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有条古色古香的御街,南北走向,其最北端是一处水面辽阔、风光秀丽的皇家园林,这就是开封最具标志性的景区——龙亭。波光粼粼的潘杨二湖,映衬着金碧辉煌的龙亭大殿,艳阳下气势恢宏,风雨中神秘莫测。开封这座八朝古都,有6个朝代的皇宫都建在这里,仅北宋就在这里传世九帝,历时168年。载入史册的国家大事有多少?流传民间的秘闻趣事有多少?历代文人墨客们的野史笔记有多少?遗落在地下和地上的珍奇瑰宝又有多少?
每天来这里的游客有很多,他们最想看到的是什么?最迫切探寻和深究的往事又是什么?尽管人们来自四面八方,文化背景和兴趣爱好有很大差异,但对这座皇宫遗址提出最多的问题是:真有狸猫换太子其事吗?太子降生在哪座宫室里?金水桥现在何处?历史上有没有陈琳和寇珠这两个人?包青天怎么断的这桩旷世奇案?
舞台艺术的魅力实在太大了,很多游客都是从戏曲中知道这个故事的,他们很想知道此事的真伪,也都想在开封这座宋宫遗址上能亲临实地寻求到答案。“解铃还需系铃人”,是戏曲渲染出的这桩故事,还得用戏曲来解释澄清。
一
元杂剧最具权威的剧本集《元曲选》中,有一部名为《李美人御苑拾弹丸,金水桥陈琳抱妆盒》的杂剧,人们通常简称它为《抱妆盒》。剧本作者是谁已无从查考,但他是元代人,元代人写宋代事,应该说时间差距不太大,其中的史实可信度会高一些。当然,杂剧毕竟是艺术创作,夸张虚构也是难免的。这是迄今与《狸猫换太子》题材相似的最古老的戏曲版本,可是其中从头至尾没有狸猫换太子的情节,也没有包拯的介入。
《抱妆盒》的故事情节简要如下:
楔子:宋真宗即位以后,一直没有儿子,心中忧郁不乐。太史宫王弘启奏,说他夜观天象,预兆圣上将得贵子,但必须打造金弹丸一枚,向东南方射去,令六宫妃嫔各自寻觅,拾得金弹丸者,必生贤嗣。宋真宗准奏。
第一折:宋真宗备弓和金弹丸至御园,忽见东南方有一只锦鸠,便张弓射去,金弹丸恰巧落在西宫一姓李的宫女脚下,她拾起献给万岁。宋真宗大喜,当夜游幸西宫。
第二折:李美人果真有了身孕并产下一子,刘皇后十分妒恨,便命寇承御前去,骗出孩子弄死后抛入金水河中。寇承御天良未泯,不忍杀害婴儿,便央求太监陈琳搭救。陈琳将婴儿藏匿于妆盒内,偷送出宫交南清宫八大王抚养。这时,刘皇后恰巧走过金水桥撞见陈琳,盘问妆盒内盛装何物,几乎要揭开盒盖之时,幸得宋真宗宣刘皇后回宫的口谕,陈琳这才得以脱身。
第三折:10年后,八大王带领太子到宫中见宋真宗,刘皇后发现孩子面似李美人,遂生疑心,回宫审问寇承御,寇承御一口咬定太子已死于金水河中。刘皇后又命陈琳拷打,陈琳不敢不打,寇承御便触阶自尽。
第四折:宋真宗病重时,命取楚王(即八大王)第十二子(即陈琳抱出的太子)继承大统。太子即位后(即宋仁宗)细问陈琳,才知李美人是自己的生母。此时,刘皇后与李美人均还活在人世,宋仁宗不忍追究,便将两宫改为“合德宫”,奉李美人为纯圣皇太后,每日问安视膳。八大王及陈琳均加赐封赏,寇承御重新进行安葬。
元杂剧中除《抱妆盒》外,还有元末明初散曲家汪元亨著作的《仁宗认母》,其情节虽与《抱妆盒》有些许差异,但具体过程描述得比较简略,流传不广,对后世影响不大。剧中也没有狸猫换太子的情节和包拯断案之事。
进入明代,有部传奇剧本《金丸记》,又名《妆盒记》,作者姓名不详,也有人说是剧作家姚茂良的作品,清初有抄本,被收入《古本戏曲丛刊》。《金丸记》的剧情与元杂剧《抱妆盒》相似,其中拷打寇承御一折还参用了《抱妆盒》的原词。通观全剧,也没有包拯断案和狸猫换太子的情节。
二
《狸猫换太子》为近代连台本戏曲剧本,作者是谁也无从查考,很可能是戏曲艺人边演边集体创作的作品,具体时间当在晚清长篇章回小说《三侠五义》问世之后,因为该书第一回中首次完整出现狸猫换太子的情节。从该剧的内容看,是在《抱妆盒》和《金丸记》的基础上,吸取《三侠五义》中的一些精彩情节编写而成的,包拯首次成为这出戏中的重要角色。
