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范仲淹四民诗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3/12/12 15:43:02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范仲淹全集
四民诗
士
前王诏多士,咸以德为先。道从仁义广,名由忠孝全。
美禄报而功,好爵縻乐贤。黜陟金鉴下,昭昭媸与妍。
此道日以疏,善恶何茫然。君子不斥怨,归诸命与天。
术者乘其隙,异端千万惑。天道入指掌,神心出胸臆。
听幽不听明,言命不言德。学者忽其本,仕者浮于职。
节义为空言,功名思苟得。天下无所劝,赏罚几科息。
阴阳有变化,其神固不测。祸福有倚伏,循环亦无极。
前圣不敢言,小人而能臆。裨灶方激扬,孔子甘寂寞。
六经无光辉,反如日月蚀。大道岂复兴,此弊何时抑?
末路竞驰骋,浇风扬羽翼。昔多松柏心,今皆桃李色。
愿言造物者,回此天地力。
农
圣人作耒耜,苍苍民乃粒。国俗俭且淳,人足而家给。
九载襄陵祸,比户犹安辑。何人变清风,骄奢日相袭?
制度非唐虞,赋敛由呼吸。伤哉田桑人,常悲大弦急。
一夫耕几垅,游坠如云集。一蚕吐几丝,罗绮如山入。
太平不自存,凶荒亦何及?神农与后稷,有灵应为泣。
工
先王教百工,作为天下器。周旦意不朽,刊之考工记。
嗟嗟远圣人,制度日以纷。窈窕阿房宫,万态横青云。
荧煌甲乙帐,一朝那肯焚?秦汉骄心起,陈隋益其侈。
鼓舞天下风,滔滔弗能止。可甚佛老徒,不取慈俭书。
竭我百家产,崇而一室居。四海竞如此,金碧照万里。
茅茨帝者荣,今为庶人耻。宜哉老成言,欲扌麗般轮指。
商
尝闻商者云,转货赖斯民。远近日中合,有无天下均。
上以利吾国,下以藩吾身。周官有常籍,岂云逐末人?
天意亦何事,狼虎生贪秦。经界变阡陌,吾商苦悲辛。
四民无常籍,茫茫何与真。游者窃吾利,坠者乱吾伦。
淳源一以荡,颓波浩无津。可堪贵与富,侈态日日新。
万里奉绮罗,九陌资埃尘。穷山无遗实。竭海无遗珍。
鬼神为之劳。天地为之贫。此弊已千载,千载犹因循。
桑柘不成林,荆棘有余春。吾商则何罪,君子耻为邻。
上有尧舜主,下有周召臣。琴瑟愿更张,使我歌良辰。
何日用此言,皇天岂不仁?
(一)
四民诗反映了北宋社会也反映范仲淹思想,“道从仁义广,名由忠孝全”……“此道日以疏,善恶何茫然”,明白告知北宋社会的江山日下,风气日衰,但目睹此景,回天无力,只有寄望于上天。“愿言造物者,回此天地力”。士风、官风代表了上层建筑的腐败。自然要反映到农工商阶层的平民百姓。“伤哉田桑人,常悲大弦急,一夫耕几垅,游者如云集,一蚕吐几丝,罗绮如山入。”“竭我百家户,崇尔一室居”,“吾商则何罪,君子耻为怜”。范仲淹满腹忧伤,同情农工商,替百姓说话。
(二)
四民诗是政治诗,是一封纠正社会风情的奏章。范仲淹是个敢说话的人。在任右司谏时,京东水灾,灾民遍于开封,不该他管的事,他管了,上书言事,皇帝不理,他就见皇帝面陈救灾,说,宫中一日无食该如何?因此事难办,职官推托,皇帝就派他去,一0三三年七月,他救济安抚了灾民,并带回灾民充饥的鸟味草交付皇帝让宫人尝尝。可见他不顾个人得失,为百姓请命。
四民诗,士,本来应是指学生的,但士诗中却士仕共论,士本来就是仕的预备队。但士人及第不能得官,只能侯缺。“大约三员守一缺”,(中国通史卷五121页),官泛员泛滥。如“三班院最初官吏不到三百人,真宗时四千二百余人,仁宗时一万一千余人,真宗时十倍于初,仁宗时又两倍于真宗”,官员激增仍不能满足求官之人,因荫袭人多,甚至刚出生就荫补授官,“仁宗时甚至出生不久还在襁褓之中便有官做。”“一0四七年单是属籍皇族授官的就有一千多人,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家族也都授官。文武官员中地位高者,家族亲属都恩荫官。”(中国通史卷五121页)范仲淹也曾奏请“奏重定臣僚荐子弟亲戚恩泽事”(范仲淹全集,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上册515面)规定官员级别恩补子孙人数及官职,如“三司副知杂:旧制,子与京主簿弟兄子侄并授试衔,今后长子除京主簿,其余亲属并与试衔并斋郎。虽降了等级,作了限制,但仍侯缺艰难,就形成了贿赂之风,贿考、贿官屡屡发生。
