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周总理情牵红旗渠故乡人
周总理情牵红旗渠故乡人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3/12/19 8:55:27 来源:安阳市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林县人民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苦战十年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十年修渠的过程,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和“文革”,周总理百忙之际,多次过问红旗渠的修建情况,并想尽办法竭力保护主持修建红旗渠的英雄,原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在周总理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依然牵挂着红旗渠的事情,红旗渠故乡的人民多么期望周总理能来林县(现已改为林州)走一趟,看看在他关怀下修建的这条大渠,看看在他关怀下,降服的病魔——食管癌医疗小分队。然而,由于身体的原因,周总理最终未能来到林州,未能走上红旗渠。
    这是21世纪的第四个初夏,太行山深处的林州山着绿装,水荡青波,被世人称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在众多的游客中,有一位满头银发,身材魁梧的老人像导游一样,热情细致地向他带的客人介绍着林州,介绍着林州的红旗渠。这位银发老人就是当年带领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英雄人物,林县人民的老书记杨贵。随行的这批客人中,有周恩来总理的侄女周秉德,周恩来总理的侄媳李玉树,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文献研究组副组长李海文,《中华儿女》专栏作家、《红旗渠之谜与杨贵的磨难人生》作者周燕。
 杨贵已数不清这是第多少次来林州了,更数不清这是第多少次来红旗渠了。但林州的每一条河每一座山他能背记得清清楚楚,每一处村落和村落里的一些农户、一些年长的农民,他都能唤出姓叫出名来。一个领导干部能对一方水土一方百姓如此熟悉和亲近,不赴下身子与群众打成一片,单靠记花名册和户口薄绝不会得到这种熟悉的程度。难怪1973年,周总理在一次看望学习班学员问及杨贵任县委书记年限时,同行的叶剑英、李先念等领导同志都感到惊叹:任县委书记19年,像他这样在县委书记职位上任这么长时间,在当时和现在都不多见。今天,杨贵书记又回来了!他这次回来林州需要做两件事,一是受林州市委、市政府的邀请,参加红旗渠补源工程马家岩水库开工仪式,二是给北京来的这批特殊的客人当“导游”。
 2004年5月11日,这是红旗渠补源工程马家岩水库举行开工仪式后的第二天。烟雨朦胧中的林州像是在专门为这批特殊的客人营造一份特别的心情,又像是在为老书记杨贵往日的追忆做一种铺垫和牵引。
 全国山区工作座谈会后,周总理要杨贵详细谈谈林县缺水、交通不便和地方病的情况。
 周总理在过去的战争年代曾听说过林县,并知道林县是革命老区,那儿偏僻、贫穷干旱缺水。然而,建国后国家经济基础薄弱。对老区人民的生活国家一时还没有太多的精力去关注,作为国家总理,他心中始终牵念着老区人民。林县真正被总理关注,并感动总理时,这已是到了上个世纪50年代。
 这是1957年,杨贵带领林县人民经过三年多的苦战,将林县境内所有能利用的水源,通过蓄、引、挖、节等手法充分利用了起来,旱情暂时得到了缓解。这期间,困扰林县人民的“大脖子”病(甲状腺肿大)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指挥下基本得到遏制。山区面貌发生的变化使林县人民对共产党的情感愈加深厚,林县县委多次受到上级表彰和嘉奖。这年的11月上旬,杨贵接到省委通知,要他和省委副书记史向生一起去北京参加中央召开的山区工作座谈会。
