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道伐虢”原是春秋时代的一个历史事件。其中,“假”是借的意思;“道”,即道路、路途;“虢”是春秋时的一个诸侯国名,原在陕西宝鸡,后迁移至河南三门峡。
公元前658年,晋国准备吞并虞国和虢国(今河南三门峡)。但由于虞国与虢国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只有打破两国联盟,采取各个击破的手段,晋国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就在晋献公苦思冥想、一筹莫展的时候,晋国大夫荀息向其建议——用屈立(地名)所产的名马和垂棘出产的美玉送给虞国,以借用虞国的道路进兵去攻打虢国。
当时的晋献公并不十分乐意将本国所产的名马和美玉相赠,荀息就反复给其阐明相关利害关系,终于打动了晋献公。于是,晋献公就派人携带大量的名马和美玉贿赂虞公,并向其提出了借道伐虢的要求。
虞公贪财心切,竟置忠臣宫之奇的劝阻于不顾,不但同意借道,而且还派出自己的军队充当晋军伐虢的先锋。这年夏天,晋国大将里克、荀息带领军队与虞国的军队一起,讨伐虢国,很快占领了虢国的都城下阳(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区南部)。三年后的农历十二月丙子日,晋消灭了虢国,虢公丑逃奔洛阳。晋军回师,驻军于虞国,乘其不备,发动突然袭击,轻而易举地把虞国消灭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假道伐虢、唇亡齿寒”的典故的由来和出处,后世之人便把以向对方借道( 或借物、借机等)为名、行消灭对方之实的计谋称为“假道伐虢”;并用“唇亡齿寒” 来比喻关系十分密切,休戚相关。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