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墓
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齐名,两人被并称为“小李杜”。由于社会的动荡,当时名微位卑的李商隐一生的确切行踪无法考证,因此他的许多诗作至今无法诠释,却丝毫不影响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虽然诗人已经离开我们一千多年了,但是到今天,年轻人依旧喜欢背诵出他许多脍炙人口的爱情诗名句。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等等。中老年人也会背诵“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名句。但令人遗憾的是,笔者虽为李商隐的敬仰者,却长期不问诗人葬于何处,也曾多次到过荥阳,不知李商隐就葬于荥阳。
进入李商隐公园门,正面是一个长方形的浮雕,右面是李商隐的铜质雕塑,左面是一个个方块字堆砌起来的——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首李商隐的《锦瑟》是诗人的最享盛名的代表作,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篇难诗。该诗由凄美哀伤的锦瑟发兴,引起诗人思华年之往事,然后展现了庄周梦蝶、杜鹃啼春、沧海珠泪、蓝田玉烟等一幅幅色彩斑斓、光怪陆离的画面,如痴如醉,似梦似幻。最后,美好的幻景又回到残酷的现实,归结为一片迷离怅惘之情。此诗究竟说了些什么呢?让人读后似懂非懂,好像理解诗人的含义,又好像头脑一片迷茫。难怪关于这首诗历来众说纷纭:有离别说、爱情说、悼亡说、自伤身世说、政治寓意说、咏物说,等等,真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整个公园绿树成荫,芳草萋萋,阵阵绿意扑眼而来,为静谧的氛围增添了一抹明快的色调。移步换景,曲径通幽,宛若玲珑仙境。在一片开阔的地方,地面的瓷砖上雕刻着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他在长安的妻子的诗。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他们结婚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就是在那12年中,由于诗人到处漂泊,也不能和妻子经常团聚。与妻子的分别常常是久别,因而对夫妻恩爱、相思情长就体会地更深、更强烈。
来到墓体区,便可望见一个半球形墓冢,这便是李商隐墓了。我想那颗万年不朽的灵魂一定就安息在这里面。徘徊在诗人墓,我发现墓周围镶嵌着一圈平滑如镜的石碑——这是良善、聪慧的荥阳人民为纪念诗人而特意装点出来的,有一部分是名家立的颂碑,我们一一诵读了这些石刻碑文,从中深感诗人诗歌的精湛和人格的伟大;其余石碑则是空白的,怕是极少有人有资格敢对大师论短长说是非吧。
墓志铭上也只有短短一百多字。众所周知,李商隐的一生是极其坎坷不幸的。他出生于一个没落士大夫家庭。在王阳学道时发生了与女道士宋华阳之间刻骨铭心的初恋,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之间的爱情未能成为婚姻;他 24岁进士登第,随后又投靠于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下,由于其出众才华备受排挤和压制,仕途惨淡。妻子王氏出身名门,因长年分居,终因操劳过度于39岁便辞世。李商隐自己也于45岁病逝……正是由于现实生活几乎剥夺了诗人在现实中的所有追求,诗人所拥有的只能是精神生活,于是,一篇篇诗作诞生了,一些爱情诗篇家喻户晓,童叟皆吟,成为千古绝唱。我想,这就足矣。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