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籍翰林周衍恩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8/8/9 8:59:22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周衍恩(公元1847年~?),字蓉甫,号幼鸿。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举人,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二甲105名进士。《同治实录》记载,在同治十年五月,周衍恩等新科进士参见皇帝之后,得旨:“恽彦彬……周衍恩……刘韫良,俱着著改为翰林院庶吉士。”成为庶吉士的周衍恩进入翰林院学习了三年。结业后,于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任山东海丰县知县。在《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中有一份周衍恩档案,具体记载了此项任命。同治十三年四月,28岁(虚岁)的周衍恩被引见皇帝,“奉旨,以知县即用”。这就是说,如有知县空缺,他可当知县。到了六月,便有两个知县空缺。于是,皇帝便派董恂等大臣会同给事中胡毓筠等,考察有资格补缺的周衍恩和另一散馆庶吉士杨成爻。考察官员于六月二十八日对这两人“秉公验看,细加询问,均无事故”,才确定他们均可补缺。但是,二人各到哪一县呢?便令他们“签掣”,即经过抽签,决定到何地当知县。周衍恩“签掣山东海丰县知县缺”,杨成爻签掣直隶龙门县知县缺。所以,周衍恩就到山东海丰县当知县了。后来,周衍恩又在山东的莱阳、滋阳等地继续当知县。光绪二十四年修《祥符县志》时,编纂者认为,已经去世的周衍恩是位循吏,故为他立传。
清廉自持、政声卓卓的 周衍恩
开封籍翰林周衍恩长期在山东任知县。他热爱齐鲁大地,深受当地淳朴民风的感染,更喜孔孟之乡的士习纯良。他虽多年在县里主政,却少有官气,总与士子结谊,暇时就和他们“谈道论文,夜分始退”。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冬,任滋阳县令不久的周衍恩,为《续修滋阳县志》写序说:“余自同治甲戌筮仕山东十有余年矣。东观大海,西登泰岱,探莱山之幽胜,泛绣水之清奇。凡山川之钟毓,人物之英华,皆足以益神智而拓胸襟。”他的热爱山东之心溢于言表。他还说,当年五月奉命任滋阳县令,下车伊始就看到“民风朴厚。士习纯良”,因而十分乐意在这“重礼教、崇信义”之处就职。《祥符县志》的编纂者高度评价周衍恩,认为他“清廉自持,政声卓卓”。故在卷十七《列仕》中为他立传。如下:
“周衍恩,字蓉甫,少年读书攻苦,即以圣贤自期。同治辛未成进士,入词林。出宰山东海丰,清廉自持,政声卓卓。暇则与士子谈道论文,夜分始退,前后九年。迨丁忧起复,改补滋阳邑,附郭事尤剧,公余,仍与士子讲学,一以崇正黜邪为务。建崇正书院,以为诸生倡,自是异教不得逞其焰。调署章丘、东阿等县,皆有循声。”这篇仅100多字的人物传,不仅记载周衍恩为官清廉,有政绩,得到普遍好评,还记载他少时胸怀大志,科举考试顺利,中举不久,又中进士,入词林。词林,指翰林院。
《祥符县志》的周衍恩传未记其家世。该志虽然还有周衍恩的曾祖父周世绍的传,但是,仅据周世绍传和周衍恩传,难以看出二人之间的血缘关系。因为周世绍传未记其次子周之基,更未记其长孙周汝粼与曾孙周衍恩。在周衍恩传中,不仅未记其曾祖父周世绍,而且对其父周汝粼、祖父周之基也无记载。因此,必须从其他相关材料中查找,才能说明周衍恩是开封周氏科举家族的重要成员。
周衍恩是开封
周氏科举家族的重要成员
在《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一书中,收入了周氏科举家族的4份官员履历档案。除前述周衍恩的档案之外,还有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周世棨任湖北郧阳府房县知县时的档案、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周世绩任福建建宁府崇安县知县时的档案、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周岱龄任江苏海州赣榆县知县时的档案。这4份档案均记载开封周氏科举家族是从浙江迁入的。另外,周汝筠在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的河南乡试朱卷中具体交代,周汝筠的曾祖父周文涣“始自浙江会稽县迁豫”。他还交代,周文涣是位候选通判。周文涣迁入河南之后,其子周世绩参加了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的河南乡试,考中第一名举人。《祥符县志》还记载,这个家族的周世纪在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中举。周世纪、周世绩能在乾隆朝参加河南乡试,说明他们在考前已经入了汴籍。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周氏科举家族入籍开封的时间应在乾隆初年或更早,起码要在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之前。
