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宝(283——351),字令升,今河南省新蔡县佛阁寺镇人,中国文学史上志怪小说的开山鼻祖。干宝的先祖干长,东汉末年任京兆尹,参与惩治“十常侍” ,后归隐颍川(今河南省汝州市),著有《颍川集》(30卷)。干宝自幼聪明好学,及长博览群书,文武皆通。永嘉元年初仕,晋为盐官州(今浙江省海宁市盐官镇)别驾。次年,北方大乱,干宝的父、母亲先后在乱离中死去。
建武元年三月,司马睿称晋王,都建康。干宝以著作郎领修国史。因家贫求补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令,旋升始安(今桂林市)太守。这一时期,干宝著《周易注》、《周易宗涂》、《周易玄品》、《周易爻义》、《周易问难》以及《春秋序论》、《春秋左氏函传义》等书。中书监王导建议皇上任命干宝为佐著书郎,被采纳。干宝从宣帝开始到愍帝止,记史50多年,写就《晋纪》20卷,被时人称为“其书简略,直而能婉,咸称良史”。
相传,干宝创作《搜神记》的直接动因与他自己亲历的两件事情有关。第一件是他父亲病亡下葬时,其母令一名婢女陪葬。当时,年幼的干宝尚不醒事。十几年后,干宝的母亲去世,家人将母亲的遗体与父亲合葬时,却发现这个婢女伏在父亲棺材旁,如活人一般。家人惊诧不已,便将此人带回家中。此人几天后苏醒过来,述其父亲常取饮食予之,恩情如生。该女后出嫁,且又生子。第二件事是他的哥哥干庆因病气绝,人死了,尸体却一直不凉。家人留置未葬,过了些天,干庆竟然苏醒了,说是看见了许多天地间的鬼神事,就像做梦一样。这两件事触发了干宝创作《搜神记》的激情。干宝所言或许只是当时的一种宣传手段,未可全信。但有一点是无疑的,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教迷信之风盛行,很多人相信神鬼和人一样存在于天地间。
干宝创作《搜神记》大约始于晋元帝建武元年(317),成书则是20年以后的事情。书成之后,干宝曾将此书送给当时的丹阳尹刘惔。刘惔看后感慨不已,称干宝是“鬼之董狐”。刘惔所说的董狐是春秋时晋国一个有名的史官,“鬼之董狐”即鬼的好史官。据《晋书》记载,初版的《搜神记》有30卷。传至宋代已有部分散失。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搜神记》是明代人胡元瑞从《法苑珠林》等文献中辑补而成的,共464篇。
值得一提的是,干宝生长在有着厚重历史的天中,从一开始就受到故乡文化的浸染。《搜神记》中的许多篇什取材于家乡的民间故事,如《董永与织女》写的是汝南董仲,《臧仲英家怪物》写的是汝南方士许季山。《任乔女婴》写的是汝南郡新蔡县官吏任乔和他的妻子胡氏。《应妪见神光》写的是“建安七子”之一应场的七世祖母。《陈仲举相命》写的汝南郡平舆县东汉太傅陈蕃。而他书中关于“裙化蝶”的情节则与家乡梁祝化碟的故事互为表里,影响深远。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