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寻味开封:宋朝的小学
寻味开封:宋朝的小学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8/2/11 8:54:37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中国大陆小学一年级人教版语文课本里有一首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春天来了,杨柳绿了,村子里的小学生放学回家,趁着东风放起了风筝,奔跑着,嬉闹着,玩得非常开心。
    “儿童散学归来早”,意思是放学很早。究竟有多早?诗人没说。
    南宋大臣魏了翁回忆说:“予自幼与内外众兄弟皆从杜德称先生游,虫飞而兴,日落而罢,夜窗率漏下二十刻,受馆十余年如一日也。(《杜隐君墓志铭》)”魏了翁小时候,族人共同聘请了一位私塾先生,为族中
    宋朝小学生没有寒暑假
    有人说,暑假源于私塾。古代没有空调,没有风扇,在私塾里读书的小朋友怕热,老师也怕热,为了避免在课堂上中暑,就得给大家放假。由于这种假期是私塾放的,所以叫“塾假”,后来以讹传讹,就演变成了“暑假”。
    这个说法很有意思,可惜不符合史实。
    古代稍大一些的私塾,一般都制定了学规,也就是学生守则,其中一部分学规留存至今,在现代图书馆里可以读到,例如《社学要略》《义学条约》《村塾条规》《家塾规例》《家塾常仪》等。这些学规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最晚的一份出于民国,不过无论时代早晚,没有任何一份学规曾经提到放暑假的规定。
    宋朝官府注重教育,除了遍地开花的私塾,还有书院以及完全官办的县学、州学、府学、太学、国子学。书院与官学同样是有学规的,如宋仁宗时的《京兆府小学规》、宋神宗时的《并州学规》、宋理宗时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宋孝宗时的《会稽学规》和《丽泽书院规约》以及后来元朝的《庙学典礼》、明朝的《太学志》、清朝的《岳麓书院规约》,包括康有为、梁启超师徒创办新式学堂时制定的《湖南时务学堂学约》,都不曾提到放暑假。
    1905年,教育改革家严范孙先生批判中国的旧式教育,说了这么一句话:“往者学校未兴,吾国儿童无毕业之期,无寒暑之休,无实验之法,无体操之训。”过去新式学校尚未兴起,中国儿童享受不到现代化的教育,没有毕业年限,没有科学实验,没有体育课程,也没有寒假和暑假。
    由此可见,不仅是宋朝,整个古代中国都是没有暑假的。
    中国的学校是什么时候才开始放暑假的呢?答案是清朝末年。
    清朝末年,西学东渐,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学校在各大城市遍地开花,将西方的现代教育模式带到了中国,也把欧美等国放暑假的习惯带了进来。出生于清朝末年的翻译家穆木天先生读过私塾,也读过教会学校,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教会学校放暑假、寒假和圣诞假,这在旧式学堂里是没有的,所以倍觉新鲜。”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幼年也是在私塾就读,后来考入杭州的一所教会中学,他说他在中学度过了求学生涯中的第一个暑假,那一年是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教会学校刮来新风的同时,清政府也派人出国考察新式教育,将体育课、实验课、学期制和寒暑假制度一起搬运回国。大约从1903年开始,清廷创办的新式学堂里渐渐出现了放暑假的现象。
    不过从清末到民国,新式学校与传统私塾一直并存,私塾通常不放暑假。直到上世纪30年代国民党政府完成对私塾的强制性改革以后,暑假才得以普及。
(作者:李开周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