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侃地名:断头岗村
侃地名:断头岗村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3/5 9:41:07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断头岗村,是尉氏县洧川镇镇北的一个小村庄的名字,离镇上很近。 

    洧川一带属于豫东平原,西北部和北部分布着一些沙岗。听到“断头岗”这个名字,小时候觉得挺可怕的。因为听老年人说,民国初年,社会动荡,那些被砍了头没人领的尸体全都扔在那儿了。抗战时期,日本鬼子又在那里活埋了半个村子的人……还有一种说法,因为这个可怕的村名,当年日本鬼子路过此地时就没敢进村。两种说法,都不见正史,至今我也不知道靠不靠谱。

    1956年,这个地名终于引人注目了。那一年,文物考古队在此发现并发掘出新石器早期裴李岗型文化遗址。翻阅资料可见,这处遗址面积达3.5万平方米,石磨、石斧、石镰、石铲、陶罐等物和十几具鹿骨化石等在这里重见天日。考古发掘证明,早在五六千年前,这里就已经有了人类的活动。 

     断头岗村东,杜公河自北向南流过。这些年水量日渐减少,甚至断流。因为人口增加,开荒种地,拉沙垫地盖房取土,这一带沙岗基本消失,看上去已有一马平川之势,唯有这个村名还保存着一些历史印痕。

     关于断头岗村,《尉氏县志》还记载着一个名人的故事。明朝洪武年间,山西大旱,五谷欠收,民不聊生,刘氏二世海公带领全家要饭来到断头岗并在此安家落户,传到九世刘理顺。父亲早逝后,刘理顺便跟着母亲艰难度日。平时各处讨饭,凡走到有钱人家的学堂,他不是倚窗,就是蹲在书房屋檐下听人念书。人家在学堂读,他在外边默默地学,母亲拉他他也不走。他任凭饿着肚子,受着寒冷也要读书。一次,刘理顺正在一家书房屋檐下偷学,被先生碰见。先生训了他一顿,他却据理驳辩:“有钱进书房,穷人偷读书也不兴?”一句话把先生说得无言答对。说话间,他把刚才学过的书背诵了一遍,先生和母亲大为吃惊。母亲求情,先生怜爱,刘理顺终于有机会进学堂读书了。

    刘理顺14岁进秀才,24岁中举。他中举后不减读书之志,虽9次进京赶考9次落榜,但仍气不减、志不休。第十次赴京应考时,53岁考中状元,朝廷为此喜曰:“吾今日得一耆硕矣。”耆硕,就是年高德硕的意思。他被封为修撰官,后历任要职。也正是从那时起,断头岗村里出现了一对状元纱灯,制作大方,工艺精湛,红花绿叶相映,灯上写着“状元及第”四个耀眼夺目的金字,挂在刘家大门之外。据说,这对纱灯被刘姓后人珍藏,平日收藏,节日高悬庭堂以示纪念。

    历史上的刘理顺实有其人,也确实在尉氏一带生活过。史载,刘理顺(1582年~1644年),字复礼,号湛六。他祖上原籍山西,明初迁尉氏,二世祖迁杞县花园村。崇祯七年,他第十次赴京应试,崇祯帝对他的论断和忧国忧民之心十分赞赏,遂亲自批准他为状元,封为翰林院修撰,负责《起居注》,管理六曹奏章,纂修《明会要》。崇祯十七年,李自成起义军攻陷京师,刘理顺与妻妾家仆12人投缳俱死。

    从史料上看,刘理顺中状元时已举家迁到杞县,但养育过他的断头岗村挂“状元及第”纱灯,也在常理之中。中原厚土,一个小小的村落,就有如此之积淀,实在令人感慨啊!

(作者:珠木郎 责任编辑:刘懿鑫)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