 11月10日,在全国山区工作座谈会上,杨贵作为河南山区县的代表在大会上发言。在会上,他详细汇报了几年来林县县委一班人领导全县人民修渠筑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山区的具体事例,会议汇报条理清楚,内容详实,事例感人,原来规定每位代表发言的时间是1小时,而主持会议的邓子恢副总理一再示意杨贵讲下去,结果他在会上讲了足足讲了3小时,会后还发了简报。3天后,国务院办公厅的一位同志找到杨贵说,周总理看了会议简报,希望杨贵具体谈谈林县缺水、交通不便和地方病的情况。杨贵没有想到,林县一个县的具体工作会得到周总理的高度重视。
 全国山区工作座谈会,使杨贵受到巨大鼓舞,更加坚定了他扎根山区为林县人民办实事的决心和信念。回县林县后,他立即召开县委重要会议,并作了《全党动手,全民动员,苦战五年,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报告,掀开了林县人民“愚公移山,改造山河”的新篇章。杨贵和林县人的名字开始在周总理的心中重复着。
 中央庐山会议结束后,河南省委书记刘建勋向杨贵讲了参加庐山工作会议的一些情况,他对杨贵说:“在庐山,周总理专门问到你的情况,周总理说,林县修建红旗渠是个好事嘛,是什么人有意见呢?周总理对林县的工作很关心。”
 1960年,红旗渠工程正式动工,林县人祖祖辈辈盼水的愿望即将要变成现实。这年的10月中旬,红旗渠总干渠第二期工程河口至木家庄段全线开工,工程移师林县境内,修渠的民工们劲头更大,热情更高。这时,全国大面积持续自然灾害,加之“共产风”、“浮夸风”刚刮过不久,一些地方连续发生浮肿病和非正常死亡等严重事故。党中央于11月底发出通知要求林县县委遵照上级指示,将红旗渠工程暂时停建。“全国百日休整” 1961年的春天,林县大地再次遇受干旱,全县有16万人吃水遇到困难,“休养生息”的民工们在家里再也呆不住了。纷纷要求上山继续修建红旗渠。这一次,县委决定派6000多名民工上山,全力凿通青年洞,并向二期工程全线扩展。
 听说红旗渠又动工了,原来对杨贵有成见的一些人,便趁机向上级打小报告:林县群众没饭吃,把树皮都剥光了,他们还留着几千人在修红旗渠,强制群众搞水利建设,林县县委为了高举红旗不顾群众死活,比秦始皇修长城,隋炀帝挖运河还苛刻。在河南蹲点的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起初听到这个消息很恼火,后来,他亲自派人到林县进行调查,才发现他听到的“消息”与调查的事实有很大不符,从而才肯定了杨贵带领林县人民艰苦奋斗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创业精神。
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苦战,青年洞全线凿通,二期工程胜利在望,这年的国庆节前,杨贵到郑州开会,省委传达庐山会议精神。有关林县工作中的一些问题,杨贵也想趁去郑州开会之际向省委领导作一下汇报。
 在省委领导家里,杨贵坦率地谈了豫北宾馆会议后,地委个别反对修建红旗渠的领导仍在对林县县委施加压力等情况。省委第一书记刘建勋爽朗地说:“杨贵同志,你的情况我清楚,在豫北宾馆会议上,他们整你的那种做法我不赞成,你的工作作得很扎实,是经得起考验的。”
 刘建勋接着说:“在庐山,周总理专门问到你的情况,他说,林县修建红旗渠是件好事嘛,是什么人有意见呢?周总理对林县的事情很关心。”说着,刘建勋把目光转向省长吴芝圃:“芝圃同志,红旗渠那样大的工程,不支持点钱说不过去。陶铸同志(时任中央中南局局第一书记)也说过红旗渠这样大的工程,靠林县一个县的力量去搞,又是在困难时期,真是不简单!省里不支持一点,将来你怎么跟群众说话?,我看从今年省里行政经费节约下来的钱中给杨贵解决一二百万元。他们自力更生的精神太好了!”
