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宗致远:开封书法 源远流长
宗致远:开封书法 源远流长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7/21 11:50:13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核心提示

    开封是书法名城,无论是书法家、书法组织、书画院的数量,还是学习书法的氛围,都是许多城市无法相比的。开封市有市级书协会员千余人、省级会员五六百人、中国书协会员百余人,还有数十家书法组织,个人书画院也有10余家。此外,禹王台公园现有碑廊和数百件碑刻,开封市博物馆现藏历代书法墓志石刻109件,馆内并藏有明清书法名作百余件,中国翰园还有很多的碑刻遗迹……想系统了解开封的书法历史吗?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书法导报》编辑宗致远为大家娓娓道来。

    文化积淀——

    开封书法发展的根基

    开封,有着八朝古都、文化古城盛誉的城市,历经数千年的中原文化不断在这块土地上积淀,从远古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迹,到战国魏都大梁、北宋东京、民国省会,他像一个文化老人带着荣辱和盛衰从远古走向现代。沧桑的岁月使这块土地无不带有开封古老的印记。而所有在今天逐步走向现代化的都市形式仍然难以掩盖这座城市古韵的内涵。在这座城市生活的人们,一招一式总是带着皇城根延绵不断的传统韵致。在这古老的文化传承的艺术形式中,尤其是带有“传统”、“古韵”字眼的书法艺术成为这座城市的骄傲,以至于稍稍能识文断字的开封人大多能数出开封籍或在开封做事的许多先贤以及这些先贤中的书法家:蔡邕、蔡文姬、郑道昭、欧阳修、苏轼、黄庭坚、宋徽宗(赵佶)、米芾、蔡襄……他们既是“地球人都知道”的文化名人,又是中国古代书法史上耀眼的星宿,也正是这些汇集在这座城市的书法星辰,奠定了开封书法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中的地位。

    历史名人——

    开启开封书法大局

    宋人孟元老所著的《东京梦华录》多次提到,仓王庙在东京外城东北,是出城探春、登高的好地方。明代《汴京遗迹志》记载:“仓颉墓在城北时和保,俗称仓王冢是也。”在开封东北10公里处有仓颉墓和造字台。无论此处是真是假,都说明了开封这座城市的神奇和深厚的文化。

    儒家经典经辗转传抄至汉代“文字多谬、俗儒穿凿”以致贻误后学。汉灵帝熹平四年,蔡邕等人上奏要求正定六经文字。经灵帝特许,由蔡邕等人书丹,从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开始,到光和六年(公元183年)完工,历时9年,刻石46方。蔡邕以隶书闻名于世,结构严整,体法多变。陈留镇西南三里,半坡店乡桃花洞村尚有蔡邕墓存在,其墓虽然也有在尉氏、在杞县的争论,但蔡邕墓在开封已是不争的事实。

    《石鼓文》与开封有着不解之缘。石鼓文于唐代贞观初年被时任检校司徒、兼太子少师的郑余庆在古陈仓发现。大观年间,徽宗赵佶下诏将十面石鼓迁至汴京(今开封),还命金匠把石鼓上的刻文填满黄金,移入保和殿收藏。“靖康之变”时,金兵进入汴京(今开封)见石鼓以为是“奇物”,将其随其他珍贵文物运回燕京(今北京)。其间石鼓破损严重。元大德年间,国子学教授虞集在淤泥草丛中发现被遗弃的十面石鼓,将石鼓移到国子学大成门内的石坛上,设置铁栅栏进行保护。此时鼓上只存386字。直到抗日战争期间,十面石鼓才移存至故宫博物院得以妥善保管,仅存310余字。现藏故宫石刻珍宝馆是国家一级文物。

    郑道昭 (?~516),北魏荣阳开封人,北魏书法家,以《郑文公上碑》《郑文公下碑》《论经书诗》《观海童诗》等最为著名。郑道昭以北方书圣著称,与南方书圣王羲之形成了南北对峙。同时,由于郑道昭北碑的影响使得后世的北方书法多以碑为取向进行书法创作,并形成了以开封为代表的“中原书风”。

    孙过庭(646~691)。中国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开封陈留人,一作吴郡富阳人。著有《书谱》2卷,已佚。

    行书发展的一次高峰就在开封。这就是北宋时期的苏黄米蔡“宋四家”所创立的“尚意书风”。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堪称天下第三行书。米芾的行书是书法史上最潇洒的行书。他们在唐代书法崇尚法度之外另辟蹊径,从对书“法”的研究转向对书“理”的研究,在唐人楷书“尚法”与草书“抒情”之间,创造出一种追求自由、意趣,追求融儒、释、道为一体的具有哲学意义的“道”的行书的书法样式,书法成为“道”的载体。宋代行书的时代特点,就是表现出一种宋代文人的情怀,一种轻松随意的自由境界,一种文人书卷气——郁郁芊芊的学问气息,由此开启了一代“尚意”书风。

    赵佶(1082~1135),即宋徽宗。赵佶虽是一个昏庸的皇帝,然在艺术上却多有建树。他不仅在书画艺术上有极高的才华,而且创立书学,在翰林院设立御书院,并自创“瘦金书”。“瘦金书”笔画纤细瘦挺,收笔重顿回锋,捺尾作曲线,状如柳叶,颇有装饰效果。

    书家云集——

    开封近现代的书法高峰

    继北宋书法文化巅峰以后,南宋、金及元明清已无昔日之辉煌。经济与文化也朝气不再,宋以后的文学诗词吟咏开封多为怀古之作,大都生发出无奈而悲凉的感叹。如1923年的春天,66岁的康有为来到开封,遍游铁塔、龙亭、大相国寺等名胜。

    在龙亭留下了他的诗联:中天台观高寒,但见白日悠悠,黄河滚滚;东京梦华销尽,徒叹城廓犹是,人民已非。

    题诗:

    远观高寒俯汴州,繁台铁塔与云浮。

    万家无树无宫阙,但见黄河滚滚流。

    虽然宋代以后的开封风光不再,然绵绵不绝的文化终是在慢慢地沉积,在不断地增加它的厚度,终于在20世纪初开封传统文化的优势得以显现出来。生发—凋零,凋零—生发,世间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均蕴涵着哲学的意义。

    进入20世纪,缘于民国时期的省城,或缘于开封文化那厚厚的底子,或源于开封作为中原文化的中心,似乎一时间文化名人兼书法大师云集开封,终于放射出书法艺术的灿烂光辉。这里有清末进士,有留学英、法,并出任五国大使,有毛泽东亲索作品的靳志,有河南书坛领袖之称的郦禾农,有堪称“河南一支笔”的河南通志馆编纂的许钧,有才华横溢的旧学学人“夷门十子” (萧亮飞、朱祖谋、黎乾、狄郁、何家琪、黎承忠、何、金绶熙、李保恂、冯瓒),有河南博物馆奠基人之一、被誉为近代考古先驱的关百益,有精于训诂、金石、书法的河南大学校长王光庆,还有许许多多书法家。在中原文化乃至中国大文化的星空中形成了一片耀眼的星云。这一时期的书法家均为著名学者,大都在经史子集、诗词、考据、考古、金石等有着卓越的成就;他们在书法艺术上的深厚造诣也正是建立在深厚的旧学根基之上。或许这正是文人书法最耐人品味的原因吧。

(作者:汪元蒙 责任编辑:高晓婷)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下一篇: 门槛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