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宋朝过年节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9/1/30 17:22:20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宋朝新年从冬至就开始了。冬至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但因古有“冬至阳生”的说法,故而格外受到人们的重视。《东京梦华录》说:“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即使是最贫困的人,也要尽其所能备办饮食、祭祀先祖,如同过大年一样。甚至有人说,此节的隆重往往能超过元旦。
一
冬至在宋朝人的心目中非常重要,几乎不亚于新年。
新年到来,宋朝地方官要向皇帝上“贺正表”,内容是说一大堆吉祥话;到了冬至,地方长官则要向皇帝上“贺正表”,还是一大堆吉祥话。可是过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的时候,地方官就没有必要给皇帝写这些吉祥话了,因为这些节日没有冬至重要。宋朝过冬至要守岁、祭祀祖先,还要向亲朋馈赠节礼。冬至这几天,皇帝要做的“公务”太多,排场也是出奇的壮观。仅从这一点来看,皇家的冬至的确比元旦还隆重。
二
元旦(含元宵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所以这个节不但过得排场讲究,而且时间拉得也很长,基本上从头一年的冬至开始准备,直到次年元宵节,中间几乎没有间断,内容也非常丰富。广义来说,宋朝人过元旦,实际上是把冬至、立春、元旦、人日、元宵等节串在一起,像我们现在的“长假”。
按照宋朝传统,大年初一这天,除非有国丧、日食等极特殊的情况,朝廷都要举行大朝会。《梦粱录》载,这天天没亮前,大约五更时分,皇帝就要起身,虔诚地燃起一炷香,名叫“天香”,替天下百姓向上天祈祷五谷丰登。此时宫门还没打开,百官便已经在门外候着聊天看星星了。蛤蟆梆子敲过一阵后,门内出来几个卫士,引领众官依次进入宫内,参加大朝会。此时皇帝已端坐在大庆殿,四个长相威猛的大汉身穿甲胄,站在大殿陛阶的四角儿,叫“镇殿将军”。皇帝把宰相和百官宣进殿,所有官员按照职位高低依次进入殿门,在押班宰相的带领下完成“舞蹈”。这里所说的“舞蹈”,指的是拜见皇帝时那套动作,比如俯身、甩袖、长跪、起身等,这些动作都是礼部和太常寺预先制定好的,每个官员都不知排练过多少次了,一般不会出问题。“舞蹈”之后是山呼庆寿。然后是一个身穿绿衣的禁卫用极大的嗓门拉长音儿大喊一声,名叫“绕殿雷”,这声“雷”究竟说的什么,没人能听出来。随后,百官鞠躬听宣:“履兹新庆,与卿等同。”到此为止,朝贺这节目就演完了,接下来便是大撮一顿。朝贺是个程式化节目,从北宋到南宋基本没有改变。
朝贺和大宴是要奏乐的。这一点虽然缺乏正规的文献记载,但不难想象,那场面一定非常肃穆,能充分彰显大国仪范。《宋史·神宗本纪》说,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春正月丁丑朔,“御大庆殿受朝,始用新乐”。意思是说这年正月初一,宋神宗在大庆殿接受百官和外国使节朝贺时,开始使用新制定的乐章。既然采用了新乐,说明此前用的是“旧乐”。
宋朝人是很注重文化娱乐的,帝后生日、冬至、立春、端午、立秋等场合和节令,都要由教坊演出精彩的戏文,元旦当然更不可能缺少。不过那种场合的戏文没有具体情节,只是些恭贺庆祝之辞,文字都出于名家之手。大文豪苏轼就写过一组《教坊词》,专供教坊在不同场合上演。教坊词共分九段,依次是:致语、口号、勾合曲、勾小儿队、问队名、问小儿队、小儿致语、勾杂剧、放小儿队。致语就像如今的致辞:“恭惟皇帝陛下,躬履至仁,诞膺眷命。法天地四时之运,民日用而不知;传祖宗六圣之心,我无为而白化。九德咸事,三年有成。始御八音之和,以临元日之会。人神相庆,夷夏来同。臣等忝与贱工,得亲壮观。知舆情之愿颂,顾盛德之难形。不度荒芜,敢进口号。”接下来便是“口号”了:“九霄清跸一声雷,万物欣荣意已开。晓日自随天仗出,春风不待斗勺回。行看菖叶催耕藉,共喜椒花映寿杯。欲识太平全盛事,振振鹩鹭满云台。”由此可见,这一天,的确是皇帝与百官万民同乐。
三
