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汉“汴梁灯笼张”永远的守望者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3/12/12 15:45:34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灯笼只有在夜里才能展现出迷人的魅力,所以对张金汉老先生的采访就约在了晚上。
理事厅街38号门前挂着的两个红灯笼是电话里张金汉告诉记者寻访他的标记,记者很容易就找到了这位“汴梁灯笼张”的第六代传人。
张金汉家的厅堂不算宽敞,加上头顶上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灯笼,整个空间显得更为拥挤。“先看看我的灯笼吧!”和蔼可亲的老人将灯笼的电源接通了。在彩灯的照耀下,他像个孩子一样兴奋。
“汴梁灯笼张”的历史
从清朝晚期开始,“汴梁灯笼张”制作技艺日趋精湛,一代代传承,已经有了七代传人。
清朝晚期,古都开封的寻常巷陌理事厅街西头的院落里,一家灯笼店铺以制作宣纸花灯、宋式木版画灯为业。这家店铺的主人就是“汴梁灯笼张”的创始人,他的名字叫张太全(1743~1803)。他在书画装裱方面技艺精良,颇受人推崇。张太全又喜彩灯制作,不但会画、会刻、会印,还能扎糊、彩绘,尤其对宋代精品彩灯有独到的研究。当时官府门前高悬的宫灯及府内悬挂的各种彩灯,不少出自他手。
第二代传人张艺广(1772~1842),张太全之子,在彩灯制作和揭裱名人字画方面技艺出众,尤善雕版,其彩灯图案雕刻堪称一绝。他聪明过人,想象力丰富,他的代表作鲤鱼跳龙门灯被认为是晚清开封的彩灯代表作。
第三代传人张精业,擅长从休闲游乐中选材,其风车灯迎风转动,速度甚快,而且灯内蜡烛在重力作用下不倾斜、不歪倒、不影响彩灯发光,明显增加了科技含量。
到了第四代传人,张弘以宣纸竹篾彩灯制作见长,系中原地区在塑料灯出现之前春节时的玩灯。清光绪二十七年,张弘与3个儿子率领工匠参与了慈禧太后开封行宫的装修。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入内观赏一周,赞赏有加:“行宫陈设壮丽,俨然有内廷气象,甚为满意。”由此,张弘的“敬文斋灯笼张”成为开封彩灯行业的品牌。
第五代传人张嘉义,一生致力于彩灯研究与制作,把民间玩具与彩灯结合起来,创新产品几十种。其折叠拉合灯、瓜灯等作品,能开能合,便于保存携带,使玩灯在市井大大普及。
第六代传人张金汉是在花灯的世界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代。他8岁就跟随父亲张嘉义学艺,从每年8月开始一直到春节前夕,张金汉没时间出去玩耍,也没时间去看一场电影。
费尽心思传承绝技
学机械、电器、美术、雕塑等技艺,学电脑绘图,学汉语拼音,张金汉为传承绝技费尽心思。
到了青年时代,张金汉进工厂当了工人,这一呆就是33年。可就在这33年中,好学的他学会了多种技术,掌握了机械、电器、美术、雕塑等技艺。
张金汉深知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几年前,我做每一个灯都要手绘结构图,画一幅图需要两天时间,后来听说街上有电脑绘图,一看果然很神奇,我就动了学电脑的念头。”聊到激动之时,张金汉带记者参观了他的卧室。这哪是一间卧室,俨然是一个现代化的办公场所,电脑、1200万像素的佳能相机、打印机、扫描仪,各种办公设备一应俱全,只有靠在墙边的一张床才是卧室中唯一的一件家具。
墙上的《幼儿学拼音挂图》引起了记者的兴趣。“为了学电脑,我从60开始学起了拼音,因为从小就没学过拼音,所以一切都要从头学起。”记者在不经意间忽然看到了张金汉的双手,这是一双苍老的手,颜色暗淡、骨节凸出,弯曲起手指来显得是那么的不灵便,其中的几个手指还贴着胶布。原来,这是由于长期扎灯笼、敲键盘造成的,因为张老的花灯全是纯手工制作。张老指着头顶上一盏宋式宫灯说,这样一个宫灯有60个梯形、20个正方形构成,而做这些造型需要花费半个月的时间。张金汉伸出自己左手的大拇指说,这个手指现在已经弯曲不了了。贴上胶布,指头就没有那么疼痛,可是长期贴胶布也不是常事,时间久了皮肤就痒,现在只能是贴上几天,撕掉几天再贴上去。
