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郑纯方于1946年生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的一个小屯子。他的生活轨迹,处处有着父亲的教诲;他骨子里的性格,有着父亲的烙印。
上世纪60年代初,郑纯方考上佳木斯的一所工科院校,全家人乃至整个家族都为之骄傲。日子艰难,可他父亲好像一点儿也不在乎,发出豪言壮语:“你把书念到天边去,我也供得起你!”对此,郑纯方很是感动。送行时,教他中学语文的李老师为他惋惜:“你是文科的苗子,不说北大清华吧,起码也是东北师大的材料啊!怎么就学工科呢?”他笑笑,心里说:工科院校每个月十几元的助学金,对于一个经济拮据的家庭来说,那是天降的甘露啊。
二
自从来到开封,郑纯方深深地爱上了这座城市。他用诗人的眼光,寻找着生活中的亮点,关注着这座城市。
郑纯方当时所在的开封拖拉机电机电器厂是一个国营大厂,是洛阳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的配套厂、八机部部属厂。郑纯方于1968年来到这里,就开始把自己的青春和热情毫不保留地奉献给了这个“家”,一干就是17年。工人们不怕流血流汗,把一个“草比人高,兔子比人多”的地方建成了开封十大厂之一。那些日子,郑纯方上班与车床相伴,下班有书香为伴。他用自己的笔尖,在方格稿纸上书写着工厂火热的生活,书写着古都开封的文化和生活。
郑纯方收获着诗歌的芬芳,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爱情。上世纪70年代中期,郑纯方牵手爱人走上红地毯,有了自己简陋的家。郑纯方喜欢到书店街散步,不仅可以方便买书,而且可以与满街流溢的书香、满眼的明清风格古建筑“相看两不厌”。书店街是他的一个精神家园,即使光顾百遍,还是兴趣悠然。观赏着那些古色古香、有着距离感的建筑,他由衷敬佩先人的智慧。书香的熏陶,成就了他的写作梦。
郑纯方至今还记得1980年春节过后的那天,文友赵中森来到他家,给了他一个题目《胭脂河》,并对他说:“这是一首好诗的题目,你抓紧写完投出去,有门儿。”他如获至宝,连一声谢谢也没来得及说,就连夜构思,写出一首16行短诗。结果,这首《胭脂河》发表在1981年3月3日《人民日报》的“大地”副刊上,让郑纯方喜出望外。据说,开封老诗人陈雨门先生得知这一消息后,兴奋得如同过节,托人四处打听作者的信息。
无疑,这成了郑纯方诗歌创作的第一个高峰。但这背后,究竟凝聚着郑纯方多少个日日夜夜的付出,恐怕连他自己也难以说得清楚。
1982年,在轰鸣的车床边,他创作了一组工厂生活的诗歌,其中他最得意的一首是《车床,我的战马》。《诗刊》编辑来信说准备采用,让他激动万分。可是,由于一个偶然的原因而卡壳,留下无尽遗憾。但这并没有让他停下飞舞的思绪,他依然在关注生活,用心写诗。生活在菊城,秋天的菊花触动他的灵感,他信笔写下一行行诗句:“拂过千年脸庞/又见你金黄的忧伤/独守着思念/比夜还漫长……/东篱的菊花酒/是泪珠儿酿出的暗香/在衣袖里盈盈/弄醉了踟蹰的夕阳。”新体诗写,格律诗也写,宋词也尝试着去创作,郑纯方让自己的生活在诗意的心态中平平仄仄。
三
弄文字的人喜欢把写文章称为“爬格子”。在开封的文人中,郑纯方是“爬”得很快的一个人,号称“快手”,又有“拼名三郎”之称。1985年,他调到开封市总工会,而后担任《开封工人报》副总编。1989年夏天,作家出版社与开封市文联打算组织本市作家采写出版纪实文学集《焦裕禄其人其事》,他负责写《儿女们》一章。冒雨从郑州采访焦守云回来,已经是晚上八点多。郑纯方顾不得喘口气,就铺开稿纸动笔写稿。闷着头,他一口气写到第二天三四点,15000字的稿子宣告完成。第二天,他把稿子交到作家出版社编辑手中,编辑说:“你是第一个交稿的,稿子抄写得很整洁,辛苦了。”其实,编辑不知道,他平时写稿养成了“一稿成”的习惯,许多稿子都是一气呵成,很少涂涂抹抹,稿面清晰整洁。