 吴芝圃欣然同意:“可以,我们应该支持一下。”
 一二百万元!这个数字让杨贵想都不敢想。当然,他高兴得不仅仅是钱,更重要的是,红旗渠工程引起了周总理、中南局和省委领导的关心和重视。会议一结束,杨贵便迫不急待地赶回林县,把这个最令人激动的消息告诉了在红旗渠上修建的民工,告诉了林县的60万父老乡亲。
 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工程竣工,并举行了隆重的典礼仪式。汹涌的渠水翻着白色的浪花流入林县。杨贵和60万林县人在流动兴奋之余,又开始筹备红旗渠配套工程。
 1966年4月,红旗渠三干渠工程告竣。4月22日,中国首要媒体《人民日报》发表长篇社论,《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记河南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伟大胜利》,随着《人民日报》在全国各地的广泛传播,林县红旗渠和修建红旗渠的林县人很快名扬神州大地。
 红旗渠工程全部竣工,无数参观者幕名前来。一些反对修建红旗渠的人又公开纠集造反派四处造谣,污蔑红旗渠,诬告杨贵,并将杨贵调离林县。周总理直问河南省革委会王副主任:“你为什么要整杨贵?为什么毛主席培养的干部你都要推倒?”周总理说着,气愤地拍了一下沙发扶手,眼泪顿时流了出来……
 1968年的4月,已是初夏时节,杨贵在全国大团结、大联合的形势下,回到林县担任县革命委员会主任。这无疑使正处在“阵痛期”的红旗渠工程,感到有了温暖和依靠。杨贵像是回到了久违的故乡,他在手里捻着一把林县的黄土,仰视着林虑山腰这个经历磨难的红旗渠工程,心里念道着:这个治水篇章该画一个句号了。
 在杨贵和县委一班人的带领下,数万名修渠民工经过整整一年的奋战,终于在 年 月将红旗渠支渠配套工程全部竣工。
 林县人以诗人的豪迈,在太行山的脊背上刻写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宏伟诗篇。修了10年渠的林县人从渠上下来,还顾不上或者根本没想去高度概括山上的那条渠,他们把更多的心里投入到了水的利用上,他们要用红旗渠水去“兑金子掏银子”,换取甜美的日子。至于“人间奇迹”“人造天河”,那是伟人们在了解了红旗渠之后作出的感叹和总结。
 1970年年底,周总理在接见外宾时,非常自豪地介绍说:“当代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河南林县的红旗渠。”他不断鼓励中央领导以及来华访问的国际友人去参观红旗渠,身临其境地感受林县人民的伟大壮举。此时的红旗渠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骄傲,已在国家总理的心中奔腾着。
 然而,当红旗渠全线告竣引来无数海内外参观者时,地委那些曾经反对修红旗渠、后又支持打砸抢的人,又公开纠集造反派四处造遥:什么“红旗渠是刘少奇唯生产力论的活标本”,“杨贵是只抓生产不突出政治,是穿新鞋走老路”。他们为得到目的,还跑到郑州向省革委会王副主任告状。王副主任对安排杨贵出来工作本来就非常不满,可碍于周总理的支持和关照,不敢非议。如今终于“峰回路转”,林彪和“四大金刚”插手河南,省“一把手”刘建勋又因病住院,王副主任可以一手遮天了。听到地委一些人诬告杨贵,王副主任如获至宝,当即做出指示:“杨贵修了一条小小的红旗渠有什么了起的!他不突出政治,与中央唱对台戏,从现在起,要对杨贵进行彻底的批判!”王副主任的指示一到林县,造反派立即得意起来,又将杨贵拉出来批斗。凡是支持杨贵,与杨贵一起建造红旗渠的干部、劳模及村民也不同程度地受到泱及甚至摧残。
 有毛主席、周总理肯定红旗渠,有党中央支持红旗渠,王副主任自知理亏。他们批了一段杨贵后,又把他调到洛阳任地委常委、地区革委会副主任,表面上提拔重用,实则把杨贵和红旗渠彻底分开。同时,他们还向洛阳地委转去造反派诬陷杨贵的黑材料,煸动不明真相的群众继续批判杨贵。
 杨贵调离林县,对林县人民来说损失重大,刚刚建成的红旗渠将再次面临霜季。对杨贵来说,他的心情更酸楚,在洛阳的工作期间,每当他看到奔腾的伊河、洛河,听到伏山深处叮咚作响的溪水声,心中就会回放出林县的山水,回放出心中奔腾不息的红旗渠水,太行山区•林县•红旗渠,那儿有他最精彩的人生华章,有他难以割舍的情怀。然而,他只能站在情感的窗口悄悄守望。
 1972年10月,全国妇联副主席康克清来林县参观考察。长期深入林县山区体验生活的新华社资深记者华山,给康克清写了一封长信,全面反映了杨贵受迫害的情况。康克清看过信后,顿感问题严重,于是在华山的信前,加了一段批语,并派专人紧急送交周总理。
 1972年10月18日,中央召集河南省委常委、省军区党委常驻河南部队三军首长,在北京京西宾馆参加批林整风汇报会,解决河南问题。在周总理的提议下,正在洛阳农村搞调查研究的杨贵也火速赶到北京。
 在一个能容下40余人的小型公议厅里,大家都在自由交谈着,等待着首长到来。这时,李先念总理走进来,大家起身鼓掌欢迎,李先念亲切地和大家打招呼,寻视着会场问:“杨贵同志来了吗?”杨贵忙从后面走过来,李先念上下打量着杨贵,紧握着杨贵的手说:“华山同志的信,我们都看了。总理看了两遍。他们把你整得好苦啊!”长期忍辱负重的杨贵,听到中央首长关怀的声音,内心充满无限的感激。
 会议刚一开始,李先念就毫不客气地对王副主任说:“周总理让我给你带个口信,你为什么要骂红旗渠?为什么要整杨贵?为什么要砍林县、兰考两面红旗?待总理接见大家时,你必须讲清楚,否则是过不了关的!”