然而,就是这双手,使宋式宫灯变得更加精美别致。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张金汉使用声、光、电新技术、新技法,创作各种款式彩灯几百余种。有高10余米的巨型灯,有几寸高的微型灯,有会说、会唱、会叫的灯,也有会走、会舞、会跳的灯。
灯的造型更加丰富多彩。“锦鸡报春灯”,只要向鸡嘴中投入一枚硬币,锦鸡便会扭头、张嘴、展翅、鸣啼、摆尾。“天将神犬灯”,二郎神一手持戟,一手牵一条神犬,投入一枚硬币,神犬即可发出“神犬汪汪,祝君旺旺”的声音。“猪八戒吃西瓜灯”,投入一枚硬币,猪八戒会说20分钟的吉祥词语,耳动、吃瓜、吐瓜子儿、摇扇子。
传承技艺后继有人
“汴梁灯笼张”的家传绝技今天已后继有人,张金汉说,儿子如今已经把花灯艺术当成了生活的全部。
“汴梁灯笼张”的家传绝技时至今日,在张金汉手中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可是,在“汴梁灯笼张”的族谱上,第七代传人又将带给我们些什么呢?谈到自己的儿子张俊涛,张金汉的眼睛湿润了。这些年来,儿子始终陪伴自己到全国各地考察花灯。儿子不但出钱,还请假,只要张老提出要去什么地方,儿子就查地图、找资料,人还没出发就已经在网上订好车票、旅馆,不让父亲费一点心。有一次,张金汉听说浙江卢宅建筑群的肃雍堂内现存有一盏大堂灯,尤为华丽典雅,令人叹为观止。听说这架大堂灯高4.5米、重100多公斤、用40万颗彩色玻璃珠穿就,已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张老就一心想去看一看这盏大堂灯中的明角灯到底是什么样子。可是,这盏灯每逢闰年才向世人展现一次,儿子陪着张金汉一连去了3趟,终于,连那里的看门人也被父子二人执著的精神所感动,终于让张老一睹了这盏名灯的风采。
张金汉说,儿子如今已经把花灯艺术当成了自己生活的全部,只要一有空,就学习、钻研。现如今,已经过了而立之年的张俊涛正在郑州大学读在职研究生,今年夏天就可以毕业了。张俊涛有着自己的伟大目标,研究生毕业后,就攻读民俗博士学位。张俊涛说,在我国,花灯研究还是学术领域中的一项空白,自己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发扬光大彩灯文化
虽然传承“汴梁灯笼张”面临很多困难,但是张金汉仍想当“中华灯王”,出书,建彩灯博物馆。
这些年,各种各样的头衔都来到了张金汉的面前。1995年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1998年11月又被授予“河南省十杰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4年11月,“敬文斋灯坊”被命名为开封市宋都彩灯艺术研究基地。
现在,张金汉又被省委宣传部、省文联命名河南省首批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而“汴梁灯笼张”也被列入第一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但是,“汴梁灯笼张”目前依然面临着存亡的考验,场地和资金都是难题。做出的灯笼多为单户订购,大订单近几年几乎没有。张金汉说,现在许多人还是不愿意学这门手艺,给他帮忙的人都是五六十岁的亲戚,年轻人很少能找到。但张金汉知难而进,倾毕生精力弘扬宋代彩灯艺术。他认为,现在年轻人不愿意学这门手艺的原因在于,花灯市场没有打开,如果打开这块市场,何愁没有回报,而有了回报之后,何愁又没有学者。
张金汉对“汴梁灯笼张”的明天充满了信心。他说他的眼光放在了全国,而他个人的目标是要做“中华灯王”,这也是这么多年他到全国各地考察的原因,因为只有汲取众家之长,才可以做出多种花灯。他要把全国各种种类的灯笼都做出来。
张金汉还有一个更大的想法:出本书。这本书一部分介绍花灯的历史,另一部分则介绍花灯的制作工艺。说到这里,记者提出了自己的疑问,难道家传绝技要传给外人吗?张金汉笑着答,“汴梁灯笼张”已经被列入第一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不是你家我家的,而是大家的,“我要把这门手艺传下去,传给大家,谁愿意学我就教。等有了资金,我还要在这块我们家住了200多年的地方盖座四到六层的彩灯博物馆,让彩灯文化真正发扬光大”。
(作者:曹阳 责任编辑:刘懿鑫)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