立春通常在元旦的前几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年根儿”(少数年份会在春节之后)。这时喜庆的气氛已相当浓厚,宫里自然不会落后。宋朝后宫有更换桃符和张挂“春帖子”的习俗。桃符最早是辟邪用的两块桃木板,挂在大门两边,分别画着神荼、郁垒二神,叫做“门神”,面目狰狞。到了宋朝,这个习俗已经相当普遍。《东京梦华录》说:“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王安石《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都是说的这种物品。只是宋朝宫廷的文化气息更浓,嫌门神太俗,换成了“春帖子”,就是在桃符上面贴上春帖代替门神。朱弁《曲洧旧闻》卷七说:“进春帖子,自皇后、贵妃以下,诸阁皆有。”这些春帖子由学问最高的翰林学士撰写,通常是一首精巧的小诗。我们熟悉的宋朝文豪,不少人都干过这活儿。如欧阳修当翰林学士时写的《皇帝阁春帖子词》:“萌芽资暖律,养育本仁心。顾彼苍生意,安知帝力深。”给皇后阁写的帖子词:“御水冰销绿,宫梅雪压香。新年贺交泰,白日渐舒长。”给张贵妃写的帖子词:“内助从来上所嘉,新春不忍见新花。君王念旧怜遗族,常使无权保厥家。”此时张贵妃已经去世,她的旧居也换上了新桃符、贴上新帖子词。帖子词大多通俗明快,但架不住量大,每个门都需要数首,加起来真够难为学士们的。宫里玩儿的是高雅文化,民间则写上大致对仗的两句话分别挂在门前两柱上,就是今天的对联了。
除了春帖子,后宫还要张挂彩灯。北宋中前期,后宫的规模并不算大(因为哲宗以前的皇帝都没几个嫔妃),在这个不大的空间里,要张挂数千盏灯。苏轼曾写过一篇《谏买浙灯状》,大意是说宋神宗为了孝敬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年初与开封灯匠订了4000多盏浙灯的货,准备年节时在后宫张挂。单看“4000多”这个数目字,就足见当时后宫过年的排场了。
四
宋朝人对“灯”有非常深的情结。《东京梦华录》中说:“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意思是说从冬至以后,开封府便雇人在御街宣德楼前搭建彩山架子(山棚即灯山的骨架),游人也逐渐聚集到御街两旁。正因为这个年节持续的时间长,所以花多少钱都是值得的。灯山上彩之后,“金碧相射,锦绣交辉”。还有临时搭建的横三门,上面大书“大观与民同乐”或“宣和与民同乐”字样,一派富足祥和的景象。这些基础设施修好后,“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这么说一点不夸张,因为当时的汴京是东方最大的消费型大都会。接着是各种绝活儿粉墨登场:踢球的、走单丝的、倒爬竿儿的、吞铁剑的、耍傀儡的、演杂剧的、卖药算卦的、炼仙丹的、耍猴儿的,无奇不有。百官到这里帮趁是少不了的,就连皇帝,也要不失时机地来赶赶热闹,要不为啥说是“与民同乐”呢。宋朝皇帝过年真够忙活的,初一受群臣朝贺,回到后宫,接受嫔妃们的恭贺,如果皇帝有太后或太皇太后,还要到她们宫里拜年祝寿,还要陪辽国使臣吃饭,这一切都做完,才能腾出闲空儿出宫亲民。
当时的灯山极其精巧,用彩帛扎成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像,“各于手指出水五道,其手摇动”。怎么达到这么神奇的效果呢?原来是人工用辘轳绞水,将水送上灯山尖高处,用木柜贮存,“逐时放下”。从灯山到宣德门楼横大街,有百余丈,是用棘幕围绕起来的,内设两长竿,高数十丈,纸糊百戏人物悬于竿上,风刮过来,动若飞仙。棘幕内还设有乐棚,相当于今天的乐池,衙前乐人不停地演出杂戏。宣德楼上垂下黄色的幕帐,帘中设御座,是皇帝的专座。楼下则是禁卫排立,身穿绚丽锦袍,头上都簪着御赐的花朵。
灯节前一天,皇帝要带领后妃、百官到五岳观游玩。五岳观里有个迎祥池,大队人马开到那里,先要御赐大宴,吃饱喝足后,开始观看各种节目,然后回到“内围子”,就是上面说的宣德楼上设皇帝专座的围屏。此时楼下已是人头攒动,年节的气氛也推向了最高潮,随后皇帝走下楼来到灯山前,随驾的不但有健卒,还有“军队文艺工作者”在御驾前表演节目。《东京梦华录》说:“驾人灯山,御辇院人员辇前喝‘随竿媚来’,御辇团转一遭,倒行观灯山,谓之‘鹁鸽旋’,又谓之‘踏五花儿’。”如此热闹的场面,难怪梁山好汉李逵非要到东京城去看灯山。
(作者:里程 责任编辑:陈艳华)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