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与汴梁博客圈的博友来到位于宏学街的祥符县文庙旧址。在大成殿的西南角发现有一不锈钢护栏围着两个残碑的碑首和鳌座,笔者顿生好奇。在寻访开封街巷胡同的这些年中,残碑的碑身见过不少,碑首也见过,但鳌座还是第一次见到,实在令人惊喜。
开封有很多遗存的石碑,如河南大学明伦校区的河南贡院碑、游梁祠东街的孟子游梁祠碑、文庙街府文庙的康熙御题的“功存河洛”碑,还有禹王台公园的岣嵝碑、康有为碑等。这些碑有的有碑首,有的没碑首;有的有碑座,有的没碑座。比较完整的河南贡院碑也仅有龙纹图案的方形石座。祥符县文庙碑,碑首碑座完好,但遗憾的是碑身却只有残片。
最原始的古代石碑从功能上分可谓多种多样,清华大学教授楼庆西在所著的《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五书》中对碑的功能是这样描述的:一种功能是立于宫室、庙堂之前用于辨别太阳的影子,确定阴阳的方向。一种功能是立于宫门、庙门之前的石碑用于拴牲畜,后演变为拴马桩。还有一种是立于坟墓边的墓碑。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实际的需要,就把石碑的主要功能定位在刻文记事上。在我们开封所见到的,全是这种刻文记事石碑。当然,说刻文记事只是一种比较笼统的说法。如果再细分一些,在刻文记事中还可以分题名碑、记事碑、圣德碑或神道碑等。
从造型上分石碑有两种:一种鳌座碑;一种是笏头碣。所谓鳌座就是:碑首为盘龙,中间为记事的碑身,下面为鳌座。关于盘龙是何样式,梁思成的解释是:碑首是六条盘龙,每边各三条盘龙,龙头在碑的两侧面,头朝下,龙身倒立,左右两条龙身、龙足相交盘结在碑的正背两面。在它们的中央是“篆额天空”,即写碑名的地方。当然,这指一般情况而言。大的石碑其碑首两侧有四条龙的,小的碑首两侧有两条或一条龙的。一切以碑身的大小、厚薄而定。
关于鳌座有以下说法。鳌是传说中海里的一种大龟。传说共工氏怒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缺,女娲氏断鳌足以立地之四极,才把天撑起。由此可见鳌的力量。用鳌做碑座其意义很明了,鳌能承天地之重,何况一个碑!当然,民间还有一种传说,龟力气大,善于负重又好扬名,常常负着三山五岳在江海中兴风作浪以显示自己。大禹治水时收服了龟,并用其所长,让龟推山挖洞。治水成功后,大禹搬了块巨石让龟伏在背上,并在巨石上刻上龟在治水中的功劳,既表扬了龟的业绩让其扬名天下,又使龟无力随意行走,限制了它的破坏力。从此,龟就成了石碑的基座。
关于笏头碣。宋代《营造法式》中是这样说的:“造笏头碣之制:上为笏头,下为方座……座身之内,或作方直,或作叠,宜雕镌华文。”从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这种笏头碣就是既没有盘龙碑首,也没有鳌座的石碑。这种石碑所采用的座为方形石座或须弥座。碑的最上端打磨成一个圆弧形碑首,这就是笏头碣。
这两种石碑在开封都有存在。以最完整的河南贡院碑来说,它有碑首、碑身和碑座,但河南贡院碑的碑座不是鳌座而是雕有二龙戏珠图案的方形须弥座。但河南贡院碑的碑首却是盘龙式。从河南贡院碑可以看出,宋代的《营造法式》传到清代时,清人把它进行了改造。把鳌座式和笏头碣式来了个大整合。河南贡院碑就是这一整合的杰作。
在游梁祠内有两款石碑,一款是有盘碑首的石碑,一款是笏头碣式的石碑。或许由于年代太久的缘故,这两款石碑都没有了基座。就碑身而言,也是残碑的修复。上面的字模糊不清。寻访时,笔者看着这历经沧桑的石碑,心中五味杂陈。
最让人欣慰的是宏学街祥符县文庙保存完好又栩栩如生的鳌座,其形其质其态虽然历经风雨但精神昂扬依旧,看了让人无限动容。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