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苏神道碑——两苏葬郏的又一佐证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2/7 9:48:09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最近,有媒体重新掀起质疑郏县三苏墓冢真实性的微澜,即便微澜不惊,也不能任由风浪起,搅翻一江波。本文结合最近掌握的眉山两苏先生神道碑的资料,就苏轼、苏辙葬郏问题再作论述。
一、两苏神道碑的发现
尽管多则史料记述:元代至正十年(1350年)冬,郏县尹杨允拜谒苏坟,见只有“二苏”葬于此,便感叹道:“两公之学实出其父老泉先生教也,虽眉汝之茔相望数千里,而其精灵之往来,必陟降左右,盖未始相远。”于是就将苏洵衣冠葬于两公冢之间,始称“三苏坟”,并建造三苏祠,但在杨允敬封苏洵衣冠冢之前,两苏坟留下实物极少,只有根据《郏县志》的记载,我们才知道大概情况。而就在去年5月,我市三苏文化爱好者却意外发现了足可证明两苏葬郏的碑刻。因其碑上有“眉山两苏先生神道”双行8个遒劲有力的篆书刻字,就简称其为两苏神道碑。
两苏神道碑是在郏县一个李姓村民家中发现的。据介绍,该碑原在薛店通往苏坟的神道旁。大跃进时,一些石碑被毁于石灰煅烧,唯这块石碑在修建薛店小桥时,用作桥面被存留下来。文革时期,红卫兵大破“四旧”,又把该碑掀了下来,准备砸毁。一村民冒着危险,把石碑连夜偷运回家。为了保护石碑,他把石碑反埋在厨房门口地下。如今,该村民已经作古,其子遵从老人嘱托,担起了护碑的责任。直到近年,才敢翻出让村民观看。
去年5月,平顶山市三苏文化爱好者闻讯后,托朋友到该村民家中查访,并拍了照片,与笔者进行了多方研究查证,在新编《郏县志》中,《三苏坟完碑、碣情况表》内,并没有此碑的记录。那么,清代同治三年(1864年)的《郏县志》所载“二苏神道碑:题曰:‘眉山两苏先生神道’。元虞伯生书”,极有可能与此有着极密切的联系。
二、两苏神道碑的内容阐释
月余之后,我们到存碑者家中再次走访认证。该碑为青石刻勒,高240厘米,宽75厘米,已无碑额和碑座。除碑文“眉山两苏先生神道”8字为篆书外,碑上还有两行题跋楷书。一行是“苏文忠文定两公神道碑岁久损裂,郏县知县山左夏联钰重为立石,按旧题篆书之,守苏坟僧智慧双钩上石并书跋”。另行为:“光绪二十二年岁次丙申四月立,石工朱修成刻字”。
在这儿,需对碑文加以说明:
1.从碑文看,该碑不是两苏神道的原碑,而是由光绪年间时任郏县县令的山东人夏联钰主持重立的。原因是原碑饱经风雨剥蚀,日晒水激,岁久开裂,不能再保存,可想而知原碑历史悠久。经查《大清德宗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实录》(卷一百十三)资料:夏联钰为山东省济宁直隶州人,光绪六年(1880年),参加庚辰科殿试,登进士三甲第78名,同进士出身。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签,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从以上资料分析,夏联钰是在考中进士16年后在郏县任知县时,重刻两苏神道碑的。
2.从石碑题跋内容可知,其所依托摹制的原碑,应是清同治三年《郏县志》里记载的元代眉山两苏先生神道碑。重新刻制的石碑是按照原碑规格、文体以“双钩上石”技法模仿制作出来的,极接近原碑篆隶大书真迹。双钩上石,又叫双钩廓填,此法源于唐代,当时由于没有印刷技术,人们为了能使名家书法作品得以流传,就按作品的原样,勾勒出空心字,然后填上黑墨,以使观者得到近似真迹的作品,是古代临摹名人书法或者响拓书法的一种技法,后又成为绘画与书法的一种艺术手法。古代转刻碑帖,多用双钩上石之法。在复制或制作碑文时,摹勒原作,沿其笔画的两侧外沿以细线勾出,称之为“双钩”。在勾画出的笔画中细心填上朱色或墨色,称为“廓填”,其精细程度要求极高。
3.有书者姓名,即守苏坟僧人智慧。由上可见,智慧师父是熟悉双钩上石技法的,并且也有一定的书法造诣,如不然,县太爷主持重立碑刻,理应亲自书跋才是。
4.有准确时间,即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四月。
5.有石工朱修成的名字。
三、对原碑情况的分析
1.立原碑的人与时间
经查清同治年间《郏县志》,有“二苏神道碑:题曰:‘眉山两苏先生神道’。元虞伯生书”的记载。光绪年间重刻的这块两苏神道碑的原碑,是不是《郏县志》里所记的那块元代石碑呢?书者虞伯生又是什么人呢?
