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王台公园西南方向有一栋坐东朝西、具有欧洲建筑风格的两层小楼,它红色砖墙、红色屋脊……因其从内到外、从上到下均以红色为主调,故名红楼。记者跟随刘海永老师来到开封市禹王台公园,寻访藏身于苍松翠柏间的这座“红色文物”,探寻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故事。
红楼是一栋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的红砖欧式两层楼房。红楼的正门有两道,均为拱形,第一道为砖砌门,第二道为朱红色木制门。门窗包括墙壁都是典型的西洋建筑风格,图案大多是用红砖砌成,简约大方,没有刻意的雕琢和粉饰。窗上也是花雕玻璃。刘海永介绍,红楼原来所有房间铺的都是红色木质地板,包括木质墙裙和墙壁都是红色。屋内穹顶绘有西洋图画,楼体建筑布局考究,装饰温馨,就连隔热层都填上了锯末。可惜的是上世纪80年代的一场意外火灾,把楼内的木质地板、穹顶上的绘画都烧掉了。后来按照原样进行维修,楼南侧的另一栋附属建筑也被拆掉了,只剩下现存的这一栋楼,向人们展示着它的沧桑。红楼建筑格局保存尚好,整个建筑外观没有过多的雕饰,实用、简约、大方,大体上保持了当年的建筑风貌。
“红楼大约始建于1904年,与修建汴洛铁路有关,主要是外国工程技术人员居住,出自谁之手则尚待考证。”刘海永说,早在1903年清政府与比利时、法国签订了《汴洛铁路借款合同》,修建洛阳到开封的铁路,当时修路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多来自法国、比利时。这些欧洲人到开封后,就在禹王台的西南方向建造了这个供他们居住的地方,这里离工地较近,环境幽雅。1923年“二七”大罢工期间,开封铁路工人也积极行动起来,为防止特务搜查,又便于在车站工作,秘密会议地址就选在红楼。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二七”大罢工运动,郑州建了二七纪念塔,红楼也因此被称为“二七楼”。
“修建铁路的外籍人员走后,当时的河南省农商局、森林局、农业改进所都曾在这里办公。”刘海永说,新中国成立后,河南大学农学院的图书馆就在这栋楼里。河南省第一任省长吴芝圃在任期间,曾在红楼疗养过。红楼是开封革命历史的见证之一,也是古城开封发展的见证之一,具有重要的建筑、历史价值。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