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峰塔的前世今生:繁华与落寞,许昌几人懂?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8/12/28 16:24:41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在许都老城,有一座十三层的砖塔,它身姿隽秀,有中原之冠的美誉。塔首层的门楣上,题着浅蓝色的“文笔耸秀”四字;“文笔”二字看起来方正,“耸秀”二字则比较圆润。其寓意,或许是为了告诫学子,写字执笔要规矩,运笔要灵活吧,或者是说,做人要能方能圆。
记得我十六七岁上县里一高时,登过一次此塔。那是初冬时节,学校组织一年级新生,参观市博物馆。博物馆里,书法绘画作品居多,字看起来潇洒,画看起来养眼,大家排着队,走马观花似的一瞥。我本就没有这方面的修养,只当一个乐子。参观了里面,带队老师说,谁想上塔,可以自由支配时间。
塔在博物馆之中,进馆免费,上塔却需要两元一张票。在1997年那会儿,两元钱可以在学校吃上两顿饭了。我是猴子性格,立马就买票上塔。门洞低小,里面走道狭窄。塔的台阶螺旋而上,仅容二人擦肩而过。一层一处平台,里面较为宽阔些,供有不同神像,像前有的设有香炉,有的似乎设有捐款的木箱。
那时,我虽然年龄已经不小,但因出身乡下、孤陋寡闻的缘故,没有接触过神像,我有些害怕看到它们,所以具体都有哪些神佛人物,我心里早没啥印象了。
上塔的感觉,第一是紧张。站在窗口看外面,太高了,走动时,总感觉塔似乎也在颤动,唯恐它会随时倒下。第二是无聊。塔中供着神像,有什么用处?白白占住了原本就不大的空间。十三层的塔,每层大同小异,我没爬到最顶,就觉得郁闷。好在砖壁之上那些美丽的小图案,让人心情一亮,就像在沙漠之中发现了绿植一样。第三就是心疼自己的两块钱,没啥可看的,还要两块钱,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
出于“讨回公道”的心理,我见一神像前香炉里扔着些零钱,就把最大面值一元的一张和一枚五角硬币偷偷拿来,塞进了自己的裤兜里——大有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精神!
倒霉的是,下午回家进澡堂洗澡,把自己花了二十多块钱新买的漂亮运动鞋丢了。好在我的书包里,刚好捎带了一双洗干净的单薄运动鞋,因此没有落下光脚走路的结果——天气寒冷,到家中时,脚还是冰凉着。
从此,我明白了啥是因果报应。读苏东坡的赋:“天地之大,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一丝而莫取。”深以为然,一直影响我到现在。
二
难掩好奇心
文明塔究竟有何独特之处
心里总觉得,欠它些什么。这种感觉,是在许多年之后才有的。说也奇怪,虽然都在这片天空下生活,却一直与它没啥交集。不知何年何月何日路过,也不过匆匆一瞥。如今年近不惑,总想要好好看看它。
一次,逢着周末去逛古玩市场,又看了它,仍旧如此,跟头次登塔时的感觉一样。只不过,塔已经上不去了,除了相关人员,对游客它一律禁足。
二次看它,我注意到了:塔顶八角立着八个一样的怒目金刚;八面塔身上,刻着许多佛像;塔身八角的塔帽上,每个凸出的鳌头下,都悬挂着一个系鱼状的风铃。佛的形象,似乎是为了镇压邪祟一类的东西,而风铃,似乎是起风时,为了惊走胡乱拉粪便的鸟雀之类。
