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沈括与《梦溪笔谈》
沈括与《梦溪笔谈》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2/11 8:54:24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在中国古代很长时间以来,中国的科技水平是居于世界领先水平的,而且涌现出了大批的有成就的科学家。其中有一个在世界上都享有很高的盛誉,英国著名科技史学者李约瑟称颂他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日本数学家山上义夫认为这样的人物世界数学史上是找不到的,只有中国有一个。这个人物就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沈括。他之所以得此崇高的赞赏,是因为他在其著作《梦溪笔谈》中对中国古代科技的集大成的记录和创新。

    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其父沈周(978---1051年),字望之,大中祥符八年(1051年)进士,历任汉阳(今属湖北)掾,高邮(今属江苏)从事,大理丞监苏州酒务,知简州平泉(今四川简阳),苏州通判,知润州(今江苏镇江),知泉州(今属福建),开封府判,江南东路按察使,知明州(今浙江宁波)等职。母许氏出身于苏州一个注重武略的书香门第,为北宋著名军事战略家许洞的幼妹,知书达礼,通晓文墨,对沈括的一生和事业都有着重大影响。沈括从小接受了系统的儒学教育,又随父宦游四方,见识各地人情物理,大大开阔了眼界,为其后期的科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熙宁五年(1072年),沈括曾主持了汴河的水利建设。宋仁宗嘉佑八年(1063年),33岁的沈括考中进士,被任命做扬州司理参军,掌管刑讼审讯。三年后,又被推荐到京师诏文馆编校书籍,使他有机会开始研究天文历算。神宗熙宁(1072年)兼任提举司天监,职掌观测天象,推算历法。接着沈括又担任史馆检讨,熙宁六年做集贤院校理。这些职务上的便利条件使沈括有机会阅读更多的皇家藏书,充实了自己的学问。沈括是个注重创新的人,在政治上他积极支持王安石的变法;科学上从不囿于旧说。1072年他到司天监任职时,一上任就启用平民卫朴造新历,罢掉了六个不称职官员,启用一批士人,为他们开设培训班,分五科进行培养,然后分配在监内任职。在司天监内,沈括还新置浑仪、景表、五壶浮漏,使司天监的工作有很大改观。

    在元佑二年(1087年)因完成《天下州县图》(亦名《守令图》)而被特许“任便居住”,次年(1088年),他正式结束三十多年的仕途生涯而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开始了晚年生活。就在这里,他写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著作。其中《梦溪笔谈》就是在此时根据一生的所得创作完成的。《梦溪笔谈》内容涉及力学、光学、磁学、声学等各个领域。原书编为30卷,现传本为26卷,一共分为17门,分别是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民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又有补笔谈二卷、续笔谈一卷。从统计数字得知,纯自然科学的内容共207条,占全书内容的近一半。如果从广义上理解科学,《笔谈》中有近五分之三的内容属于科学。

    在天文学方面,他主持制造的浑仪、浮漏,都对以前的技术有所突破,并且流传久远。沈括还主持制定了奉元历,他主张“根据实测来修历”的思想成为后来郭守敬修历的指导理论。但是沈括最大的成就就是创造性地提出了“十二气历”,提出废弃阴历,即按节气来定月,每年以立春为一年的开始,每个月拥有2个节气,大月31日,小月30日。这种历法可说是历法史上带有革命性的创意,比西方相似历法的提出早了近九百年,但是却不为当时人所用。  

    在地理学上,沈括在他辗转于各地的旅途中,对于不同的地形地貌,仔细观察,星形成了创造性地理论。熙宁七年(1047年),沈括察访浙江东部时,发现温州的雁荡山和其他山很不相同,只在进入古地,才能见到山峰耸立,直冲云宵。对于其成因,沈括在卷二十四中说:“原其理,当是为古中大水冲击,水土尽去,惟巨石岿然挺立耳”。沈括的看法是十分正确的。在欧洲,英国赫顿在《地球理论》一书中阐述过流水侵蚀作用,这已是18世纪末,比沈括晚了约700年。

    在物理学方面,沈括也有着多方面的建树。在磁学方面,他提出了人工磁化技术与四种指南安置方式。不仅指出了磁偏角现象,而且1还指出了磁石的两极性。在光学方面,沈括对阳(即凹面镜)的成像作了非常详尽的描述,对镜面大小、镜面曲率与成像的关系,已有很清楚的认识。在声学方面,沈括用纸人进行的基因共振(沈括名之为“应声”)实验,欧洲一直要到17世纪的诺布尔与皮特才有同类的实验。

    在医学上,《苏沈良方》无疑是沈括最主要的代表作。《苏沈良方》并不真是苏轼与沈括合作的医书,而是先有沈括所著的《良方》10卷,后人把苏轼的医药杂说也附入其中,才有了现今所见到的《苏沈良方》。在书中,他对药物和药理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例如,通过研究,他对细辛、杜若、枳实等药物存在的“一物多名”、“一名多物”和“名实错乱”的现象作了考订;对《神农本草经》等古书中关于山豆根等药物性记载的错误作了纠正;对辩疾、治疾、配方、采药、药物的保管和加工制作、服药的正确方法等,都提出了一些中肯的看法,这些看法既来自实践,又符合辩证法,直到今天,也是很有价值的。

    《笔谈》还记录了许多别的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如卫朴的历算学,毕生的活字印刷,孙彦先的成因说,李元规的天气预测等。对于科技的传承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难怪李约瑟用了许多篇幅讨论沈括的《笔谈》,同时称它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认为沈括“是中国科学史上最奇特的人物”。

(作者:曹阳 责任编辑:刘懿鑫)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富弼使辽内幕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