当时官员磨勘三年即予以升迁,所以尽量避免出错,不犯错误即是根本,不办事,素餐尸位住保官之良方。范公叹言:学者忽其本,仕者浮于职,节义为空言,功名思苟得。天下无所劝,赏罚几乎息。
(三)
学生出身大多富有,不愁吃穿,但广大农民工人却大不幸,农民很多成了佃农,田地多集中在官僚、地主之手,每年收成除了税、租只能勉强或不够一家充饥。
“仁宗曾下诏限田:公卿以下官员占田不得超三十顷,但实际上无法实行,不久又废。”(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五册九十二页)。终南山有大地主种放占地二百里。宋史食货志:承平寝久,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仁宗时上元官地主王某强占民田……还要抢掠农民子女”。“占田千顷的衡州尹氏甚至伪造地契”(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五册94页)
还有职田,大藩府二十顷,节镇十五顷,防团以下州军十顷,就监七顷。簿尉万户以上三顷,不满五千户两顷(见凤凰版范仲淹全集上册517页),簿尉乃县官助手,都有职田,职田遍天下都靠农民种,他们坐享其成,北宋社会虽有发展,但农失田者越来越多,艰苦难熬所以就群起而反,“一0四三年陕西大旱饥民达二三百万,八月间商州农民千余人发动起义,起义领袖有张海,郭邈三……(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五册137页)士兵多来自农民,邵兴率五百兵响应,以后又有石待举、王则起义。震惊朝廷,官府无策,因其社风成俗,利益集团已成习惯,不肯放弃,虽有改革意见,终被罢官,范仲淹首当其冲,改革失败。只有伤感,太平不自存,凶荒亦何及,神农与后稷,有灵应为泣。
范仲淹也对工商给予深切同情,说:“竭我百家产,崇尔一家居。”四海竞如此,金碧照万里“经界变阡陌,吾商苦悲辛,四民无常籍,茫茫伪与真,游者窃吾利,坠者乱吾伦。”都说明了工商都在为豪门贵族忙碌贡献,供其享受。自己辛苦劳动,所得无几。豪贵们不知节俭,范公就发出:“可恶佛老徒,不取慈俭书”。“可堪贵与富,侈态日日新,万里奉绮罗,九陌资埃尘”。
中国是农业为本的国家,士、工、商都出自农民,士虽有官宦,豪绅出身者。但都是农民演化而成,剥夺农民凌驾农民之上,士为保持地位,或进一步高升,当官驳民而苦读。又进入另一层竞争之中。工人,商人则是在农村失去土地或不堪受欺压而出走作工或经商,这些都是小商人,而官僚和富豪也经商都是大商人,他们盘剥小商人,驱使工人,小商人及工人脱离了农民的苦楚,又进入到另一种苦楚,“工匠的生活极为艰苦”,“工匠负担沉重的劳动,又遭受残酷的压榨”(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五册76页)商业有行户,有行头,东京市上至少有一百六十多行,行户有六千四百多户“外来商户不经投行,便不得在市上经商(同上85页)”,皇帝的宫殿,僧侣的寺院,道教的道观,以及手工业品、丝绸、陶瓷,冶炼、制盐等都已有可观的规模,工人群体是相当庞大的,伴之而来的销售、流通就要靠商人,商人队伍也应是庞大的。
范仲淹有民本思想,认识到了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及他们对社会的影响,他同情百姓,但又要维护统治者的利益,体现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要皇帝效法先王。“前王诏多士,咸以德为先,道从仁义广,名由忠孝全”“国俗俭且淳,人足而家给”“先王教百工,作为天下器”“尝闻商者云,转货赖斯民,远近日中合,有无天下均,上以利吾国,下以藩吾身。”
范仲淹,忧社会之不协,忧国家之不安,忧百姓之苦难。但不能得罪官僚,更不能得罪皇帝,只能借诗舒怀。
北宋经济虽有发展,但国力不支,官吏腐败,士风不正,百姓贫困,范仲淹是亲历、亲闻、亲受,所以才发出感慨,以泄胸中不平。
(作者:海风 责任编辑:刘懿鑫)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