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约前1128—前1015;一说前11391-1014),字子牙,名尚,西周初年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以《六韬》名世,享年113(一说125)岁,被后人奉为兵家鼻祖、谋略先圣。
姜太公籍古吕国(今河南省新蔡县),生于商朝庚丁帝八年,卒于周康王六年,其先祖伯夷因辅助大禹治水而成为禹的股肱重臣。姜太公虽然生于吕国的一个庶民之家,但古吕国与周文王之母籍出的古挚国(今平舆)紧邻,与伏羲画卦的蔡地(今上蔡县)毗连,在这种文化氛围的薰陶之下,他自幼学道习礼,尤其喜好先天八卦。大约20岁左右,他以庶人的身份来到东海(今属山东),成为当地马氏的赘婿。不久,因种田“不足以偿种”、打鱼“不足以偿网”而被逐出妻门。
太公遭逐,体味到世态的炎凉,于是离开东海西行,经鲁山,跨奄国,来到商都附近的棘津(今汲县南),以替别人做杂役艰难度日。两年以后,他又溯黄河而上,来到孟津,经营小饭馆藉以糊口,后因经营不善而关门。约70岁左右,他来到商都朝歌,先以屠牛为生,后以占卜算卦为业。其间,因占算灵验结识了当时的亚相王叔比干,并经比干的推荐,被商纣王任为灌坛令。
姜太公步入仕途之际,正值商王朝日薄西山之时。商纣王荒淫无道、宠信奸佞,且又穷兵黩武。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博学多闻的姜太公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便挂职而去,到各国游历,结识了许多贤达。他听说西伯姬昌(即周文王)“贤且善养老”,便千里迢迢来到渭水之滨。姬昌与太公一见如故。原来,姬昌的母亲大任为挚国首领之次女,姬昌从母亲那里接受了传统的先天八卦,并在羑里监狱推演成后天八卦。共同的抱负和志向把两位历史伟人联系在一起。
太公入周后,被姬昌拜为国师。他以三礼(古代祭天、祭地、祭宗庙之礼)教太子;以“井亩之法”立军制;以“六步七步、六伐七伐”教战法,使西周的军队兵精将勇,以适应推翻商朝的事业。
姜太公曾向姬昌建言:“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欲使主尊人安,爱民而已”。姜太公又进一步提出:对民要“利而勿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予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在爱民的基础上,姜太公还提出“敬德”的思想。“敬德”即敬天、敬老、慈幼、奖励农桑、存养鳏寡孤独、唯礼是从。通过姬昌和太公的努力,西周的国势逐渐强盛起来,夺取了商朝西部的大部分地区。司马迁认为:周公取天下,靠的就是姜太公的计谋。
周文王死后,姜太公辅助武王继续灭商兴周的事业。武王二年,姜太公以军队统帅的身份协助武王在孟津阅兵,“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这次阅兵检验了实力,增强了武王及姜太公最终灭商的决心。两年以后,殷廷大乱。姜太公建议武王及时出兵。武王采纳了太公的建议,令各路诸侯出师吊民伐罪。周师在牧野大战中击溃商军主力,乘胜攻入殷都朝歌,商朝灭亡。
西周建立后,周王室大封诸侯,姜太公以异姓首功封于齐。当时,齐地多国林立,不服中原。姜太公率军刚至营丘,莱人便发兵来战。太公率军果断镇压了莱人的叛乱。
从战火中统一起来的齐国,经济萧条,地瘠民穷。太公为尽快达到富民强国的目的,实施了三大国策:举贤尚功,因俗简礼,务本重实,数十年间,齐国一跃成为雄居东方的富强大国。
周康王六年,姜太公卒。世传太公有三子一女。长子名伋,即丁公;次子名得,即乙公;三子名丘,即穆公;一女名邑姜,为周武王后。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