 王副主任哑口无言,低着头,不敢看李先念一眼。
 11月2日晚,周总理在京西宾馆接见河南省参加批林整风汇报会的同志。在谈到红旗渠问题时,周总理很严励地指着王副主任问:“你为什么要整杨贵?为什么非要把人家打倒?为什么毛主席培养的干部你都要打倒呢?!我听了你整他们的情况,实在难过。”周总理说着说着,嗓子哽咽了,眼泪气愤地流了出来,整个会场一片寂静,足足有十几分钟,大家谁也不说话,静看着总理的表情。
 突然,周总理用力拍了一下沙发扶手:“把你的军帽摘下来!你不佩当解放军!”王副主任吓得身子一颤,尴尬地摘下了军帽。
 接着,周总理又怒斥道:“再问你一件事,你说‘红旗渠是说假话,欺骗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是一种犯罪行为’,还说‘杨贵是林县人民的红太阳’,你没有讲清楚,是你造的谣,还是林县哪个人讲的?你把林县的红旗渠、储备粮、粮食过纲要三大成就,诬蔑为闹派性的“三大件”。你为什么要砍林县、兰考这两面红旗?你对林县和兰考为什么这么仇恨?你去过林县吗?你派工作组到林县,下决心非要把林县搞垮不可……我们正在宣传红旗渠,各方面的反映都很好,你专门和中央唱对台戏。红旗渠拍了电影,参观的人很多,外国人反映也很好。你又同意去参观,又要砍掉红旗,你是最露骨的两面派!你在河南问题很多……你说‘一条小小的红旗渠有什么了不起’小小的红旗渠你修了几条?你调杨贵到洛阳说是提升,你对他是明升暗降。你的鬼点子很多啊!”周总理很激动,说话时,嘴唇在微微地颤抖。
 汇报会后,中央下发了经毛主席圈阅“同意”的中共中央42号文件,彻底清算了林彪集团及其代理人在河南所犯下的严重罪行,推翻了他们强加给林县和红旗渠的种种莫须有的罪名。根据周总理的提议,中央决定,杨贵担任河南省委常委兼安阳地委书记及林县县委第一书记。
 1974年2月25日,李先念副总理陪同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来林县参观红旗渠,奉调北京工作的杨贵陪同前往。李先念和卡翁达兴致勃勃地登上百丈高的悬崖陡壁,参观青年洞。看着脚下缓缓而流的碧绿渠水,李先念感慨地说:“百闻不如一见啊!看过《红旗渠》的电影,也听人讲红旗渠,总的印象不错,来红旗渠一看,更感到工程宏伟。不要说红旗渠是在三年困难时期自力更生兴建的,就是在丰收年,靠林县自己的力量建成这条渠也是不可想象的!”卡翁达总统兴奋地说:“我感谢毛主席和周总理给我们安排了这样好的参观项目。我建议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来这里参观学习。”
 在这前后,有不少的外国友人前来参观红旗渠,林县还专门成立了外事接待机构。林县的街头经常出现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人,林县人像是开了眼界直勾勾地盯着人家看。其实外国人才是真正来开眼界的,因为世界上只有一条“人工天河”。
 1974年4月6日,邓小平副总理率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合法席位。中央决定让代表团带十部中国影片去联合国放映,第一部影片就是纪录电影《红旗渠》。
 红旗渠!20世纪70年代一个震惊世界的奇迹——中国人又筑起了一条水的长城!人们为悬挂在太行山峭壁上的“人工天河”而惊叹,为红旗渠巧夺天工的石匠艺术和浩大工程所折服,被“座座水库映蓝天、层层山岭绿油油”的美景所吸引,为林县人民自力更生创奇迹的精神所震撼!红旗渠正以豪迈的步伐走向世界,林县人张开了友谊的臂膀迎接来自祖国各地和五大洲的朋友们!