也就是从1980年开始,他的作品陆续在各地报刊亮相,渐如雨后春笋。
郑纯方喜欢把稿子写得干净清爽,就像平日的穿衣打扮。有时出现错字,他就用贴纸贴住,再写好。《人之初》编辑曾来信说:“看你的稿子心里很舒服,字迹清秀,我舍不得放下。”
郑纯方半数的散文、诗歌发表在《开封日报》、《汴梁晚报》副刊。他的散文《父亲留下一只表》获得《工人日报》征文一等奖。
郑纯方小时候家里穷,买不起书,就到图书馆去读。看到自己喜欢的,他就用个小本子抄,虽然慢,但收获大。有时遇到大篇文章抄不及,他只好忍痛割爱。最有趣的是回乡探亲时,父亲让他去东山下看自留地的玉米。清静的野外,他坐在山坡上抄写《诗经》的一些篇章,每抄一首,翻译一遍。一周下来,抄写并译成新诗的竟有20余首,日记本写了大半本,令他兴奋不已。他将国学经典在抄写中化为自己的学养,像拍照一样清晰地印在记忆的底片上。
当然,抄写还有一个收获,即练字,把钢笔书写不断推进,以达赏心悦目之境界。看着自己的字在抄写中变得流畅,别有一番滋味在他的心头。
四
1995年,当时开封市文化局的《开封文化娱乐报》创刊,他应邀担任总编。与文化结缘,他的视野更加开阔,文学创作也瞄准了更高的目标。写仓颉的散文《造字台》,写孟子游梁的散文《大师的背影》,写阮籍的《经久的啸声》,还有开封其他历史人物、历史遗迹以及历史文化的散文《词人李煜》、《于谦与黄河》、《孙东坡与名牌》、《古城墙》、《沧桑三教堂》等。他的目光尝试穿透几千年的烟雨风尘,去追寻现实的灵光。当代开封文化名人,像霍林、沈致行、余文光、张富华以及跟开封有着深厚渊源的王善朴、杨华瑞等人,纷纷走进他的视野,并在他的笔端流淌出一行行优美的文字。
这一年,他利用业余时间承担《抗日战争著名战事纪实丛书》其中一本的写作,把平型关大捷还原成了一本《雄关荡寇》。这套丛书获得开封市“五个一工程”奖。
报纸办了将近三年,因故停刊。1998年,他到开封市群众艺术馆工作,发挥自身优势,依然从事着他喜爱的文字写作。
五
每年菊花花会到来之前,市群众艺术馆就要围绕菊花花会的大型团体操表演或者文艺演出忙碌几个月。每当这时,郑纯方往往被委以重任。从1999年起,他连续4年承担中国开封菊花花会开幕式大型团体操(大型文体表演)解说词的撰写任务。
“菊花开在菊月中,菊月相逢在菊城。人如花来花似人,花意人情一样浓。”“欣逢盛世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明年菊花烂漫时,我们菊城再相会。”他把他诗词的功底,把对开封的挚爱,揉进解说词,给人一种美好的感受。
2004年,他的散文集《天堂的桥》面世,带着读者游走四方,感悟亲情。尤其是发表在《散文百家》杂志并被收入此书的《雨洒梅花岭》,让他本人始料未及。那是他在扬州参观过梅花岭史可法纪念馆之后写的一篇散文,刊出后自己似乎要忘记了。谁知,五六年后上网一搜,该文被当做广东、江苏、山东等地高考模拟试卷中阅读分析题的阅读材料。
这篇散文之所以吸引人们的眼球,除了文笔的灵动外,更多的是他把史可法这位民族英雄看做一个纽带,连接起两座古城:出生地开封与殉国地扬州。他把英雄的性格与城市的性格,把古与今贯通在一起,找回了久藏于内的精神主体:一人成全了两座城池。
“那雨总是不停地洒落在郁郁葱葱的梅花岭上。古老的梅花岭耸起英雄的脊梁,便将那雨点吸入冬梅的苞蕾,一经雨收雪飞,漫岭的梅花吐艳流芳,于是,扬州便绽开了最美的笑容。”
不仅是散文。2001年,他创作的歌词《中华旅游之歌》获世界旅游日征歌一等奖,由作曲家孙川作曲,定为主题歌,由歌唱家殷秀梅演唱,并录制光碟在全国发行。2006年,他的歌词《人品大如天》获深圳征歌十佳歌词奖。
六
随着知识积累的增多和对开封研究的深入,他借助作品,给自己开拓出一片历史的天空。
曾几何,《开封,何时能开封》的报道把开封的“开”字解读为“开放”,而“封”解读为“封闭”。郑纯方先生认为,这实在是对开封的一种误读,一种停留在现代语境中的表面化的理解。
