋的行政效率。景祐三年,欧阳修的好友范仲淹开始呼吁改变现状,范仲淹认为,官员贪腐是最大的问题,而欧阳修则有不同看法,认为冗官冗员是一切弊政的根本。然而,他们两个的作法触犯了当权者,理所当然地遭到了众多官员的反对,范仲淹被贬去饶州。欧阳修也未能幸免,被贬到夷陵(今湖北宜昌)做县令。
欧阳修中进士时后,娶了胥偃的女儿,很可惜的是,这位夫人和欧阳修结婚没多久就病逝了。被贬后的欧阳修,又娶了已故宰相薛奎的二女儿。欧阳修的同窗好友王拱辰,先是娶了薛家的大女儿,大女儿去世后,又娶了薛家的三女儿。所以,无论怎样说,王拱辰一直是欧阳修的连襟。故欧阳修写诗和他开玩笑:“旧女婿为新女婿,大姨夫作小姨夫。”
康定元年(1040年),欧阳修又回到开封,复任馆阁校勘,编修崇文总目,知谏院。庆历三年(1043年),欧阳修又被任命为右正言、知制诰。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进行“庆历新政”,欧阳修积极参与,成了这场运动的骨干。他们提出了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一系列建议。但因为老是触动一些官员的利益,所以得不到支持,最终的结果是遭受失败。庆历五年,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相继被贬至外地,欧阳修也被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州)任职。后来又到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等地任职。
三
欧阳修在滁州任职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醉翁亭记》。
那分潇洒,那分坦然,那分怡然自适,至今读来,仍让人心向往之。如果没有这样的名篇,如果没有这样高深的精神境界,欧阳修在政治上成就再高,还是我们心目中的欧阳修吗?
欧阳修崇尚无为而治,轻易不扰民,这样,他可以优哉游哉,以诗酒自娱,老百姓也可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上平静的温饱生活。说来也怪,似乎万事不关心的欧阳修,却把滁州治理得秩序井然。欧阳修特别喜欢喝酒,从《醉翁亭记》中就可以看得出来。他有一首词《渔家傲》,词中描写采莲姑娘以荷叶当杯,边划船边饮酒,那种自然、无拘无束的生活真的让我们这些日日都必须为稻粱谋的人非常羡慕。欧阳修在扬州任职时,每逢夏季,都在平山堂中招待客人,并派人将荷花插到盆中,然后让歌伎以荷花次第相传,传到哪位,哪位就摘花瓣一片,谁摘到最后一片,谁饮酒一杯。
欧阳修喜饮酒,喜游山。带一帮朋友在山中,饮美酒,品美食,观美景,微醺之余,抒发一下情怀,真是人间之至乐。据说,《醉翁亭记》的开头原来不是这样,点出了好几座山的名字,后来,为了简洁有力,仅仅用了“环滁皆山也”5个字。这样写,不但形象地点出了滁州的自然环境的特征,而且能够尽快切入正题。
后来,欧阳修又被任命为颍州(今安徽阜阳)太守。不管在哪里,他以诗酒自娱的生活方式不曾改变。虽然以诗酒自乐,但他是爱护百姓,把百姓放在心上的。离开颍州时,吏民与他依依惜别,欧阳修写诗劝慰说:“我亦只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欧阳修的官越当越大,他写的词也越来越为人所注目。在颍州,竟然有一位歌伎,能唱欧阳修所有的词。欧阳修出使辽国时,碰到一位辽国的歌伎。那歌伎一张口,唱的都是欧阳修创作的词。可见,当时的欧阳修的词已经有了“国际”影响。
四
欧阳修于皇祐元年(1049年)回到开封,先后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务。至和元年(1054年)八月,欧阳修又遭人诬陷,被贬外地。这次,连仁宗皇帝都看不下去了,直接下令,让欧阳修留在京城做翰林学士,与宋祁一起同《新唐书》,后来,又让欧阳修独修《五代史记》(后人称为《新五代史》)。
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已经50岁的欧阳修被任命为礼部贡举的主考官,以翰林学士身份做进士考试的主考。欧阳修主张言之有物,文风质朴,按照这个标准,他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由于欧阳修的提倡,北宋文风为之一变。当时流行一种“太学体”,领头人物是太学生刘几,太学体喜欢使用古书里的生僻字词,以普通人不能读懂为乐。对这种文风,欧阳修非常讨厌,认为文章最好是朴实、好读。批阅考生的试卷时,他看到一份试卷上这样写道:“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欧阳修又好气又好笑,依其原韵写道:“秀才剌,试官刷!”意思是你用字如此古怪,试官绝不会录取你,直接刷掉!当然,欧阳修也看到了一份非常有才气的试卷,不但语言自然,而且逻辑严谨,步步紧逼,自有一股气势。欧阳修看这文章这么好,就觉着这试卷肯定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的。本来想取为第一,但为了避嫌,就把这份卷子排到了第二。可是,当拆开“密封线”后,欧阳修大吃一惊,自己的判断有误,作者是苏轼。不但苏轼被欧阳修录取,他的弟弟苏辙也被录取。
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庚戊,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兼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嘉祐五年(1060年),被任命为枢密副使。次年(1061年)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后又相继担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务。
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为相,开始在神宗的支持下进行变法。欧阳修是个比较实际的人,他看到了新法的一些不足之处,于是对青苗法提出了自己的意见。熙宁三年,欧阳修被授予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他坚持不接受,遂被派到蔡州(今河南汝南县)任职。就是在这一年,欧阳修开始用别号“六一居士”。 熙宁四年六月,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离开朝堂,居住在颍州(今属安徽省)。熙宁五年闰七月二十三日(公元1072年9月22日),欧阳修在家中逝世,朝廷为其颁发谥号文忠。欧阳修最后葬于河南新郑。
有关时光旅行的故事,总能引发人们津…[详情]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