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开封的南水北调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4/24 9:33:44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北宋以开封为中心的航运盛极一时,汴河、金水河、蔡河和广济河四水横贯都城。但是,由于汴河以黄河为水源,黄河涨落无定,主流距汴口 汴河引黄河水的口门 时近时远,甚至河滩淤塞,水源枯竭,虽大力疏浚,劳民伤财,但水源依旧匮乏。靠引汴河水通航的蔡河经常因水浅阻航。开辟新的水源,解决蔡河用水是北宋朝廷的当务之急。
当时的蔡河是条小运河,从先秦到隋唐时通时塞,而开封西南部的闵水却有充足的水源。闵水发源于“溱洧诸川”,溱水的源头在密县,洧水就是现今的双洎河,它们在新郑县西部汇合,流向东南。据《宋史·河渠志》记载,从建隆元年960年 数万丁夫开挖运河,“导闵水自新郑与蔡水合”,乾德二年964年 又从长社今长葛县境内 引水与闵河汇合,流向开封。开宝六年973年 三月正式把闵河改名为惠民河。从此,惠民河和蔡河在郑州、密县、许昌等州县汇流成河,向东北方流进京城,再折向东南,经通许、淮阳到达江南,成了中原水运网中的两大支线,实现了区域性的南水北调。
在南水北调工程中,斗门也是一项重要的设施。熙宁四年(1072年),宋神宗采纳杨琰建议,“增置上下坝闸,蓄水以备浅涸。”通过上下相邻闸门的联合使用,上启下闭,下启上闭,达到既能使船舶顺利通过,又不使河水白白流失的目的。据《汴京遗迹志》卷七 记载,在开封城内外,就有五道闸。“小木闸在里城外之东南,惠济闸在陈州门外,独乐闸在城东南白墓子冈之东,赤仓闸在城东南赤仓保之西,万龙闸在城东南仓保之南。”由此可见坝闸应用之普遍,堪称解决河枯水期航运困难的良策。
南水北调的成功,激发了北宋朝廷尝试更大规模南水北调的决心。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和端拱元年(988年)先后两次开凿连接南阳经方城、叶县与惠民河的运河。如果这条运河开通,从京师开封乘船向西南由惠民河直入白河,便下襄阳进长江,这是多么宏伟的计划虽运河仅百余里,却征调数万民夫,其工程艰巨,可见一斑。然而,由于宋代没有具备穿越高山峻岭完成南水北调的技术条件,工程遂告失败。往事越千年,世事发生了沧桑巨变,当今日我国政府南水北调工程中线 又一次选定丹江水库经南阳、方城、叶县直指郑州跨越黄河时,人们不禁惊叹古人在选定线路和引水设计方面的高超水平,北宋开封南水北调工程虽败犹荣。
(作者:曹阳 责任编辑:徐鹏)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