《元史·虞集传》中有载:“虞集(1272-1348),字伯生,以书斋称邵庵先生。祖籍四川仁寿,生于湖南衡州。为儒学世家,唐初名臣虞世南之后裔。”其五世祖虞允文,为南宋著名爱国将领,曾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的采石之战中大败金军,官至丞相。其父虞汲,曾任黄冈尉,宋亡后侨居临川崇仁(今属江西)。虞集自幼学习程朱理学,深受儒家正统观念的影响,又不拘成法,思想比较开通。宋亡后,侨居临川崇仁。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虞集至大都,被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仁宗时,为集贤修撰。泰定帝时,升任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文宗为怀王时,已知虞集之名,继位后授之奎章阁侍书学士,进翰林侍讲学士,并与赵世延等编纂《经世大典》。其诗文为当时大家,与杨载、揭傒斯等先后齐名,人称“元诗四大家”。他主张宗唐宗古,以李白、杜甫为正宗,又特别欣赏陶渊明、王维、韦应物、柳宗元等人,提倡“舒迟而淡泊”的审美观。诗文风格谨严,但多模拟前人,有《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书法亦是大家,曾与赵孟在翰林院共事,赵孟是他的上级,书法自然受到赵孟影响,观其作品,深得晋人韵味,清朗蕴藉之气不减赵氏。陶宗仪《书史会要》称他“真行草篆皆有法度。古隶为当代第一”。明代书法家李东阳说:“书家者流,所谓人品高、师法古者,伯生殆兼有之。”政治上为四朝名臣,去世后谥文靖。经查,虞伯生并没有在郏县甚至中原为官的经历,由此可见,两苏神道碑专请虞集(伯生)书丹,足见立碑者的重视程度。
2.当时由谁主持立碑
《郏县志》附录载有两篇记述三苏坟沿革修葺的文章,一篇是元代尚野的《苏坟记》,曾写道:“顾虽马医、夏畦之墓,尚有所主,文章事业如二苏公,陵夷磨灭如是,良可叹已!元贞改元,知州元公叔仪,遗山之子也,署事之余,趋拜之下,彷徨不能去……遂与答鲁花赤彻里刑……等命工修理之……予窃谓世道有升降,人心无古今,数百年之间而一旦显焕于金声玉振之际,非二公之幸也。”这是两苏坟大修的首次记载。尚野(1244-1319),字文蔚,其先保定人,徙满城。至元十八年(1281年),以处士征为国史院编修官,二十年(1283年),兼兴文署丞,出为汝州判官。此文应是在任汝州判官时撰写的。还有一篇是元代曹师可的《三苏先生祠堂之记》,记述了“至顺年间,以礼部符文行下郏县,于坟之东南仅十里有薛店,当东西冲要,树石以表之曰:‘眉山两苏先生神道’。然老泉不与焉”,直到“至正庚寅冬十月,县尹杨公到任,视事三日,遍谒诸祠”,才有了现在大家都知道的修建苏洵衣冠冢,修建三苏祠,使原二苏坟增为三苏坟的一段佳话。
从以上两篇古文中,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自东坡、子由葬郏之后,宋室政权不固,金辽入侵中原,国都南迁江南,直到元朝立国,近200年间苏坟无人光顾,与一般百姓坟茔无异。直到成宗元贞年间,才由元叔仪主持进行了修葺。又过了30余年,至顺年间又由元朝礼部行文,在苏坟东南十里处官道要冲的郏县薛店,修建了神道,并树立了神道碑。之后不久,郏县令杨允又置苏洵衣冠冢,建立三苏祠。我们现在看到的眉山两苏先生神道碑,应是元至顺年间,礼部行文修建神道的那块石碑的续碑。从以上该碑的记载情况看,至顺年间,苏坟修建的规模是比较宏大的,十里神道,朝中大员、国内名士书碑,盛况空前,正如尚野文中所望“显焕于金声玉振之时”。它是两苏葬郏200余年后,苏坟最大规模的整修,也是第一次在国家行为意义上的修建。
(作者:杨晓宇 责任编辑:刘懿鑫)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