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张天祥 非物质文化遗产“小仪凤三弦”代表性传承人 爱曲艺爱到心肺里
张天祥 非物质文化遗产“小仪凤三弦”代表性传承人 爱曲艺爱到心肺里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9/3/18 11:08:06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清末秀才李建瑞,读书破万卷却屡试不第,遂无意功名,做起了民间雅士,谈天说地吟诗会友。旧时文人好琴、棋、书、画,李建瑞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弹三弦、弹古筝、拉胡琴都是好手。他精通音律,对大调曲、鼓子曲、道情的音乐颇有研究,他将这些曲调融会贯通,创造了一种全新的音乐调式。他把自己创作的曲艺段子谱上该曲,唱出来风味独特,由于他编撰的唱词高雅文明,被艺术界称为“儒门”。
    起初,李建瑞只为自娱自乐,一经传唱开来竟受到了百姓的热捧。东家办堂会,西家嫁娶,都请他前来助兴。农村每逢集市,会首们亲自登门邀约,李建瑞的唱活成了稀罕物。该曲种取名为“小仪凤三弦”。为啥取这个名字?有说头儿,一是该形式三弦为主要伴奏乐器;二是曲调优美,可引凤凰朝仪。因此取名“小仪凤三弦”。
    李建瑞的小仪凤三弦喜爱的人越来越多,许多人慕名找他拜师学艺。李建瑞共收徒弟50余人,代表性人物高德新,在尉氏及附近各县享有盛名。高德新收徒不多,最为儒门争光的要数靳自立。
    靳自立是个独具个性的演员,穿着打扮特色鲜明,他剃个光头,锃明瓦亮。他演出时穿件对襟小褂儿,一身短打扮,每次开场那几句“三腔四送”,一张嘴准是大好,行话叫“山崩地裂”。他是“小立嗓儿”,嗓音细、调门高,高得一般人无法仿效。有人想试试他的调门有多高,一搭腔,差点把嗓子撑劈。他的唱腔黏糊儿,娓娓道来如行云流水。他的道白诙谐幽默,每每演出笑声掌声爆场。
    当今,小仪凤三弦的代表性传承人为张天祥。
    1965年,开封地区文化局为曲艺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招收所辖十一县的后生们开办了曲艺学习班,请来了各种曲艺门类的名家授课,靳自立名列其中。开封地区文化局的领导说:“这回学习班是包干制,靳老师,尉氏的张天祥就交给你了,你包住他,包教会。”靳自立看着这个15岁的小伙儿浓眉大眼、稳重大方,甚是喜欢,一口答应了。
    靳自立教徒弟十分严格,练功时,差一点儿不够尺寸就不行。开场前奏“传铙钹”的技术最难练,张天祥练了几日总不见成效,便对师傅说:“开场的前奏我打坠子板儿中不中?”靳师一听大急:“那算啥,那还是三弦书吗?”张天祥一看冇戏,咬着牙苦练起来。经过师父的细心点拨,张天祥掌握了小仪凤三弦的技能,学会了许多精彩段子,成为小仪凤三弦名副其实的接班人。
其实张天祥原本是唱坠子的,在开封地区已崭露头脚。1963年4月,全国河南坠子艺术研讨会在郑州召开,那时张天祥才13岁,他代表河南演员在会上演唱一曲《麦仁店的传说》曲惊四座,惹得众专家刮目相看。河南坠子表演艺术家赵铮说:“这孩儿真不错,有前途!”后来,他跟着赵铮学了不少段子,《岳母刺字》《双枪老太婆》《江姐险渡》《十个鸡蛋》等最为拿手。他演唱的节目,在河南省第一届、第二届民间艺术节上均获金奖。他谱曲的河南坠子《大老薛开店》《狭路相逢》在中南六省曲艺大赛和全军文艺汇演中都夺得了金奖。
    张天祥是个为戏曲艺术而生的人,说活唱活他都有。小仪凤三弦、河南坠子、河洛大鼓、琴书他能唱,相声、快板、山东快书他掂起来就能说。他啥都会,啥都中。
    眼看着曲艺不景气,学家儿也少,张天祥转了行。在家乡尉氏办起了曲艺培训班,正是在办曲艺班的过程中,他和曲艺家赵铮演绎了一段感人至深的师生情、“母子情”。
    赵铮,1925年生人,赵派坠子创始人,国家一级演员,河南省曲协名誉主席,著名曲艺教育家。她教的学生遍布省内外,有唱坠子的地方就有她的学生,她是河南坠子的“播种机”。
张天祥与赵铮的缘分,得从1984年说起。
    张天祥办培训班冇教材,这不等于瞎掰吗?他便走进了省城郑州找赵铮先生。一敲门,门打开,一位儒雅的老太太问:“你找谁?”
    天祥答:“找赵铮老师。”
    赵铮说:“我不认识你呀!”
    天祥说:“我是小五,尉氏咧。”
    赵铮恍然大悟:“哦!你就是那个13岁就唱坠子的小天祥,快进来,孩儿。”
    坐定后,赵铮问:“乖,你找我干啥?”
    天祥说:“我办曲艺班,冇教材。”
    赵铮先生看着大老远跑来的这孩儿要办曲艺班,高兴地说:“这事儿我支持,教材,咱有!”
    有了赵铮先生的支持,张天祥心里有了底,他隔三差五便到郑州拜见老师学本事,老师总是耐心地给他讲解:曲艺与戏剧的不同、一人多角的表演等。他得了真东西。
曲艺行里,一旦互相认可,就跟一家人一样亲,张天祥对赵铮都是喊娘。
    学习曲艺,得不断演出实践,才能磨段子、长能耐。学员们要出去演出,这可难坏了天祥。他一个穷艺人,灯光音响服装根本置买不起,这可咋演咧?万般无奈的他又一次进省城找赵铮先生。天祥说:“老娘,我想让学生们演出练练功夫,可啥设备也没有,想了几天还得来找您老。”赵铮说:“孩儿,再难咱也得往前走,这样,从我的教学经费里给你拿300块钱吧。”好家伙!300块!这在1984年可不是个小数儿,搁现在得当好几千块呀!天祥拿着这300块钱,买了一个铁壳的扩音器、两个动圈儿话筒、一个高音喇叭。买完这三样儿还剩100块,赵铮说剩这钱置买服装吧!赵铮又亲自跑到省豫剧院三团服装室,央求人家做了3件演出服,这才解了天祥的难题。赵铮为的是曲艺事业的传承,更因为看中了天祥这个人。
    天祥和赵铮最后一次见面,是在郑州某医院的病房,赵铮先生已是病入膏肓弥留之际。
    天祥拉着师父的手说:“娘,你放心,曲艺班我会坚持办下去。”
    赵铮抚摸着天祥的头说:“孩儿,有你在,我一万个放心。”
    天祥肩负着师父的重托,一刻也没有停歇。他7年间办了3期曲艺培训班,培养出了近百名曲艺演员。学生陈红旭说唱俱佳,拿了许多大奖,后来当上了武警河南总队文工团的团长。学生陈多峰的河南坠子、快板书最为精彩,后来成了湖北怀化某部文工团的领军人物。还有些学生成了市县曲艺团的台柱子。
    如今,张天祥已七十挂零,他老不歇心,应尉氏大营乡艺术学校之邀,又办起了曲艺培训班。他爱曲艺爱到心肺里了,曲儿唱得还挺欢。
(作者:李中华 责任编辑:陈艳华)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