第三次看它,是想弄明白它究竟有啥奇特之处。未到塔前,风中隐隐传来稚嫩的读书之声,近前又什么声音也没有了,只看到塔前不远处某书院的字样。塔前铁炉里,有人磕头燃香,路旁的树下,有人批卦断命。我视而不见,这次唯对碑文感兴趣。
塔前左右有三碑:一是明万历四十三年塔建成时歌颂此事的《文明塔赋》,二是康熙五十八年时的《重修文明寺塔记》,三是嘉庆十四年的《重修文明寺释迦文佛殿鳌头观音殿碑记》。康熙碑用行书书写,极为流畅。其余二碑则用楷书,极为板正。
三碑或有残损,或有磨灭,再因古文不断句,看起来极为费神。三碑记载了它的历史,具有不可替代的考古价值。想要深入了解它,研读碑文少不了。因此,我用手机仔细拍下了一些图片,在家空闲时,尝试着将一行行文字拼接,根据语气断句,大概了解了碑文的内容。
三
文明塔之名有何深意
文明塔赋,洧(音围,今尉氏地界)川张孔撰文。文字古奥,极尽修饰之能事;句意模糊,少知表达之用物。仅从赋前赋尾略有所知。
此塔叫做文明塔。“听履公者,立帜雁塔,烹鲜颍川。文经元始,明烛象先。”“文明”二字,就是“文经元始,明烛象先”的缩写。“元始”就是伟大的开始,“象先”就是显象之前。文靠经典,明靠烛光,它日金榜题名洞房花烛功成名就之富贵气象,就在于今日之苦读深思。
履公者,就是公职的官员。若要像烹调小鲜一样举重如轻地治理好颍川这个地区,最好的方法就是“立帜雁塔”——“帜”就是旗帜,“立”就是建立,“雁”象征了志向高远的读书人。雁落何处?落于高塔之上。
明代万历年间,朝廷上有阉党和东林党之争。阉党以魏忠贤为首,举国多处建有他的生祠堂。东林党代表了天下的读书人,效忠国家,嫉恶如仇。这时候的许州地区,著名作家李佩甫先生在他的《羊的门》中转载:万历十六年,大疫,死亡枕藉!二十一年,大水,禾稼尽,人相食!
许州的文明塔建成于明万历四十三年。由出身于鱼米之乡、状元之乡的知州郑振光倡建,他拿出自己的俸银,官宦、乡绅、士子共同捐资,共襄盛举。
地方政府建塔,可谓一箭多雕的妙举。于公而言:一者,上应天意,文章显达于大明,争取折桂;二者,下安民心,去野蛮而处文明也。于私而言:一是表明自己志向高远,誓不与阉党同流合污;二是彰显政绩,百官爱戴,百姓拥护;三是可以洞察人心,党同伐异。
这种建塔的举措,既可凝聚人心,又可身后留名,于是上下效仿——这也是一个河南二百多座明塔的由来。塔的建设,就像政治的风向标,代表了民意和天子之意。塔建得好,也是能力大,地方治理繁荣的标志。
到了“崇祯十四年二月,李自成破许地,所到之处,老稚无存,房屋尽毁,许地洗劫,尤以此次备极惨痛。”由此可见,许州的民心是十分团结的,忠于大明朝,对李自成的叛乱,做了艰苦地抵抗!
四
重修文明塔的功臣们
有塔,也有了寺,寺因塔名,叫作文明寺。
据《重修文明寺塔记》碑文所载,文明塔建造的缘由有二:
其一,是“许昌西南高矣,东南卑矣,则于地形非宜”。这是出于风水因素上考虑:东南方为青龙位,宜高耸而秀丽,主功名,而西南方为白虎位,宜低伏而洁净,主财富。龙低虎高,凶灾不断;再就是,东南为离明之区,不应该潮湿低暗,而应该光明敞亮——之所以说 是离明之区,先天八卦离卦正东,后天八卦离卦正南,东南方夹在中间故尔。
其二,是为了“扬文明而振甲第”,说白了,就是为了培植文风,多出人才。
这两个缘由,一表一里,说的两码事,其实还是一回事。
“塔顶供文昌帝君像,塔后建殿三楹,中位鳌头像,塔前建殿三楹,中位释迦文佛像。”据《羊的门》转载:清康熙十一年,大雨;十五年,地震;十六年,雨雹;夏,大疫;秋,大蝗;是岁大饥,人相食。在已经经历了大的外部影响后,到了康熙三十六年六月,因为塔内湿热,风雨雷电诸原因,塔顶崩裂。塔顶的震裂,对于文运来说,也不啻于一场灾厄。于是,主持僧续动发愿募集财物。