《狸猫换太子》从剧名到内容都非常注重商业性和观赏性,尤其是请出了群众十分信任的包拯包大人来处理这桩奇案,其戏剧性更是大大加强了。故事梗概是:宋真宗时,李妃怀孕生子,刘妃生妒,与亲信太监郭槐密谋,以剥去皮的死狸猫换取刚刚出生的太子,命承御寇珠抛入金水桥下溺死。寇珠不忍,求计于太监陈琳,陈琳将皇子置于妆盒内,密送八贤王赵德芳府中抚养。刘妃又在皇帝面前诬陷李妃产下妖孽,宋真宗偏信,将李妃贬入冷宫,并册立刘妃为后。此时,郭槐又以寇珠与陈琳在金水桥上私语,向刘后进谗,刘后命陈琳拷问寇珠,寇珠不屈服,触宫柱而亡。刘后仍不放心,又派人火烧冷宫灭口,幸有一位好心的太监搭救,放李妃出宫,流落民间。18年过去,宋真宗死后,李妃所生之子继位,史称仁宗。时年陈州灾荒,包拯奉旨前去赈灾,途中得遇双目失明的李妃喊冤。包拯从李妃口中获悉当年宫中的内情之后,奏明宋仁宗,又经陈琳证实,案情大白。宋仁宗迎母回宫,斩郭槐,贬刘后入冷宫。全剧共30余本,要连演月余,不过从第5本起,多为《三侠五义》中的情节,已偏离原来剧情的主线。
《狸猫换太子》问世后,观者踊跃,尤其前4本,情节紧张,悬念迭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善良与邪恶的斗争环环相扣,观众既为太子的存活担心,又为李妃的命运忧虑。最终包青天出现了,洗清冤案,母子团圆,该斩的斩了,该关的关了,就连仁宗皇帝也以不孝的罪名被包拯打了龙袍(即折子戏《打龙袍》)。这一切都非常符合民众的审美情趣和欣赏口味,所以,全国许多剧种竞相移植演出,遍及城乡。后来,艺人们又将前4部压缩改写成上、下两部,两日演完,越发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被压抑10年之久的戏曲传统剧目终于解禁。当时笔者赴上海天蟾舞台观看上海京剧院的《狸猫换太子》,为求得一票,拿着文化部门的介绍信居然等了3天。上海的观众,买不到票的大有人在,他们在剧院门前手持钞票等候退票。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当笔者从上海归来时,开封市曲剧团也赶排了《狸猫换太子》并在剧场上演,也是火得很,场场客满,一票难求 。
三
包公的知名度为戏曲《狸猫换太子》增添无限光彩,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的观众,这是剧作者的智慧和“计谋”,但是,史实是客观存在的,该事件确实与包拯无关。
包拯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在他28岁的时候考中进士,因当时父母年迈体弱,他放弃立即做官的机会,在家尽孝,直至父母双双过世。到了景祐四年(1037年),他才仕宦任官,最初任安徽省长治县知县,3年后又任广东端州郡守,3年任满后才奉召入朝到了京城开封,那已经是庆历三年(1043年)的事了,而李妃死于明道元年(1032年),刘皇后死于明道二年(1033年)。整个事件的当事人都已离世10年,包拯才到达开封入朝任职,李妃怎么可能会出现在包公面前拦轿喊冤?而包公又怎么可能升堂问案?所以,可以肯定包公与《狸猫换太子》无丝毫瓜葛,剧中有关包公的一切情节纯系戏说。
再说李妃生子之事,在《宋史》及《宋史纪年本末》中,都有一些记载,大致是这样的: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四月的一天,宸妃李氏生下皇太子受益(仁宗赵祯的乳名)。李氏系杭州人,初入皇宫,侍候刘德妃,庄重寡言,宋真宗命为司寝,怀孕,生下皇子受益,但刘后取为己子。李惧怕刘在宫内的权势,敢怒而不敢言,其他人等也不敢将此事告诉皇太子,直到受益即帝位,也只知刘后为母亲,不知李妃是他的生母,但宰相吕夷简俱知内情。
明道元年(1032年)二月,李妃亡故,刘后按宫人礼给李治丧,吕夷简知晓后,向刘后奏曰:“如不隆重安葬,日后陛下得知真情,一定会怪罪太后的。”刘后听了,起初不以为然,后来醒悟过来,同意用一品礼仪隆重安葬李妃,并用水银将遗体浸泡起来。
刘太后死后,朝中官员才敢私下言论并向宋仁宗报告说:“陛下乃李妃所生,妃死于非命。”宋仁宗这才产生怀疑,决定启棺视之,重新安葬生母。棺木打开,只见李妃以水银故,玉色如生,冠服如皇后,宋仁宗叹曰:“人言岂可信哉?”从上述史实来看,《抱妆盒》直至《狸猫换太子》,只能说“事出有因”,但其中的具体情节多为历代艺人的艺术加工和虚构。由此可知,近千年的这桩牵动人心的历史往事,都被戏给“忽悠”了,戏曲的魅力如此之大,不得不令人叹服。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