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岁尽迎新又一春
岁尽迎新又一春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9/1/30 17:23:55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夕,原本是古代传说的一种怪兽。每年腊月,夕便出现在人类周围,吃人、毁坏村庄。在腊月最后一天的子时,夕被天神除掉。因此,腊月的最后一天叫除夕。

    “除”有“去,易,交替”的意思。夕的本义,是“日落,傍晚”。如今的除夕,有“月穷岁尽”之意,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故此,其间的活动,都以除旧迎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朝、秦朝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来,人们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至今,除夕之夜,开封人要在门前放木棍,称为“拦门棍”。“拦门棍”最好是桃木的,没有桃木用其他木料代替也行。传说中,“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桃木能驱邪避灾,防凶神恶煞、邪魔鬼祟进入院内破坏新一年的好运。还有一种说法,因除夕是一年的交界,大年初一早上醒来后,跨过这道坎就意味着进入了新的一年。门头一边插一个用高粱秆做的响棒,称为“打鬼棒”,以防“野鬼”进家,同时把祖先带来的财宝留在家里,以求年年平安。原本,“打鬼棒”是道教的一种法器,用于道教开坛作法或平时驱赶鬼魅、妖邪之用。其外观是一根黄色的圆柱形短棍,为桃木或遭雷击过的枣木制成,上面刻有各种符箓,通常是“打邪灭巫孟元帅”和“行刑拷鬼朱元帅”之类的字样。用高粱秆做成“打鬼棒”,显示了民间智慧的力量和光芒。

    以往的过年,有诸多旧俗。如“文官封印”“武官封操”“商业封门”“说书封板”“讨饭的封棍”等,很有仪式感。除夕之日,开封民间最重要的活动,是吃饺子和守岁。现在的除夕之夜,人们大多集中在电视机前欣赏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虽然明星荟萃、笑语联珠,但却没有了昔日浓浓的年味,显得单调而乏味,几乎成了一个不得不走的程序,少了许多感喟和愉悦。

    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肴。许多地方把除夕吃饺子叫做“年夜饭”。但开封人不这样说,而叫“团圆饭”。

    在除夕之夜吃饺子,是取自谐音“教子”或“娇子”,意味着除夕的传家之教。若尚有家人在外未能赶到,则放上筷子、酒杯,杯中斟满酒,以示同餐。有些地方人家吃年夜饭时,会给狗喂酒喂饭,让其酒醉饭足呼呼安睡,以免其狂吠乱叫吓坏来家送福之神,保得“春满乾坤福满门”。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时期仍可见到。

    饺子,是用一张薄面皮装满肉馅做成的,寓包容、大度之修养。除夕夜的饺子煮好之后,先要盛上一碗摆在已故先人的遗像或牌位前,以示永不忘祖。这天晚上,家里人如果谁因为特殊原因没能赶回,也要盛一碗摆在座位前,以示怀念。还有的人家,会在饺子里包进洗干净的硬币,煮熟后盛在碗里,谁吃着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新的一年财运亨通。这样的饺子,硬币即使洗过也未必卫生。因此,有的人家会包进糖果之类的东西。吃这样的饺子,图的也就是新春吉利,里面的内容倒是次要的,也只是一种形式。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除夕之夜,合家团聚,全家老小环围而坐,谈笑风生,人们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称作“守岁”,流传至今。

    “守岁”也源于先秦的“遂除”风俗。就是在除夕之夜全家玩游戏,或猜谜,或谈心,或赋诗填词等。守岁,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春寄予美好希望之意。“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苏轼为此写下了《守岁》:“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守岁忌讳早睡,据说早睡就得不到上天赐予的财富了。

    在古时,除夕子夜开始接神。接神的仪式在天地桌前举行,由全家中的最长者主持。因为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时来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于接何神,神从何方来,要预先查好“宪书”,然后带领全家举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

    “宪书”即历书,过去又称“历日”“通书”,是按一定历法排列年、月、日并提供有关数据的书,在中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历书在封建时代,由于是皇帝颁布的,所以又称为“皇历”。古时的“宪书”内容除以历法排列年月日和节气外,多以具体指导农事、参谋生活、选定良辰吉日为主。

    如“宪书”上指示:“财神正东、福神正南、贵神东北、喜神西南、太岁神西南等。”人们按方位叩首礼毕后,肃立待香尽,再叩首,最后将香根、神像、元宝锭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备好的钱粮盆内焚烧。焚烧时,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时鞭炮齐鸣,气氛极为浓烈。接神后,人们将芝麻秸从街门内铺到屋门,人在上面行走,噼啪作声,称为“踩岁”,亦叫“踩祟”,取新春开始驱除邪祟的意思。讲究的人家,会将芝麻秸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齐心协力,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春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爆竹一声除旧岁”,家家开门放鞭炮,谓之开门炮,辞旧迎新,大年初一到了。
(作者:任崇喜 责任编辑:陈艳华)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下一篇: 到宋朝过年节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