 进入21世纪以来,林州市(林县)委市政府带领人民继续发扬红旗渠精神,在保护好红旗渠,充分发挥好红旗渠水利作用的同时,大力开发“红色旅游”,把红旗渠建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旗渠已成为人们接收“艰苦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课堂。尤其是近几年,前往林州红旗渠参观学习的人数有增无减。岁月流逝,红旗渠风采依然。
 饱经风霜雪雨后的红旗渠,以其强焊的生命力紧紧缠绕在太行山腰,与大山融在了一起,远远望去,那弯延的渠线恰似太行山舞动的一条彩色的丝带。是啊!林州人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紧扣时代发展主旋律,唱响了“上太行、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的创业之歌,将林州这座山城建成了一个具有时代气息、充满生命活力的现代化城市。人为之欢歌,渠为之欣慰,山为之拣彩。
 在细雨朦朦中,车子沿着红旗渠线行驶着。老书记杨贵双手抱臂,凝视着车窗外流动的渠水,心中酸楚涌动:没有周总理的鼎力支持,就没有红旗渠的全面竣工,红旗渠也不会是现在的红旗渠,可是,周总理最终没有亲眼看到红旗渠啊!
 杨贵记得,那是1975年的春季,杨贵在国务院会议厅开会时,见到重病缠身、面色清瘦的周总理,与周总理握手时,杨贵轻声问道:“总理,您的身体还好吧?”
 周总理说:“医生正在给我做化疗。”
 为了表达林县人民对周总理的尊敬和爱戴,杨贵说:“林县的群众都盼着您能去看看红旗渠呢!”
 周总理打量着眼前这位带领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好同志好干部,多么想答应林县人民,去亲身感受一下这个“人间奇迹”。可是,他的身体已在承受着病魔的折磨,“四人帮”又在加紧密谋纂党夺权的阴谋,这个时候去林县已不现实。
 周总理感憾地说:“看来,红旗渠我是去不成啦!”
 看着总理艰难的表情,杨贵哽咽了,再也说不出其他话来。这之后,周总理的病情日渐恶化,来看红旗渠最终成为总理未了的心愿。1976年,周总理与世长辞的噩耗传到林县,红旗渠故乡的百姓们自发地在庭院里在街巷口搭起灵棚,追悼这位曾经给予林县百姓恩情的国家总理。
 红旗渠是幸福的,这份幸福是她在经历磨难之后换取的。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红旗渠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再度焕发出勃勃生机,向世人展示着她超凡的魅力。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胡锦涛、温家宝等先后来到红旗渠的故乡视察,并新临红旗渠,感受这一宏伟工程。1996年,江泽民主席在观看了红旗渠后,亲笔题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作为一种民族精神,在华夏大地广为传播。
 周恩来总理一生勤俭朴素,为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他生平没有子女,但他经常教育侄子、侄女要勤俭节约,做品质优良的人。周恩来总理的侄女周秉德回忆起总理,她无限深情地说:“周总理生前不仅他个人生活检朴,还经常教育我们要在生活上注重节俭,在工作上克服困难、艰苦创业,并经常把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事情讲给我们晚辈听,对我们做人做事影响很大。”
 在林州期间,林州的老书记杨贵全程陪同周秉德一行,先后到食管癌防治治疗机构、红旗渠分水苑、青年洞、南谷洞水库、石板岩太行大峡谷及部分水利工程进行参观,并和当年修建红旗渠的部分劳模和为红旗渠的修建做过贡献的个别代表进行座谈,倾听他们讲述当年修渠的历史,大家都深深地被那段历史所感染。周秉德感概地说:“过去,我常听周总理谈起红旗渠工程多么宏伟,也看过红旗渠的纪录片,对林州人民非常敬佩。这次通过亲身感受,我很受震憾,红旗渠比我原来想像的要宏伟得多,林州人民能在当年那样艰苦的自然环境和恶劣的社会环境中修成,真是让人吃惊,带领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杨书记和县委一班人真是好样的,林州的人民是可爱的也是非常伟大的。林州人民凭着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可贵精神,一定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把林州建设得更美好。”
 至此,周总理当年未了的一个心愿,随着他的后人对林州的“光顾”和对红旗渠的亲身感受,这个跨世纪的心愿终于了却。
(作者:李梓瑄 责任编辑:刘懿鑫)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追寻傅说的影子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