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北宋的 “捉婿”与“赌婿”
北宋的 “捉婿”与“赌婿”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8/6/19 15:15:32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北宋开封每隔两年到三年就有一次进士考试,取中的名单会在春天公布,谓之“发榜”。发榜那天一大早,达官贵人坐着马车前去看榜,从榜单中挑选名次靠前的进士做女婿。苏东坡诗曰:“囊空不办行春马,眼眩行看择婿车。”王安石诗曰:“却忆金明池上路,红裙争看绿衣郎。”一辆辆择婿的马车云集在榜单之下,一群群待嫁的仕女站立在大道两旁,等着新科进士从路上经过。这些进士还没有官衔,但是很快就会拥有官衔,不但一定升值,而且升值空间巨大,此时不抄底,更待何时?
    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一个名叫高清的青年中了进士,当即被宰相寇准“捉”到府上,将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欧阳修和王拱辰同时登第,前者考中第十四名,后者考中第一名,两人双双被副宰相薛奎“捉”到府上,分别娶了薛奎的二女儿和三女儿。
    前文用了一个“捉”字,并非夸大其辞。新科进士在婚姻市场上抢手得很,有些择婿的人家抢不到,确实要用上强迫手段。按《宋史·冯京传》,北宋大臣冯京刚考中进士那天,太师张尧佐想把女儿嫁给他,他不答应,张尧佐派人强行将其拖走,一直拖到新房里,又强行给他换上新郎官的衣服。不过冯京宁死不屈,张尧佐没办法,只好眼睁睁地看着这位准新郎溜走了。
    朱彧《萍洲可谈》云:“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婿,厚捉钱以饵士人,使之俯就。”达官显贵从新科进士行列中“捉”女婿,富商大贾也来跟风,这是宋朝婚姻市场上的一大奇观,时称“榜下捉婿”。
    榜下捉婿的竞争过于激烈,下手稍晚一些,新科进士就被别人抢完了。为了能抢到一个好女婿,有些准岳父会赶在考试成绩公布前提前入市,与某个他认为可以高高得中的考生缔结婚约。
    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山东书生王曾来到开封赶考,宰相李沆给他相了相面,说:“此人今次不第,后亦当为公辅。”(叶梦得《石林燕语》)这孩子很靠谱,就算这回考不上,下回也会金榜题名,将来准是当宰相的材料,于是将女儿嫁给了王曾。李沆的眼力果然不错,王曾在礼部考试中考取第一名,并在来年春天的殿试中再次夺冠,成了状元。
    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浙江书生杜衍来到开封赶考。他是个苦孩子,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继父虐待他,两个异母兄弟欺负他,他被迫离家出走,流落到河南,靠贩卖书籍为生,一边卖书,一边苦读。早在他参加科考之前,河南一位富人就认定他器宇不凡,收他做了倒插门女婿,并资助他读书赶考。果不其然,杜衍在1007年顺利通过礼部考试,然后在1008年考中了进士。
    在宋朝历史上,王曾和杜衍都是鼎鼎大名的人物,靠着个人的才华和努力在官场之上平步青云,后来都做了宰相。而他们的岳父在他们得中之前就“妻之以女”,眼光和识见也是相当了不起。
    宋朝进士考试的录取率并不高,据北宋大臣上官均《上哲宗乞清入仕之源》一文描述:“今科举之士虽以文章为业,而所习皆治民之说,选于十数万之中而取其三二百,使之治民,理或可也。”从地方科考到中央科考,从州试、省试再到殿试,十几万考生前赴后继,最终取中的只有两三百名而已。录取率如此之低,考生们除了要拼成绩,还要拼运气。那些在放榜之前就与考生缔结婚约的岳父和准岳父们也是如此,除了拼眼光,更要赌运气,别人榜下择婿,他们榜前赌婿,关键是一个“赌”字。
(作者:李开周 责任编辑:康玉方)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