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说说开封的坑湖池海(下)
说说开封的坑湖池海(下)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8/4 11:10:56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说了潘家湖的湖底宫殿,不能不说说和那宫殿有关而又无关的“潘杨湖水辨忠奸”的传说。“杨湖清、潘湖浑,奸贼谋害忠良臣”,传说是生动的,但这却是明代中期以后近几百年来,中国通俗文艺所造成的一桩莫大冤案。通俗文艺在民间流传最广,对百姓影响很大,但相当数量的通俗文艺作品与历史的真实不相符合,往往会对人民群众的认识和观念造成与历史相悖的不良影响。北宋开国大将潘美在“杨家将”系列通俗文艺作品中的天大奇冤便是这种影响的典型代表。针对潘美这个历史人物,学术界早有公论,他是北宋的开国大将、铁杆忠臣,雍熙北伐失败,置杨业于死地者也并非传说中的潘美。2010年12月,央视《百家讲坛》所播出的一级作家梅毅先生主讲的《奇冤潘美》,是新时期为潘美平人言之反、昭文冤之雪的力作。对于人文造成的社会是非,我们不妨从文化的角度来简要审视一下所谓潘杨两家忠奸对立、潘杨二湖浊清分明的原因。

    先来看看“潘杨两家忠奸对立”。我国封建社会长期以来一直以忠奸为判断政治和政治家的标准,反映到文化上,忠奸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道德尺度,表现在通俗文艺中,忠奸成为一项永恒的主题内容,正面反面主人公、一忠一奸的作品比比皆是。像说三国,刘备与曹操是一对忠奸;到了演义的杨家将,杨业和潘美是一对忠奸。一类通俗文艺作品的出现常常不是偶然的,往往有独特的时代背景。在宋元时期民间流传的传说、话本、杂剧中,杨家将的内容还为之甚少,情节也未定型。只是到了明代嘉靖年间,熊大木的《北宋志传》、《杨家将演义》两种情节及语言都十分相似的刊本问世,以及稍晚些时候出现的《杨家府演义》,才将杨家将中的主要人物和故事定型,把一代忠臣良将潘美的名字中间加了个“仁”字,顶替真凶监军王,钉在奸臣的耻辱柱上,从此潘仁美那张大白脸遗臭数百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在出版《杨家府演义》的说明中指出,明代中叶“国势浸见衰微,外有强邻窥伺……内则奸佞擅权,忠良窜逐。人们出于抗御强虏、谴责权奸、表彰忠烈的要求,借杨家将的故事表达心中的愿望。从这点出发,纵然叙述的故事有些地方远离史实,但人们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可潘美的冤情谁去理解呢。

    再看看“潘杨二湖浊清分明”。潘杨二湖生动的传说,确实情、景动人,特别是潘杨二人的忠奸故事和两湖所处的面对皇宫的位置及两湖曾经浊清分明的事实,相互搭配得实在绝妙。其第一作者是谁,无可查证。主创人的奇思妙想确属高人。开封是八朝古都,说藏龙卧虎有溢美之嫌,说高人如云倒接近真实。在东京汴梁这个圈内,市井多能人、坊间有智叟、陋室居鸿儒,他们这些高人来了灵感,拼凑个潘杨湖的传说还是小菜一盘。下面还是让我们回到史籍中去,看看潘杨二湖的演变过程。熊伯履、井鸿钧二先生合编的《开封市胜迹志》介绍潘杨二湖时写道:“龙亭面前马路东西两边有两个湖,过去俗传东湖为宋将潘美故宅,称为潘家湖。西湖为宋将杨业故宅,称为杨家湖。这一带在宋朝属于宫城范围,绝不可能容许臣下在这里建立住宅,这种传说自不足信。”而这龙亭坑两汪湖水是怎样形成的呢?《开封市胜迹志》告诉我们:一是“由于明代周王府地势原来低洼,明末河决灌城时,该处水势尤盛,水退后宫殿尽圮,居民在此地刨古器砧瓦,低洼日甚,成为一片积水”。

    二是“道光廿一年黄河决口,水浸入城,龙亭左右,水深丈余,水退后相传地下水源相通,有某巡抚命用器抽水数日不干,从此成为常年不涸的湖泊”。我们查了许多相关史籍,都不见有潘家湖名称的记载,不过杨家湖倒有相关线索:周城撰的《宋东京考》卷之二十《泊》一节中记有“杨六郎宅水泊,在里城内西北。本杨六郎宅外湖泊,故名”。看来杨家湖是有来历的,而潘家湖倒真是如方家所说,只是百多年中民间高人借杨家将的演义小说拿来与杨家湖相配,附会个潘家湖的名称。笔者揣测,首位有意命名潘家湖的那位高人极有可能就是潘杨二湖生动传说的编造者、首创人。二湖浊清不同的真实原因,相关介绍文字很多,不再赘述,但我们在介绍浊清分明的真实原因之后,补加一下历史的真实,还先人一个清白,给后人一个明白,应是如今现代文明的要求。

