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德是尉氏南街“中道会”会首,会首是领军人物,他领出了彩儿。
清朝年间,尉氏县有22道街、36道会。每逢灯节,各道会都要搭起灯棚表演“玩意儿”。最常见的形式有高跷、狮子、龙灯、竹马、旱船和二鬼摔等。各道会会首互下帖子,邀请登门献艺。那时唯独南街中道会没有任何节目可演,只好在街头搭一彩棚,邀请其他道会来演出助兴。其实,会首互邀演出,也是在暗自比拼技艺,扬本道会名声。会首黄建德每遇此时,脸上好生无光。他不甘本会如此冷清无趣,便会同本会一班青年人商量,也弄出点儿动静,以扬中道会威名。黄建德说:“咱县道会表演的都是民间民俗的玩意儿,咱弄出个新鲜的,肯定能盖过他们得个彩头。”黄见多识广,他汲取了各种民间舞蹈的精华,创编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荷花灯”舞。黄建德带着“荷花灯”到各道会灯棚表演,那服装色彩斑斓,那道具新奇别致,那舞姿大方优美,惊呆了所有道会。“荷花灯”轰动全城。中道会赢得了头彩,也创造出了一种新的舞蹈形式。
“荷花灯”是少儿舞蹈,由18个7岁至10岁的少儿表演。领舞者一手拿着由树杈和彩纸制成的花树,另一只手拿着用纸糊成的天真可爱的小人儿,表示童子爱花。有时,领舞者也拿十二生肖画像,如猴年拿猴,鸡年拿鸡,以示来年吉祥。舞蹈队形的头尾为“武生”,头人拿花树,尾人拿肥鱼,中间舞者手拿蝴蝶灯,也称“相公帽”。伴奏乐器是鼓、镲、锣、海螺等。舞者踏着锣鼓点儿,踩着小碎步,不断地变换队形,似繁花朵朵在微风中摇曳,颇多乡俚情趣。
灯棚活动在每年的正月十三至正月十六进行。“荷花灯”的演员在会首的带领下,到四街的道会灯棚拜灯,然后围绕县城转上一圈儿,边走边演十分热闹,从傍晚演到夜半更深。没看过瘾的,第二天登门送帖,请求再演一回。“荷花灯”人见人爱,传承至今。
近些年,“荷花灯”又出新招儿,他们在表演的过程中用道具和人体对字。他们根据时代的进程,对出了“改革开放”、“天下太平”等字样,既丰富了舞蹈内容,又宣传了时代精神。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