“开”字没有什么歧义,关键是“封”字。他从“封”字着手,研讨与之有关的词汇。从分封诸侯的“封地”、帝王赏赐臣子的“封赏”,到“封疆”,挖掘出“开封”(启封)的名字来自“开拓封疆”,郑庄公是希望他的臣民勇于开拓进取,不断扩大疆土,启用人才,让国家强大起来。这个“封”,没有任何封闭、封门、闭关自守的含义,把这些意思加给开封属于望文生义,至少是一种不求甚解。
2007年6月,他的《〈诗经〉也是城市的歌吟》在《中国文化报》发表。全国多家高校的专家学者在《理论月刊》、《艺术教育》、《四川师大学报》、《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湛江师范学院学报》等报刊上撰文,皆参考或引述了这篇文章。《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四辑)》也引述了这篇文章。
当然,对于“中国书法名城”开封的书法艺术,他也从历史中寻找依据,提出了“宋四家”应为“宋五家”的主张。“宋四家”是指宋代书法的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简称苏黄米蔡。他认为,宋徽宗赵佶应算第五家,其独创的瘦金体书法,在继承与创新方面都可圈可点,具有大家风范。在郑纯方看来,历代之所以未将赵佶列入大家,主要因为他是皇帝,不好与士林相提并论。也许,“宋五家”更接近书法艺术的历史本真。
开封电视台围绕挖掘开封的历史文化,借鉴央视《百家讲坛》的形式开设了《魅力开封》栏目。郑纯方成为该栏目的特邀主讲嘉宾,在电视荧屏上先后给观众播讲了《品读东京梦华录》、《评说杨家将》等20余讲。节目播出后,不少人在人群里都能认出他来。熟悉他的人开玩笑说:“你是咋做的学问,外来户比老开封知道的还多呢?”其实,他自己知道,为了这两个讲座,他阅读了大量书籍和参考资料,做了许多阅读笔记,还找专家讨教过一些史实细节。仅《东京梦华录》注释的版本就有五六种。讲稿写出后,他先照稿读给妻子听,再脱稿讲给她听,让她把关。直到熟练了,进入状态了,他才去电视台录制。
2009年,中国音协和开封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魅力开封”全国征歌活动。郑纯方应邀前往开封宾馆,为来汴的河南省歌词作家和本市音乐爱好者作了《开封的人文精神》的讲座,提出了开封“开拓封疆、不断进取”、“执政为民、清廉公正”、“花开虽晚、后来居上”等8个人文精神的观点。
退休后,郑纯方在浙江宁波随小女儿生活了一段时间。2011年,他参加《我要上讲堂》活动,成为优胜者。他在“天一讲堂”主讲了《大儒王应麟》。王应麟是《三字经》的作者,南宋著名的学者型清官,其祖籍开封,曾祖父是北宋御林军一位武官。这个讲座也是开封文化研究的延续。天一讲堂由宁波市文广新局主办,易中天、钱文忠、于丹等名家都在这里作过讲座。《宁波晚报》以整版的篇幅刊登了他讲座的要点《大儒王应麟的文化建树》。
与此同时,他的一系列研究论文也在《中国文化报》、《开封教育学院学报》等处发表。
作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如今他已在《人民日报》、《羊城晚报》、《开封日报》、《奔流》、《飞天》、《东京文学》等报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文学评论等作品1000多篇(首)。
退休后,郑纯方基本在宁波、青岛居住。以“佳木非元”之名开的新浪博客,2008年至今已发文近600篇。每年,郑纯方总要回开封一两趟,住上一段时间。毕竟,与开封相伴46年的人生经历,使他对这座文化古都的情感难以割舍。开封城墙根儿下,永远有一个属于他的家。开封岁月,已经给他的人生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