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扁担,我十分熟悉,在学习小学课本上《朱德的扁担》课文之前我就见过这物件。因为我家就有一根扁担,孩提时代常拿起它玩耍,威风凛凛,“嘿嘿哈哈”不亚于双节棍。小孩儿只是把它当做玩意儿,大人却把它当做生产工具。记忆中,父亲常用它从井里打水担水吃,或者从河里挑水浇灌菜园的各种蔬菜。现在很少有人使用扁担了,但是它并没有“失业”,隔几天父亲会把庭院厕所的马桶挑至菜园,那是上好的肥料。
我家的扁担是父亲亲手制作的,农人的生产工具一般是手工制作,即使买,也是买一些部件,回来自己组合加工,比如买一个木锨头,自己一定配一个好木锨把儿。谁要是不会加工农具,大伙儿是会笑话他的。父亲从打铁铺买来扁担两头的金属挂钩儿,选用一根硬料,经过精心砍削和打磨之后,装上挂钩就成了。扁担好不好,木材最重要。一定要刨光,使木质表面变得圆润,不能留棱角,避免劈痕,一定要均匀光滑且具有一定的弹性。
扁担的历史十分悠久,应该是上古先民利用杠杆原理发明的吧。据说姜子牙当年卖面的时候就是挑着扁担。梁山伯出门的时候,书童必得用扁担挑书相随,悠悠然,十分有趣的样子。五代后期,赵弘殷挑着扁担从洛阳逃难到开封,两头箩筐里面坐着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俩,赵弘殷累得走不动了,在一条巷子中找地方暂时住了下来。后来这俩孩子都做了皇帝,于是这条巷子就改叫双龙巷。在《水浒传》中,水泊梁山的好汉智取生辰纲,也是白胜用扁担挑了两桶酒出场,方成大事。
一根好的扁担,挑起担子来脚步轻健,不觉其重,全是源于木质的弹性,肩负扁担,脚步随着物品有节奏地来回晃动,其中不乏力学原理,我一度猜想汽车的减震原理是不是也受到了扁担的影响。
扁担应该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老家杞县有首《扁担歌》,依稀记得是这样唱的:“一根扁担嗨哟嗨呀,两筐子炸弹嗨哟嗨呀,送到前线嗨哟嗨呀,打跑了鬼子嗨哟嗨呀!翻过了山冈嗨哟嗨呀,拔去了据点嗨哟嗨呀,赶走了反动派嗨哟嗨呀,大家过太平年嗨哟嗨呀。”一根扁担,一曲歌谣,一段历史,在铿锵有力的歌声中,扁担走进了抗日的战场和内战的前线。不过扁担也有不听话的时候,另一首颇为拗口的歌谣《板凳和扁担》就唱出了扁担的逆反心理:“板凳宽,扁担长。扁担要绑板凳上,板凳不让扁担绑,扁担非绑板凳上。”
一根扁担,使用多年,磨光了岁月,压弯了脊梁,承载了艰辛和苦乐,担起了责任和使命,父亲已过花甲之年,而扁担依旧充满生机,木质油亮,只是两端的金属钩儿锈迹斑斑,仿佛沧桑的岁月和斑驳的过往。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