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06年,,一位已经年届四十的文人独自离开了繁华的城池,踏上了归隐田园的山间小路,这个人就是东晋诗人陶渊明。这位倔强的老人在后半生中一直坚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门前五株柳树陪伴着他孑然的身影。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这样的逍遥自在,是不是就像上古葛天氏的臣民呢?一千六百多年前的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里对自己的生活的描述,激发了人们无尽的遐想。上古时期,生活在葛天氏部族里的人们,是如何的富足与安乐?我们今天早已不得而知,但葛天氏这个名称,确实在几千年间不停地出现在文人和史学家的笔下。那么葛天氏究竟是谁呢?
河南省长葛市市区西北的一条繁华道路上,葛天氏的塑像静静伫立,他占据在马路的一角,日复一日地注视着自己的族人曾经生活过的这片土地。
远古部落首领的名号无不跟发明创造有关。伏羲氏发明捕鱼狩猎,神农氏发明种植五谷,有巢氏发明建造庐舍,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他们的发明创造都隐含在名号里。葛天氏的名字同样源于他的一项发明,那就是用葛织布裁衣。
葛天氏生活的年代大约在七千年前,当时地球上的面貌和现在大不相同,那时,葛曾经是在长葛这片土地上生长的最为神奇的植物,也是葛天氏生活当中最赖以生存的植物。
葛,是一种藤蔓植物,它的皮经过沤制以后可以提取纤维,以此来织成布,同时,葛的果实可以食用,还有药用价值。此外,葛藤还可以编织在一起,然后组成一种小屋,人们就可以住在其中,考古学家们称其为“葛天小屋”。
作为食物、草药、衣衫的原材料,古人甚至将这种材料作为图腾顶礼膜拜。葛天氏的部落也因为这种神奇的植物而得名,从此也成就了一个姓氏葛姓的千古传奇。
我们看那座长葛的塑像,身披葛衣的葛天氏,背在身后的左手紧紧握着一束牛尾,他健硕的身躯仿佛想要表达着什么。
《吕氏春秋》写道: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这段话描述的正是我国第一部有文字记载的歌舞表演。而这段表演在后人眼中,认为其出现有两个原因:第一是祭祀,因为古人们和重视祭祀,因此在祭祀时会有一些载歌载舞这样的一种形式;第二种说法就是在劳动之余,大家在一起娱乐。
葛的存在,使得葛天氏部落不必为了食物和住所而花费大部分的精力,他们有了更多的空闲去做其他事情。于是,更多发明创造和文化艺术的孕育成为了可能。
为了庆祝捕猎胜利、谷物丰收或某一重大活动,从那时起人们就开始载歌载舞,这种庆祝方式也一直延续至今。葛天氏统治下的社会,也因此成了古代君子所称道的“理想之世”。
《史记·司马相如传》中记载: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
几千年来,曾经生活在长葛一带的葛天氏,都被人们作为乐舞的始祖崇拜着,这无疑给这位上古的部落首领披上了些许浪漫的色彩。
如今的长葛仍然以“乐舞之根”自称,刚入长葛境内,巨大的乐舞广场便能进入人们的眼帘,而长葛市现在许多流传的民间艺术,也都与歌舞有关。作为河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这种到现在仍然保留着祭拜葛天氏习俗的民间歌舞表演,被长葛人称为“莲花灯舞”。
莲花灯,是由葛天氏创造的。相传,当时的村里有一家有个小姑娘,名叫莲花,因为她的家里很穷,只有母女二人,但是这个姑娘很孝顺。有一天,她上山挖野菜,一去一天还没回家。第二天,有人就向葛天氏说了这件事,于是晚上众人拿着火把,上山寻找这个小姑娘。因为,这些火把看起来像是灯笼一般,于是就有了“莲花灯”的说法。
这虽然是一个较为简单粗陋的故事,莲花灯是否真的起源于葛天氏的部落,我们现在也已经很难知晓。但是作为从小听着葛天氏故事长大的长葛人,每一位长葛人还是想将这种传自祖上的歌舞技能传承下去。
历史的时空改变着很多事情,但总有一些事情不曾改变。时光荏苒,葛天氏的歌舞就这样一直伴随着这片土地。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