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字希文,江苏苏州吴县人,生于公元989年。范仲淹幼年时,父亲不幸早逝,家境清寒。他曾在长白山僧舍读书,每天熬白粥一锅,分成四份,早晚各取两份。23岁时,他来到应天府,在学舍中发愤苦读,昼夜不懈,数九寒天,常以冷水洗面,借以解除困顿;粮食不足,就以糜粥充饥。
宋仁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春,范仲淹考中进士,出任广德军司理参军,改任集庆军节度推官。不久,奉命监管泰州西溪盐税,因政绩卓著擢升大理寺丞,后又调任楚州监管草料院。母亲去世后,丁忧离任,寓居南都。应天知府晏殊素闻其名,邀请他掌管府学。到任后,他常住府学,四方学子,慕名而来,拜他为师。
除服以后,由于晏殊推荐,但任秘阁校理。他借机深人研习《六经》,尤对《易学》精通。许多学者质疑问难,他都引经据典,一一解释,毫不厌倦。常把自己的俸禄施舍给衣食无着的游民,他的几个儿子,服饰也很朴素,一时间,士大夫争相仿效,一改豪华浮奢,转而崇尚俭约。
范仲淹对国家大事总是慷慨直言,从不因个人私利而瞻前顾后。天圣七年(1029年)冬至,皇帝率领文武官员向章献太后祝寿,他坚决反对,并上疏请太皇还政。宰相晏殊闻之大惊,严厉斥责,但范仲淹奋不顾身,正色抗言。后被调离京师,任河中府通判,再调往陈州。当时,朝廷正大兴土木,准备修建太一宫及洪福院,从陕西等地调运木材,范仲淹极力谏阻,宋仁宗对他的忠介耿直颇为欣赏。明道二年(1033年),太后去世,范仲淹被调回京城,任右司谏。不久,因谏止废郭皇后,被贬往睦州。一年后,调往苏州。适逢大水,民田不得耕,范仲淹募民疏浚五河,引太湖而注人大海。景枯二年(1035年),范仲淹回朝,升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判国子监。又任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第二年,终因献百官图,指斥宰相吕夷简,针砭弊政而被罢黜,出知饶州。一年后,又被先后调往润州、越州任知州。
康定兀年(1040年),西夏王赵元昊举兵南侵 延,进逼延安。范仲淹被召为天章阁待制,知永兴军;五月,改为陕西都转运使;七月,与韩琦并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龙图阁直学士;八月,兼延州知州。由于他一气之下焚烧了西夏王元吴的来书,激怒了当朝权贵,被降为本曹员外郎。庆历元年(1041年),四月,改知耀州;五月调知庆州,迁左司郎中,任环庆路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十月,宋朝分陕西沿边为秦凤、泾原、环庆、 延四路,分别置帅,范仲淹负责环庆路军事。
当时西夏不断侵扰宋朝西北边境,宋朝派韩琦进兵反击。韩琦约范仲淹一同进兵,范仲淹劝他谨慎行事,不要孤军深入,韩琦却说:“大凡用兵,当置胜败于度外。”遂轻率出兵,不久,宋军在好水川陷人元吴埋伏,士卒伤亡殆尽,阵亡者之父兄妻子哀恸之声震天动地。范仲淹连声叹气:“怎么能将战争胜负置之度外呢!”于是,他开始大胆改革军制,操练兵将。把庆州军队18000人分为六部,由六位将领指挥,平时分别训练,战时以敌兵多少分兵抵御,改变了当时“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积弊,大大提高了边防军的战斗力。
庆环二州,汉羌杂居。羌人种族繁多,互不统属,经常因小事互相械斗。西夏元昊大举进犯时,不少羌人为其充当向导,甚至有600多名羌人酋长暗地里与元吴勾结。范仲淹认为,羌人之所以受元吴诱惑,是因为汉族官员不善于争取的结果。因此他以皇帝的名义,对羌人进行慰问、奖赏,与其酋长以诚相见,让羌人与汉人互通有无,听民互市。庆历二年正月十一日,范仲淹设宴款待环州羌族首领1000多人,给他们以丰厚的赏赐,并与之订立规约。经过他的艰苦努力,羌族人心转向宋朝一边,羌人的许多首领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领导。
范仲淹为防备元昊进攻,周密部署。他在庆环一带,建城筑砦,严密防守。庆阳西北的马铺砦,是宋夏必争之地,范仲淹在此修建“大顺城”。元昊听说,遂引大兵前来夺取,并设伏引诱宋军,范仲淹识破其计,坚守不出,西夏3万兵马徘徊数日,不得不撤退。消息传回汴京,朝廷为之轰动,宋仁宗仔细观看了大顺城图纸,大为叹赏。为使庆环长久安定,他又在今环县、合水、庆城等地兴修了28座城砦,44个烽火台,联络环县以西、镇戎以东的明珠、灭臧、康奴3个少数族部落,形成捍卫环庆的一道重要屏障。防守阵地巩固后,他又派奇兵袭取白豹城,大破汤骨呼等41族,打败前来袭扰的西夏元吴骑兵。宋仁宗召他进京,准备为他封官晋级,但他什么也不要,只要了一匹骏马、一杆银枪、一罐美酒,将其带回庆阳前线,赏给了前方将士。他在庆阳城修建“天开雄胜,险设金汤”的镇朔楼,修复“鹅池洞”等。鹅池洞与城外东河相通,即使敌军围城数年,城中也不会发生水荒。时人赞之曰:“庆阳有一宝,吃水不用挑。”庆历二年九月,元昊突袭泾源,葛怀敏阵亡,关中震动。范仲淹从庆州率军出援,击败西夏部队,并派曲珍率军追击,深入西夏腹地,大获全胜。边地军民唱道:“军中有一韩,西夏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夏闻之惊破胆。”
范仲淹在庆州,先后向朝廷写了《攻守议》和《再议攻守》奏折。这是两篇很有价值的军事著作。其中提到对敌人一味进攻是不利的,应注意抚慰和分化瓦解敌军。同时在战时与平时都要注意组织士卒和边民屯垦,发展农业生产,这样战争才有稳定的后勤保障。对少数民族,他认为应以安抚为主。他和好友滕子京在庆阳屯田、兴修水利,极大地充实和加强了庆州边防。
经范仲淹辛勤努力,庆州终于成为粮草丰富、兵强马壮的边防重镇。庆历二年十一月,范仲淹被提升为陕西四路主帅。
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即副相),负责朝政。范仲淹进行了多项措施得力的改革,是“庆历新政’’的主导人物。后又主动请求防守边疆,任河东、陕西宣抚使,邓州知州。所在政声卓著,人民爱戴。公元1052年,64岁的范仲淹死于颖州赴任途中,人们无不为之叹息。宋仁宗派员慰问其家人,并为墓碑题词“褒贤之碑”,追赠为兵部尚书,谥号“文正”。消息传来,邢、庆二州人民无不悲痛,羌族酋长数百人为他斋祀三日。嘉佑五年,在庆州府城设立“范文正公祠堂”供人们祭祀。
范仲淹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擅长诗词散文创作,诗词传世仅五首。《岳阳楼记》、《渔家傲》分别是其代表作,为世人所传诵。他的作品收于《范文正公集》,其中,他的名作《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即写于今华池县的大顺城。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