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湘南(1795—1854年),字子潇,河南信阳市固始县人。清代中后期著名回族学者。一生潜心钻研学术文化,以“著作名大河南北”。其著述涉及经史、方志、水利等诸多领域,可惜大多散佚,传世作品有《七经楼文钞》和《春晖阁诗钞选》等。
蒋湘南天资聪慧,幼年丧父,慈母不以家道贫穷而失教,对他严格要求,曾经专意陪他站在风雪中课读,锻炼其意志。湘南不负母亲苦心,起早贪黑,勤学不倦。叔父看他聪明伶俐,读书刻苦勤奋,出资为他购置大量图书,支持他读书;又聘光州回族大儒马彭做他的老师,精心培养,17岁举秀才,当地回汉人民称他为“蒋才子”。
道光五年(1825年),蒋湘南以文才而受到大学士阮元等人的赏识,与陈用光、魏源、龚自珍等文学名家交游,“相与唱和议论,考稽商榷,而学益进”。道光六年,蒋湘南投奔调任山东提督学政的恩师吴慈鹤,担任幕僚。吴逝于任上,湘南扶老师灵柩千里迢迢归葬苏州故里。这种尊师重义的美德,深得江南名士的称颂,一时纷纷与他交游。此后蒋湘南为陕甘学使周之桢、陕西布政使张椒云幕僚,游历西北及内蒙古部分地区。
道光十五年(1834年)中举人。后屡次赴京赶考,均未能中进士。二十四年补虞城教谕,但他绝意仕途,没有到任。以游历讲学为生,先后主讲河南、山西、陕西等地书院,留居陕西居多,门生遍布关中。蒋湘南一生清寒,节衣缩食,积20余年心力在故乡筑成七经楼,藏书8000余卷。咸丰四年(1854年)八月病逝,享年59岁。
蒋湘南博古通今,在经史、文学、水利、地理、天文、历算、方志等方面多有研究和著述,尤擅长于散文和诗歌,是位在多学科都卓有建树的学者。他的散文气势宏伟,风格独特,自成一家之言。他的诗兼容各家,不拘一格,题材广泛,既有为时而事,关注民生大计之作,也有借古监今、独抒卓见的咏史佳篇,境界高远。洪符孙在《春晖阁诗抄》序言中评价蒋湘南治学“不凿空,不泥古。故其诗经籍瞵彬,古香古色,开前人未开之境,则富于学矣。俊逸似供奉(李白),沈雄似拾遗(杜甫),精卓似吏部(韩愈)。至其独往独来,不可一世之概,则又不袭李,不剿杜,不归韩,而自成其为子潇之诗”。蒋湘南曾浪迹天涯,行旅劳形,了解各地风俗,登临览景,作品有赞颂祖国锦绣河山的,有描写民间疾苦的,亦有描述边疆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
蒋湘南在游历中特别考察祖国山川河流,写出《中州河渠书》《汉水入江考》《江西水道记》《“九河既道”解》等地理水利著作,对后世水利建设有较高参考价值。蒋湘南还是一位地方志专家,先后参与编写《陕西通志》《江苏通志》《同州府志》《泾阳县志》《夏邑县志》等十余部方志,其中《陕西通志》用力最多,始终其事。
蒋湘南一生著书多达百卷,其中重要的有《周易郑虞通旨》、《辅礼论》、《十四经日记》、《中州河渠》、《卦气表》等。他的文章如实地记载了社会的黑暗、政治腐败的事实,抨击贪官污吏的劣迹。还有的是表达自己的政治和文学的主张、记录山川河流等自然风貌的。他仕途无闻,但学问名噪一时,并流传后世。蒋湘南无子,仅有一女,他的遗作主要由他的女婿马子贻及生前好友相助刊刻出版。
有关时光旅行的故事,总能引发人们津…[详情]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