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称呼 不一而足
春节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将农历正月初一以“春节”命名、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这其实是民国以来采用公元纪年后的事。在古代,春节原不是节日,而是指立春或春季,作为节日的春节,日期也不一定是正月初一。至于称呼,自古以来就多种多样,这些称呼同样在宋代诗文里得以体现。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的这首绝句题目叫《元日》。“元日”是什么日?是春节。
梅尧臣长诗《岁日旅泊家人相与为寿》,起句曰:“舟中逢献岁,风雨送余寒。”诗题中“岁日”和诗句中“献岁”都是指春节。
范成大写春节燃放爆竹的长诗《爆竹行》,起句道:“岁朝爆竹传自昔,吴侬政用前五日。”这里的“岁朝”也是指春节。
宋伯仁春节时悠闲自在:“居闲无贺客,早起只如常。桃版随人换,梅花隔岁香。春风回笑语,云气卜丰穰。柏酒何劳劝,心平寿自长。”诗作题目为《岁旦》。“岁旦”也是指春节。
到了赵长卿的《探春令·寻春》中,春节又成了“新元”:“新元才过,渐融和气,先到帘帏。”
杨万里在其《〈荆溪集〉序》中写道:“戊戌三朝,时节赐告,少公事,是日即作诗。”这里的“三朝”从字面上理解很容易出错,但只要知道“朝”字在这里读zhāo就好办了。正月初一是一年之始,也是一月之始、一日之始,所以“三朝”就是指春节了。
在宋人笔记中,春节还有别的叫法。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有“正旦大朝会,车驾坐大庆殿”等,春节又成了“正旦”;吴自牧《梦粱录》中说得更明白:“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朔日”即初一,正月朔日的“元旦”当然就是春节啦。
春节年俗 丰富多彩
腊月二十四是大宋的“交年节”。《岁时杂记》载:“十二月二十四日,谓之交年节。”这一天要祭灶,《东京梦华录》载:“都人至夜……贴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灶马”就是灶神,也就是所说的灶王爷。至于“以酒糟涂抹”,当是不让他向玉帝说自家的坏事吧。
这个习俗在《梦粱录》中也有记载:“二十四日,不以穷富,皆备蔬食、饧豆祀灶。”《武林旧事》中也有“二十四日,谓之交年,祀灶用花饧、米饵”的记述。这是南宋时的事了。
交年节还有一个习俗叫“照虚耗”。《岁时杂记》载:“交年之夜,门及床下以至圊溷,皆燃灯,除夜亦然,谓之照虚耗。”《东京梦华录》载:“二十四日交年……夜于床底点灯,谓之‘照虚耗’。”《梦粱录》《武林旧事》中也有记载。“虚耗”据说是一种能招来祸害的恶鬼,那“照虚耗”就是求平安了。试想一年到头,人们求平安的愿望什么时候还能比春节强烈呢。
除夕对朝廷来说,最重要的事莫过于驱傩了,也就是驱邪除怪。仪式名曰“大傩仪”,场面宏大,《东京梦华录》中有生动的记载,“至除日,禁中呈大傩仪”,时间、地点告诉你了;“皇城亲事官、诸班直,戴假面,绣画色衣,执金枪龙旗”,参加官员及其装扮、道具说明了;“教坊使孟景初身品魁伟,贯全副金渡铜甲装将军。用镇殿将军二人,亦介胄,装门神。教坊南河炭丑恶魁肥,装判官,又装钟馗小妹、土地、灶神之类,共千余人”,驱傩队伍由将军、门神、判官等组成,浩浩荡荡;“自禁中驱祟,出南熏门外转龙弯,谓之‘埋祟’”,将妖魔鬼怪赶到南熏门外。《梦粱录》中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武林旧事》中还说“大率如《梦华》所载”,可见两宋文化是多么一致。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除夕最重要的是守岁。对此《东京梦华录》中有“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的记述;《梦粱录》中也说“围炉团坐,酌酒唱歌”,《武林旧事》说“小儿女终夕博戏不寐”。合家团圆,围坐火炉,喝喝酒,唱唱歌,孩子们做着游戏,这是亲情浓浓的合家欢啊!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