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郑州——10万年前的“宜居城市”
郑州——10万年前的“宜居城市”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3/8/28 16:28:36 来源:郑州市旅游局 点击次数:

 如果可以穿越时空,回到10万年前的郑州,您会看见什么?记者日前来到郑州地区最早出现人类活动足迹的荥阳织机洞遗址,为您揭晓答案: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间,先民们穴居在一起,用自制的石器打猎、捕鱼、烧烤,甚至可以不时来场篝火晚会……先民们艰辛而快乐的生活向世界宣告:郑州,10万年前就是人类的“宜居城市”!

 荥阳市城南20公里的崔庙镇王宗店村北面,正是嵩山北麓的浅山地带,织机洞遗址就坐落在这片沟壑纵横、丘陵绵延的宜人之地。织机洞洞穴呈石厦状,洞口高约5米,宽10余米。走进足有十几层楼房高的织机洞内,触摸着先民们曾经生活的土地,顿觉肃穆。放眼望去,绿树成荫,小河缠绕,虽值正午,也觉得阵阵阴凉,身心舒适,记者不禁敬佩起先民的“眼光”来。

 同行的郑州市文物局局长阎铁成介绍,当时正处于原始社会初级阶段,洞穴居是当时人类一种主要的居住方式,先民们已经会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狩猎、采集成为他们的主要生活来源。“我们可以想象,一群原始人类在这里生存繁衍,他们通过打制的方法,制造各类石质工具。他们以狩猎和采集为生,也去河溪捕鱼,并能够用火来烧烤食物、取暖、驱赶野兽侵袭,过着艰苦而自由的生活……”阎铁成向记者描述这样一幅生动的画面,“可以说,织机洞遗址就是目前发现的郑州人最早的‘家’。”

 在王宗店村,几乎每个村民都非常熟悉织机洞的传说。很久以前这里的人就对织机洞产生了一种神秘感和敬畏感,遇到什么事总要到这儿拜一拜。这种敬畏感一直延续至今。

 作为2006年第六批“国保”单位,织机洞遗址是在1985年全国文物普查中被发现得以“重见天日”的。经过考古发掘发现,织机洞遗址地层堆积之厚,文化遗迹、遗物之丰富,可以说是继北京周口店之后中国旧石器洞穴遗址的又一重大发现,是河南旧石器考古的重要收获。

 中科院地质研究所专家根据厚达24米的文化堆积和两万余件出土遗物确认,织机洞遗址的年代远在距今10万年前,从距今10万年到1万年前,甚至直到汉代,这里都有人类活动的痕迹。

 “现代人究竟起源何处,是目前古人类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人是从中国最早的猿人发展而来,中国人的发展是连贯的,但这种观点还缺乏距今10万至5万年的人类学材料。地处中原腹地的织机洞遗址中,正好包含这个时段的遗物。”北京大学文博考古学院王幼平教授告诉记者,织机洞遗址出土的文物弥补了“中国人的发展是连贯的”这一观点证据不足的缺憾,它为中国人类是从中国最早的猿人发展而来的观点提供了有力证据。而织机洞作为古人类长期居住和生产制作石制品的场所,具有典型中国北方旧石器文化特征,在这里没有发现外来文化因素,堪称“现代人起源的重要研究圣地”。

 记者从荥阳市文物保护管理中心了解到,该中心已对织机洞遗址周边环境进行了修缮整治,市民可前往参观。此外,他们已委托郑州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对织机洞遗址进行保护规划设计,以对该遗址进行进一步的保护、利用和开发。

(作者:郑旅 责任编辑:刘懿鑫)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