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康熙御碑
康熙御碑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1/21 14:58:40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近日,记者跟随刘海永老师来到文庙街文庙旧址,寻访开封康熙御碑。记者看到存放康熙御碑的学宫遗址附近因为施工,墙壁撕裂了一个大口子,通过一片废墟走近御碑。碑廊红柱斑驳,屋顶部分坍塌,有些苍凉感,但是那些御碑依然朴实无华。

    刘海永告诉记者,开封府文庙在明代永乐五年(1407年)称开封府儒学,原址几经迁移,在清顺治九年(1652年)的时候,知府朱之瑶将文庙迁至今址。朱之瑶“建左庙右学”,“左庙”即文庙,“右学”即学宫。据《开封府志》记载:“庙中大成殿七楹,戟门三楹,棂星门三楹,外为泮池。左右建圣域、贤关二坊,名宦、乡贤二祠,在戟门外东西各三楹,启圣祠三楹。在文庙后庙西为儒学大门仪门各三楹,明伦堂五楹,千秋道脉房一座。后建尊经阁东西旁房各九楹,儒学教授宅一处,在文庙东,前堂三楹,后堂三楹。”由于水灾兵燹,现仅存棂星门一座。

    “庙西儒学,又称学宫,后改为学校,一度为开封市九中,开封市九中迁到东郊后,部分被教育局教研室使用,后被开封第一师范学校使用。”刘海永说,文庙旧址原来是开封市七中校址,开封市七中搬迁到学院门后,旧址为开封第一师范学校接管。原来古代建筑遗留下来的一堵大殿的后墙被“古为今用”,一面盖起厕所,一面盖了民房。1979年,藏在墙内的康熙书写的6块御碑,被经年冲刷露出庐山真面目。

    刘海永说:“ 1984年,开封第一师范学校在修建校舍时,该校后院厕所北壁上的6块康熙御碑重见天日。”这6块御碑分别是:“功存河洛”碑(长3.04米,高0.33米)、“嵩高峻极”碑(长3.19米,下部没于土中)、“灵渎安澜”碑(长3.4米,高0.95米)、“昌明仁义”碑(长3.05米,下部没于土中)、“沇济灵源”碑(长3.6米,下部没于土中);还有一块字迹剥落,似属诗文。每块碑上都有“康熙御笔”的印玺。后来经过市政协委员的连年视察和呼吁,大概是在1996年的时候,在棂星门里面新建成的碑廊收纳了这些御碑。

    如今,康熙为河南几个名胜题写的这些匾额,在原地大都残失,这批意外保存在开封的康熙御碑见证了当年康熙帝文治武功、励精图治的片段,随着时光的变迁,这批御碑愈发显得珍贵。
(作者:王兰兰 责任编辑:刘懿鑫)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爱炒作的柳开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