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高适在封丘的“仕”和“诗”
高适在封丘的“仕”和“诗”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3/11/7 9:12:47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从雄心万丈涉世未深的书生变成历经沧桑的半老之人,从封丘县尉到入刑部待郎、封散骑常待渤海侯,命运、仕途、理想,通过他的满腹才学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向人们展示了一位崇尚先贤之风、圣人之举,不苟同于腐朽制度、合流世俗的高士的精神和风范。 

    殷璠在《河岳英灵集》里评高适的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也就是诗的情意真挚,并且气势充沛。《封丘县》很能体现这个特点,全诗运用质朴自然、毫无矫饰的语言,紧扣出仕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直抒胸臆,一气呵成。全诗4段,不堪做吏是全篇的主旨。开头4句,从高处落笔,自叙本来面目,说明不堪做吏的原由,愤慨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从客观现实表达不堪做吏的实情,与第一段形成强烈的对照,感情转为沉痛压抑。第三段拓展第二段的内容,表明摆脱这种不堪、提出弃官归隐的愿望。第四段就第三段的意思急转急收,因一时不能摆脱做吏的客观碍难,也就更加向往归隐,与第一段遥遥照应,结构严谨而又波澜起伏,感情奔放而又收放自如。 

    在任职封丘期间,高适很难安心县尉这份工作,只得通过不断创作来打发时光。他初次送兵到蓟北,写诗道:“积雪与天迥,屯军连云愁。谁知此行迈,不为觅封侯。”他还写了《送青夷军入居庸三首》、《答侯少府》、《蓟中作》等诗,描述他愁闷、惆怅的心情。他和杜甫、岑参等诗友到国都长安同登慈恩寺塔(即大雁塔),写了一首《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盛时惭阮步,末宦知周防。输效独无因,斯焉可游放。”意为在盛世不能像西晋阮籍一样消极遁世,官职虽小应该学习周防。据史载,周防16岁就做了汝南郡一名小吏,后皇帝视察到汝南,召所有官吏考试四书五经,因周防特别能诵读,为此升为郡守。高适很想报效国家,但又没有这样的机遇,只好归隐。 

    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冬,高适奉命出了一趟官差,自封丘送新兵赴清夷军。清夷军是范阳节度所统九军之一,屯驻于今河北怀来东南。经过几个月的跋涉,他出了居庸关,当年年底来到位于燕山山脉的一个小镇。除夕之夜,镇上响起了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寒风从旅舍的门窗缝隙中钻进来,吹得油灯忽明忽暗,寒冷、孤独和深深的思念故乡、思念故友之情侵扰着他。他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于是坐起挥笔赋诗一首:“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除夜作》) 

    从一个雄心万丈涉世未深的书生变成了一个历经沧桑的半老之人,然而命运之神似乎还没有垂青这位志大心高的诗人。不光是他,他的朋友们也大都命运不济,仕途不顺。他不禁想起了开元23年(公元735年)那个雪花飘飘的冬日,在长安与他一起“旗亭画壁”的挚友王昌龄和王之涣。如今,王昌龄被贬到偏远的南方__去做县令,而王之涣早在8年前就永远地离开了他们。他又想起了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初秋与李白、杜甫共游梁宋的美好时光。那时,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出了长安,来到洛阳,与杜甫相遇。李白要回老家,杜甫要到大梁(开封)办事,于是两人相约携手共游大梁,他们在那里邂逅了高适。李白和高适恃才傲物的性格相近,李白比高适年长1岁,杜甫比高适小10岁,尚没有名气,但浑身才气横溢,忧国忧民。他们一见如故,共同游历了大梁的“古吹台”、“琴台”,李白留下了著名的《梁园吟》,高适留下了《古大梁行》。然后,3人又共同来到宋州,游览阏伯台、梁苑等古迹。他们还同睢阳太守共同驰猎,饮酒作赋,很是逍遥。3位大诗人共游梁宋,被后世称为文学史上的佳话。而这次相会,是李白和杜甫一生中唯一一次相聚,被闻一多称为“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3位大诗人在短暂的相聚时光里,谈诗、谈人生、谈理想,谈立功、立言、立德这些读书人的最高理想。他们“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酣饮豪歌,慷慨怀古,在猎猎秋风中谱写了一曲中国文学史上的华彩乐章。他忽然又想起了他的恩公——睢阳(今河南商丘南)刺史张九皋。张九皋是前任宰相张九龄的弟弟,一直在京任职。张九龄被贬为荆州刺史后,他也被外放,历任安康、淮安、彭城、睢阳(宋州)等地刺史。张九皋在睢阳刺史任上,读到了高适的诗,发现高适是个人才,对他很是推崇,延为坐上宾。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唐玄宗开有道科,诏令各地地方官推荐有才者,到京经过考核后授予官职。张九皋不失时机地推荐了高适,并把高适的诗呈给唐玄宗。高适的好朋友颜真卿这时也在京做官,把高适的诗编成一个集子,发给朝中的显贵。高适一下子引起了朝廷官员们的注意。唐玄宗下诏令高适进京谒见。等待了30年的机会终于来了,高适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昼夜兼程,在炎炎夏日,很快赶到了长安。然而,由于奸相李林甫、陈希烈当权,即使高适违心地给他们献上了颂诗,但仍没被重用,只给了他一个封丘县尉的小官。高适思前想后,一夜没有合眼。次日清晨,当小镇上到处飘荡着贺岁声、祝福声的时候,他带着青夷军又上路了。送兵期间在边地的所见所闻,令高适感到愤慨失望至极,并促使他下定去职的决心。在完成送兵的任务之后,高适于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春南返封丘,接着便毅然辞去了封丘县尉的职务。“安史之乱”祸起,他助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守卫潼关,任掌书记。潼关失守后,他只身逃走,之后参与唐玄宗、唐肃宗的重要谋略,深得赏识,被赐官待御史。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蜀州刺史、河西节度使,入刑部待郎,封散骑常待渤海侯。在封丘3年,高适一直处于出仕和归隐的矛盾中。虽然生活贫困,作风却非常豪侠浪漫,游历甚广。他的名篇《邯郸少年行》、《古大梁行》等都充满豪士侠客的肝胆意气。就是赠别朋友的一些诗也写得豪迈动人。如《别韦参军》中说:“丈夫不作儿女别,临歧涕泪沾衣巾。”又如《别董大》中言:“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类诗和他的边塞诗一样,言辞间忧戚而不绝望,豪言放达之中饱含对民间疾苦的眷眷关注之心。 

    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正月的一天夜里,高适安静地离开了人世。诗人65年的生命就像那已经耗尽的灯油,又像天上的一片薄云,被一阵风吹走了。而他留下的200多首气势恢弘的诗篇,却永久地流传下来,深深地影响着后世的人们。他死后获赠礼部尚书衔,成了唐代职位最高的诗人。高适的一生就像是一首跌宕起伏的诗篇,他少年时胸怀大志,却命运多舛,怀才不遇,直到50岁后才时来运转,获得了实现抱负的舞台,仕途上大有起色,10年10迁。他崇尚先贤之风、圣人之举,不苟同于腐朽制度、合流世俗的修身之道,其诗篇现实主义更盛于浪漫主义的批判精神,都值得后人津津称道。庆幸封丘历史上出现过这样的文人明仕,以及留给后人无限怀念的那诗、那事、那人。

(作者: 责任编辑:刘懿鑫)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