续动,字省躬,汝阳西平人,本姓戴氏。他的募捐,从官贵长者开始,然后是读书之士,再就是农工之人。有钱的捐钱,有物的捐物,有善士王之睿,捐施尤多。
这次捐资修建历时比较长,到了康熙五十八年方才竣工。按照碑文上记载,是因为缺乏合适的能工巧匠——“常苦宋斤鲁削不得其人。”再就是,要搭建木架“升工于上”,“一切砖石油灰,自内而达,碎而砌之”,施工困难而繁杂。
不管如何,文明塔终于又焕然一新了。塔顶的文昌帝君像,对于提升文运是有帮助的,在丙戌万寿两科,出了袁公贾公这样出类拔萃的人物。啥事有因必有果,塔的存在,对于调理地气还是很有用的。
塔建成了。碑文末尾有偈文曰:
塔卓中天兮,焕起文明。塘开初地兮,照彻心灵。金熬独占兮,卜人才之蔚然。神力永护兮,奠民生于万年。中秋之吉。禹郡后学刘玉威记,郡庠生员马之禄(原字为马旁右录)书。
后面的名字可以分为三派:一是官贵派,有学正徐献昭,训导刘以翰,千总李毓英,判官莫士毅,吏目王廷献,典卫黄瑛,典科赵凤仪,僧正高重,道正字迹不详;一是僧院派,以续动的徒弟祖明为首,其次是徒孙丰宝,曾孙高重、高文、高贵、高秀,元孙超远等人,祖 明曾经是郡庠的学生,作为督立的身份存在;最后一派就是修塔派,有塔顶匠人郡人陈盛明,窑匠张林山,泥瓦匠汪尧卿、宋学远,金塑匠李文昇,郡人王耀龙镌。
这么多人的修建工作,是由官方的学正徐献昭主持,僧院代表是祖明,匠人代表是陈胜明,如何完善文明塔,他们做了大量的工作,有“十次主逾会”之说。会就是集会,逾就是超过,主就是主持。十次的大型集会,只多不少。
文明塔虽然修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可是清康熙年间的这次重修,也许才是它冠秀于省内的原因吧。
五
万古流芳的善举
到了嘉庆四年己未年,文明塔又经过了几次重修,在这一年,文峰塔顶又被雷震破。这时候,有李老公祖站出来,捐出自己的俸禄,并且倡导众绅一并出资出力,协力修补。像这样的历次修补,都有文字记载于碑上。
后来文明寺的主持僧,觉得文明塔修补了,释迦文佛殿和鳌头观音殿,却没有易旧而新,于是就和附近的长者谋划此事。开始时诸檀越欣然量力捐输,众僧也不惮勤劳四处募化。
本来是想依靠士民的布施力量,后来僧人又自制了募疏,去叩拜四方君子,这些官贵人家争先恐后慷慨解囊。资金很快够了,就寻找工人,购买材料,于嘉庆十二年丁卯年春天开始重修,到了来年,两殿重修完成。
竣工之后,寺里向明经进士魏嘉木索记。魏嘉木数十年来,屡次游览文明寺,对碑文上的名家宿儒多有熟悉,如此盛事,一定要“彰其美也”。魏嘉木自谦自己的文笔不好,唯恐贻笑大方,但是为了“文风之兴”,又不得不为。再说了,“不为士者未敢强也”。远近之人,一再劝说,魏嘉木一旦允诺,众人无不欢欣踊跃,都想看到自己的功绩记录在碑文上。魏嘉木说:“肇端者,其德弗能忘。踵事者,其善均不容没也。”
因此,我们今天见到了“重修文明寺释迦文佛殿鳌头观音殿碑记”一文,碑文下面大部分,记载了捐资比较多的信众。碑文上方“万古流芳”,由本郡庠生郑临吉篆额。碑文由本郡庠生李连城书丹。最后在嘉庆十四年己巳年的时候,由某地的岳经魁镌刻于碑上。主持僧临魁,徒悟纯,木泥匠丁松年,金妆匠孔广才。主持僧三字一旁,又补注了主持僧正司临山几字。
六
文明塔里传奇多
文明塔自明代万历四十三年建成,到清朝末年,修建次数不知凡几,碑文记载也不知凡几,现在只保留下了这三通碑,记载了文明塔寺最主要的三次大修。
1944年4月,许昌会战。日军重兵从长葛、尚集而来,四面围攻许昌城。国民党将领吕公良、杨尚武驻守许昌城。
吕公良的夫人方莲君来许昌,希望丈夫顾惜父母妻子。吕公说:“当军人不打仗,还有何用?”
