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门槛,总想起鲁迅小说中的人物——祥林嫂,在《祝福》中,鲁迅安排了祥林嫂捐门槛的情节,她到镇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价目是大钱十二千。”那个叫柳妈的老妪,忽悠祥林嫂说,“你不如及早抵挡。你到土地庙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中学时代我不甚明了鲁迅先生的深刻寓意,但是门槛这物件却令我很感兴趣,因为,老家堂屋的木门下面也有门槛。
中国传统住宅的大门入口处必有门槛,人们进出大门均要跨过门槛,起到缓冲步伐、阻挡外力的作用。老百姓的门槛再高能有多高啊,真正的高门槛都是一些大户人家。明代万历年间,凡家中有大厅者,即加门槛税,所以说大户人家常言:“门槛高”。古时的门槛高,与膝齐,如今的门槛已没有这么高。门槛可以明确地将住宅与外界分隔开来,既可挡风防尘,又可把各类爬虫拒之门外,因而实用价值很大。一般百姓之家,都是一些小门槛,无非是为了遮挡门下的空隙,阻挡邪气、挡住家财不外泄,一种很朴素的民间习俗。记得小时候邻家的陈嫂,每到春节前还在门槛上加高木料,说是为了聚财。在开封老城,在双龙巷我见到一个门楼十分巍峨,街道路面都加高了很多次,而这家门楼依然还有几级青石台阶,整块的柏木门槛依旧厚重,上面被来回过往的脚步磨得锃亮。在柴火市街,一家门楼的门槛上面带提手,可以随时提出来,挪到一边通行车辆。
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说一座庙里有一尊佛像,香火甚旺,香客们供奉的时候都要迈过一道门槛,门槛心里很不是滋味。同为一块林子的木材做的,它心有怨气,说佛像的待遇高,而自己整天被人踩来踩去的,很是不爽。但是佛像的一句话叫它哑口无言,佛像说:“虽然我们当初同是木头,但是你只被削了两刀,而我经受了多少雕琢啊。”据说到寺院过门槛的时候,讲究的人怎么迈步是有讲究的,女的要先迈右脚,称为“保佑”;男的先迈左脚,称为“入西方极乐世界”。
其实,人生总有“门槛”需要我们一次一次迈过,先迈哪个脚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是不是一直在行进,是不是一直在努力,是不是一直在耕耘?没有过不去的门槛,只有绊倒了趴下不想站起来。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但是你可以不断超越自己、提升自己、迈过心的门槛,不断拓展人生的舞台。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