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才科学家---苏颂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3/4 9:33:15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北宋注定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这是因为宋代是我国封建王朝统治经济发展的高峰,宋代对于知识分子的重视,还有宋代士大夫自身的使命感等因素促成的。这个时代不仅在社会科学`方面成绩斐然,在自然科学方面也有了深远的发展。在北宋,出现过两位举世闻名的科学家,一位是我们都熟悉的“沈括”,另一位则是被称为“宰相科学家”的苏颂。
苏颂(1020—1101年),字子同,南安人。其父苏绅,官至翰林学士、权判尚书省。史称苏绅“博学多知,喜言事”,又称其“锐于进取,善中伤人”。苏颂在博学多知上类肖其父,但为人却器局宏远、以礼法自持。苏颂宋庆二年(1042年)中进士。后历任宿州观察推官、江宁县知县、南京留守、国史馆集贤院校理、颖州知州、淮南转运使、知制法、知审刑院、委州知州、毫州知州、开封府知府、涂州知州、吏部待郎、礼部待郎、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实录修撰、尚书左丞等职务。还任过吏官,又曾两次出使辽朝。元佑七年(1092年),任尚书右仆射中书兼中书侍郎,时已73岁,掌握了全国行政大权。第二年即辞职,出任杨州知州。绍圣四年(1097年)获准告老休养。
苏颂为官50多年,政绩颇著。在任地方官时,苏颂尽其所能,为民造福,在杭州任内,他把凤凰山的泉水引入市区,做自来水用,造福于百姓。苏颂在朝廷任职其间,第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是校正编撰古籍,由此广泛接触有关文献资料,为他成为一个渊博的学者创造了条件。苏颂在朝廷任职的第二件大事是“李定事件”。为官耿介,忠于职守。他担任制法的第二年,王安石要越级提拔李定,宋神宗让苏颂起草诏令,苏颂却以“成福之柄,人主得以自专。官守有责,臣下得以固执”的断然态度予以拒绝,结果被罢免了知制法的职务。苏颂在朝中任职的第三件事是参与改革。元丰年间改革官制,是神宗与王安石的改革措施之一。元丰四年,他被召回吏部详定官制。他积极参加了官制改革,在革除宋代官、职和差遣的弊病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苏颂还有丰富的外交经验,使辽后写成的《华戎鲁卫信录》250卷,记录了宋辽间80余年的外交秘史,给后人留下了丰富宝贵的资料。
苏颂博学多才,他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远远超过他的政绩。苏颂第一次领导科技工作是从嘉佑二年(1057年)任校正医书馆开始的。最初他参与编撰《嘉佑本草》,后来又领导《图经本草》(也称《本草图经》)的编写工作。他在领导这一工作时采用了发动广大医师和药呈送标本和药图,并写出详细说明的方法,改变了以往从书本到书本的脱离实物的弊病,从而为纠正药物的混乱与错讹作出了重大贡献。这部书引用宋以前文献200多种,集历代药物著作和中国药物普查之大成,记载了300多种药用植物和70多种药用动物或其副产品,以及大量重要的化学物质,记述了食盐、钢铁、水银、白银、汞化合物、铝化合物等多种物质的制备。对历史地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等方面也有记述。该书对动物化石、潮汐理论的阐述、植物标本的绘制,都在相应学科中占有领先地位。明代著名医学大师李时珍对《本草图经》的科学价值予以很高评价,其医著《本草纲目》引用《本草图经》的内容多达74处。
苏颂一生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复制水运仪象台。宋代之前,东汉张衡创制的浑天仪和唐代僧一行等人的复制品都以失传,元佑元年(1086年)十一月,苏颂组织一批科学家,并运用自己丰富的天文、数学、机械学知识开始着手复制,元佑三年十二月获得成功。元佑七年又复制成铜质台。苏颂所研制的水运仪象台是一座高12米,宽7米,像三层楼房一样的巨型天文仪器。水运仪象台的上层是观测天体的浑仪,中层是演示天象的浑象,下层是使浑仪、浑象随天体运动而报时的机械装置。它兼有观测天体运行,演示天象变化,以及随天象推移而有木人自动敲钟、击鼓、摇铃,准确报时的三种功用。它不仅在国内取得了前无古人的成就,而且在许多方面领先西方几百年。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对这一点给以高度评价:“苏颂把时钟机械个观察用浑仪结合起来,在原理上已经完全成功。因此可以说他比罗伯特·胡克先行了六个世纪,比方和斐先行了七个半世纪。”
苏颂在《新仪象法要》中绘制了有关天文仪器和机械传动的全图、分图、零件图50多幅,绘制机械零件150多种,其中多为****图和示意图,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保存至今的最早做完整的机械图纸。正是根据这些图纸,王振铎热诚、李约瑟等先生,才能较准确地复原出水运仪象的全貌。苏颂在《新仪法要》中还绘有多种星图,如“浑象紫垣星图”、“浑象北方中外官星图”、“浑象西南方中外官星图”、“浑象北极星图”、“浑象南极星图”、“四时昏晓临中星图”、“春分昏中星图”、“夏至昏中星图”、“夏至晓中星图”、“秋分昏中星图”、“秋分晓中星图”、“冬至昏中星图”、“冬至晓中星图”等计14幅。记录恒星1434颗,比300年后西欧星图的星数还多442颗。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把《新仪象法要》译成英文在国外发行,并称赞“苏颂是中国古代和中世纪最伟大的博学家和科学家之一”。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苏颂病逝家中,享年82岁。次年葬于丹徒县,赠司空,后追封魏国公。南宋理宗时赐号正简。前述著作之外,苏颂尚有《苏魏公文集》72卷、《进仪象状》、《逐英要览》、《谭训》等著作传世。
(作者:曹阳 责任编辑:刘懿鑫)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