杨尚武在会战前夕,已经被提拔为某师师长,他却坚决留在前线,说:“敌以数倍于我之兵力将强攻许昌,我师奉命死守阵地。吾报国之期已至,吾决心与阵地共存亡。身为军人,殉国殉职分也。马革裹尸,其骨尤香。”东面战场在塔湾附近。日军出动飞机,塔身上布满弹痕。
解放后,文明塔遭过一次雷击,塔顶缸帽被击落。文明寺不见了,改为了红卫医院。这里有个被称为“李大个儿”的普通医生。有篇文章里写道:“几十年如一日”,“只要人喊,他二话不说,背上药箱就去。不管半夜三更,还是风霜雷雨,有求必应”。“他不是神医,但人们把他当做观世音。见到他,人的病会好七分。”他说:“我干的就是这个活,就像木工整天挖木头,就像钳工整天捣鼓铁一样平常。”他死时,远近的许多百姓,自发地来送别,小城的花圈被抢购一空。
1982年夏,文峰塔连续数日顶冒青烟,大家前去观看,可谓万人空巷。有人说是塔底水井里的青蛇显灵了,大家纷纷烧香磕头。专家辟谣,说是因为塔内潮湿,大量蠓虫汇聚所造成的奇特现象。
文峰塔底有地宫,传说地宫里有一对金扁嘴。地宫的入口上面,镇压着千手千眼观音。蠓虫是一种灰色的小飞虫,它的产生,离不开潮湿的环境和血液的滋生,如此说来,塔的水井里是否真地有青蛇,就不得而知了。只听说一句谚语:“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这个 天王或者称为天龙,也许才与地虎相应吧,而宝塔自古就是为了镇压风水,镇压妖怪的。
1987年底,许昌博物馆建成,文峰塔成为它的一部分。
1991年8月,国家投资25万元,对它进行了重点测绘和维修。
1994年,文物队在对文峰塔测绘时,在天宫发现了一面青铜镜和一把铁剑。
2014年,此处改为许昌塔文化博物馆。
七
也许,文峰塔老了
乾隆时,许州知州甄汝舟,将“文峰耸秀”列为许州十景之一,并赋诗一首:
孤耸尖峰削木成,
十三层上插青云。
分明一管生花笔,
书破天章五色纹。
也许为了避讳这个“明”字吧,文明塔被改称为文峰塔。
岁月变迁,许昌城的城墙不见了,宽约六十米的护城河,还部分保留着,但早没了旧日风貌。街道变了,房屋变了,一草一木都变了。见证这一切变化的,当数文峰塔了吧。明时的文明塔,到清时的文峰耸秀,它当初产生的政治意义,已经不存在了。河道变迁了,它的风水作用似乎也发生了改变。
它的外形似一支巨笔,似乎要倒写天上文章。而我们所看到的,更多是它立足于大地、直顶向青天的形象。都说做人要顶天立地,要出淤泥而不染。许昌这里,既有文峰塔,又有莲花。如果说莲花像人的精神的话,那么文峰塔就像是人的身体。要当状元,不仅要才冠天下,更要心怀天下。无私无我,方能永垂不朽。
积雪的冬天,它的身影是那么伟岸。百合花开,它又是满身秀气。它就像一个博学多识的读书人,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它始终坚守本心而不变。然而,四百多年的岁月一晃过去了,它这个巨人也似乎累了,一脚轻一脚重,头部竟然向着东北偏斜了。难道它也有老去的一天,再也难以坚持自己的信仰了吗?
看看周围,太多的高楼大厦,衬得它渺小了起来——或许它将不再被重视了吧。甚至它是孤单寂寞的,只有偶尔的游人看它两眼,擦肩而过,再也不复亲密的交流了吧……
(作者: 责任编辑:胡春明)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