在清代的开封科举家族中,周氏家族拥有的科举人物最多。仅在乾隆朝,他家就有10人先后考中举人。其中周世纪、周世紫、周世绩、周世棨又考中了进士。周世紫考中进士后,被钦点成翰林。经查《祥符县志》,清代开封姓周的举人共25人,其中20人都出自这个家族。在以科举取士的清朝,开封周氏科举家族不仅获得功名的人多,当官人自然也多,且不乏高官,从而使他家又成为官宦世家。据周汝筠朱卷交代,他的父亲周之琦是嘉庆朝的翰林,官至广西巡抚;周汝筠的嫡堂祖周世紫是乾隆朝的翰林,历任山西宁武、阳高、榆次县知县。周鸿运朱卷交代,他的胞伯(叔)周星誉是道光朝的翰林,官至两广盐运史。成长在这样家族中的周衍恩,不仅受浓厚书香气息的熏陶,更知宦海沉浮,为官应自有约束。因此,他虽科举考试顺利,21岁中举,25岁中进士,成翰林,28岁步入仕途,但始终能保持书生本色,使周衍恩成为其家族的重要成员。
周衍恩的父母
周衍恩的父母是谁?我们从周元昶的朱卷以及开封裴氏科举家族的朱卷找到了答案:周衍恩的父亲名周汝粼,母亲裴氏。
裴季勋在咸丰元年(公元1850年)的河南乡试朱卷中写“胞姊一适周”,意思是,他唯一的姐姐嫁入了周家。然后,裴季勋又在这句话的下边用较小的字写出姐丈及其父、祖的姓名与职衔:“河南祥符乾隆戊子举人,历任陕西靖边、长安县知县,西安府孝义川同知,兴安府知府,赏戴花翎,奉旨以道员升用,追赠道衔,恩赐祭葬讳世绍公长孙;太学生名之基公子;邑庠生名汝粼。”这段文字清楚地说明,裴季勋的姐姐嫁给了周世绍的长孙、周之基之子周汝粼。裴维侒的选拔贡朱卷和会试朱卷则写明,姑丈周汝粼,还是他的受业师。在裴维侒著《香草亭诗词》中有一首诗,题目是《九月由朐至莱,周大令蓉甫宰是邑,余表兄也。相逢樽酒,作平原十日之留,别后途中寄一律》。从这个题目可知,周衍恩是裴维侒的表兄,即裴氏之子。另外,据周元昶在同治十二年选优贡朱卷的交代,可以进一步印证,周汝粼是周衍恩的父亲。周元昶写道,他的堂兄弟周衍恩是翰林院庶吉士;他的从堂伯(叔)周汝粼,“庠生,敕封承德郎翰林院庶吉士”。敕封,指皇帝颁诏书封赐臣僚爵号、官位、财物、奴婢、妃妾等。皇帝为什么下诏书,去封一庠生为翰林呢?显然,因为庠生周汝粼的儿子是翰林。在清代,爹的官衔不能低于儿子,所以,皇帝才给周汝粼一个承德郎翰林院庶吉士的虚衔。从以上材料和分析可以确知,周衍恩的父亲是开封庠生周汝粼,周衍恩的祖父是太学生周之基,周衍恩的曾祖父是有政绩的兴安府知府周世绍。
周衍恩的曾祖父周世绍
周衍恩的曾祖父周世绍,为官清廉,严禁邪教,有政绩。故《祥符县志》为他立传。《祥符县志》记载,周世绍字仲启,号小亭。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举人,工楷法,精篆刻。他获得功名后,先任陕西扶风、宝鸡、韩城、朝邑等县知县。他任知县时,“有邪教传徒惑众”,周世绍“严禁之,毁庐焚书,邪说乃已”。因他治理有方,使邪教失去了市场,社会逐渐安定,因而得到提拔。先升他任延安府知府,再迁兴安府知府。兴安府“地滨川楚,邪说潜滋”。周世绍初到兴安府时,形势十分紧张,“郡东白河戒严,郧属竹山烽火相望”,流言蜚语不断,纷纷传说楚地的匪徒将到,人心惶惶。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周世绍亲到第一线部署指挥,“亲巡城,置守具。聚众晓以大义,众心始安”。一年之后,匪徒果然来了。周世绍说:“守城不如据水。”于是,他“留兵守城”,亲自带领练勇2000人,据守汉水北岸,兵力的部署,井井有条。忽然,汉水南岸的万余人哭喊吵闹。部下很多人说,匪徒的先头部队要打过来了,“请击之”“世绍审,系难民”。周世绍经过观察思考,断定哭喊之众不是匪徒,而是被驱赶充炮灰的难民,因而下命令,渡他们到北岸。得到解救的难民“庆更生”,对周世绍感激不尽。周世绍从他们中挑选数千“编入伍,军威益振。相持数日,贼宵遁”。但是,在平定这次动乱不久,周世绍因积劳成疾去世。他为官清廉,“有视其遗装者,惟破书数卷,葛衣布被而已”。《祥符县志》对周世绍子孙的记载十分简略,仅9个字:“子二,长之培,龙岩知州。”大约因次子周之基无官职,未记。
(作者:裴元秀 责任编辑:陈艳华)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