    四、坑下无包府,湖水念包拯,清如许明如镜,休闲娱乐养性情

    1954年5月,正对包府坑的开封南城墙处,一项破墙开门的工程正在进行,这是一场市里号召的义务劳动,为方便城市交通,准备新开一个西南城门,新修一条南北道路。参加义务劳动的工人、干部、学生,群情激动,干劲十足。可开封人没有想到的一条不祥的消息不胫而走,5月18日,河南省委决定成立省会迁郑的搬迁工作委员会,一时间街头巷尾议论纷纷。时任省委书记是潘复生、省长是吴芝圃。对新生活充满憧憬的开封人被莫名其妙地泼了一头凉水。笔者有幸参加了当时的义务劳动,主要是修筑一条由新开西南门向北一直穿越包府坑的道路。因年纪小,用的工具是脸盆,任务是端堆路的用土和坑底清出的污泥,真是如同蚂蚁搬家,劳动场面宏大,红旗招展、人山人海。1971年,市政府又发动全市职工义务劳动,在1954年那条路的基础上填坑扩建修成了大马路,据说是为迎接西哈努克亲王访汴而修,名为“迎宾路”。许多年之后,民间借迎宾路上拔除雪松一事,风言风语,说本来破墙开门就不吉利,又直穿包府坑修了条土路,更是破了开封的风水,结果迁走了省会。这不说,又在路上栽了那么多晦气的松柏,开封谈何发展、迎何贵宾。玩笑!都是些迷信说法、愚昧之词。

    包府坑干底儿、清污大概不止一次,除了众多传说和无据的推测,还不曾发现过开封府、包公府的蛛丝马迹。据史料记载,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黄河洪水淹城,水退后,开封城墙之内临近城墙一带,在低洼之处形成积水,现在包公湖一带即是如此。乾隆五年(1740年),河南巡抚为排除历年积水,并收纳街巷盈溢之水开挖了包府坑,使之成为一个域内较为稳定的雨涝排蓄湖泊。到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那年黄河洪水由南门至今西南门一线破城而入,水头正对如今的包公湖地区,洪水急流反复冲蚀,形成了较原包府坑面积数倍的水面。这就是后来所谓的西南水泊,民国时期地图上标其为西南湖。其实群众很早便把北侧水面较小、乾隆年间挖就的包府坑和南侧水面很大、后来形成的西南湖,统称为包府坑,直到1992年市政府批准更名为包公湖。

    无论是包府坑还是包公湖,有几个问题厘清一下很有意义,比一直或据传说或据说,糊涂着说要强。一是开封府、包公府、包府的区别:其一,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开封府和北宋一代的开封、包公权知的开封府,应有区别。其二,包公权知的开封府不应称为包公府。其三,包公府、包府都是府第、府邸,而不是府衙。二是无论是哪个朝代的开封府遗址均不在目前包公湖的位置,不存在包公湖湖底有个开封府遗址的事实。对此,相关的历史资料和研究文章都有十分明确的说明。三是包府坑、包公湖的名称,还是落脚在“包府”上比较客观。虽然包公府第的准确位置在我们的视野里也不清楚,但有3个世纪前官方开挖后的“包府坑”命名,有明代“徐府坑”的参照,有相当数量的包府坑的民间传说故事作铺垫,包府坑(包公湖)名称由来的文章完全可以做好。当然,对坐落在包公湖畔复建的开封府,其宣介则是另外一回事。开封人对包公的纪念和敬仰深深地融入明镜般的包公湖水中。包公的清官文化、杨家将的忠义文化,在孕育它们的开封的这方热土上有着独特的社会传播效应。

    今日的包公湖旧貌换了新颜,是成千上万老百姓的乐园,特别是开封西南隅和沿湖一带的群众,充分享受着包公湖之乐。你看:那遛鸟大军、垂钓大军、晨练大军、操舞大军,每日按时按点出没湖畔;岸边健身器材群,练者众多,少有虚位,沿坑溜达者、环湖暴走者,终日不绝;情人岛恋人如约幽会,开封府广场操舞正酣;大龙舟沉湖驶向御河,小游船泛水荡桨湖面;东端朱雀苑游人多多,西司夜市食客满满,包公湖成为一处咱老百姓的日夜乐园。有位环卫工人笑着告诉笔者:“包府坑一天到晚玩家儿不断,最后一拨夜猫子刚走,头一批早醒的晨练者摸黑儿就来啦!”乐哉!悠哉!包公湖——今日开封人的福地。

    就在拙文煞笔之际,5月13日传来开封西湖开始蓄水的消息,这对爱水的开封人来说又是一个大喜讯。据说开封西湖规划水面5900亩,偌大的潘杨二湖仅仅才700余亩。援引一位汴梁智者的话“水的灵性不仅浸润着开封这座城,也引领着开封人不断追寻上善若水的品德和恬淡闲适的心境”作为本文的结束。

(作者:汴浚 责任编辑:高晓婷)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瓜名的来历
下一篇: 门当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