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许昌的灞陵桥缘何曾被称为八里桥,当年关羽是否在此曾挑袍
许昌的灞陵桥缘何曾被称为八里桥,当年关羽是否在此曾挑袍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8/1/8 16:37:03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许昌灞陵桥,传说为三国时期关羽辞曹挑袍处。这一历史文化背景,使其成为许昌旅游胜地,并一直备受许昌人和外地游客的关注。其中,与此有关的故事让许昌的历史长卷充实而多彩。
    灞陵桥头听往事 
    明朝末期建造的灞陵桥位于城西的灞陵桥景区,行至灞陵桥头,这里仿佛能聆听到关羽辞曹挑袍的故事:1000多年前,关羽在许昌投降曹操。得知大哥刘备的消息后,他遂挂印封金,保护二位“皇嫂”的车仗西去。行至灞陵桥头时,曹操率群僚赶来为关羽赠袍饯行。关羽疑其有诈,立马桥头,以刀挑袍,辞曹西行。
关公辞曹挑袍的故事,既表现了关公的“忠义”之情,又突出了曹操爱才之心,千百年来传为美谈。后人于灞陵桥畔修建了关帝庙,以作纪念。
关帝庙由清水池、复原桥和碑廊组成的独立院落,小巧而不失典雅,幽深而更显神圣。
碑廊内数十块大小不一的石碑,多是历代文人墨客留在此处的。灞陵桥现存碑碣50余通,时间跨越400多年,内容涉及宗教、经济、商贸、文化等方面。它们记录了关帝庙和灞陵桥所在地的文化变迁及发展,也见证了灞陵桥在数百年的发展中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丰富百姓精神文化生活所起到的作用。
    许昌曾经的重要水陆交通枢纽
    许昌区位交通优势凸显,京广铁路、京广客专、G107和规划建设中的郑万铁路、郑合铁路、新郑机场至许昌城际铁路纵贯全境,京港澳高速等4条高速公路在许昌交汇。 而古代的许昌,同样是中原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
    《水经注》记载,在汉代,横穿灞陵桥南北的河为潩河,源头在密县,通往许都古城。建安年间,该河就是曹魏古都的重要运输线,因经常运输粮食等物资,后被人称为运粮河。
潩河在曹操来许昌前就已存在,曹操对潩河进行了疏通挖掘。当时,河上就已有桥。一直到清代,灞陵桥还有行船、码头,是当时许昌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
关帝庙内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的碑文记述了当年灞陵桥的繁华景象:“灞陵桥者地值通衢,东达汴济,西通宛襄,车马轮蹄,络绎不绝,又且关圣英灵,行商过客往往流连者不忍远去。”由此可见,由于关帝庙香火灵圣,灞陵桥名扬四海。
    清道光年间傅梓之的《许州记》载甄汝舟怀古诗句,云:“野水四堤浸柳条,道边残碣记前朝。长髯勒马横刀处,万古英风八里桥。”
    灞陵桥缘何曾被称为八里桥
    灞陵桥作为有关许昌三国历史的一处景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在许昌,普通市民对灞陵桥多有八里桥的叫法。在灞陵桥景区内现存的碑碣,其中多有八里桥的名称记载。
    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所刻的《三官庙施茶碑记》,记述有“许城八里桥迤西,旧有三官庙,岁久倾”的文字。
    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的《关帝庙拜殿石铭》上有“松南老农张德纯书,东汉末,曹公挟献帝居许昌,今为许州治,城西官道八里有桥,俗讹称霸陵桥”的说法。
    而民国《重修许昌县西八里桥关帝庙记碑》中,记述了在温公倡导下,道人宋宇平重修八里桥、关帝庙,增其旧制,遂成胜景一事。文中专门交代:“桥之石,始改于万历己卯。侍御吴讳永裕等移木换石,桥名从此著迹。此桥有谬讹之谓,谬称是桥为灞陵,然灞陵桥在长安东三十里,非此之谓也。桥之讹传曰宏济,考宏济桥距城二里,在榆林村舍埋没,亦非也”。
    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的《清建修八里桥关帝庙》碑上也写道:“或曰,曹之饯公,旧传霸陵桥,而兹称以八里桥。何?按舆地记云:霸水,本名滋水,经镐京,秦穆公复命名焉,彰霸功也。兹献帝都许昌,非秦地也。霸陵无可考,古系之曰八里桥,仍许志云。”
    当年“汉关帝挑袍处”所在桥原名八里桥,因其距离许昌城西八里而得名。后来,百姓因“八里”和“灞陵”谐音,才使一桥两名并用。加之戏曲、小说、曲艺和民间口头文学的夸张与讹传,久而久之便约定俗成,灞陵桥的叫法一直沿用至今。
    还有学者认为,《三国志平话》的作者有意借名桥写名事、为名人歌功颂德,把“关羽挑袍”的地方写成西安灞陵桥。后来,人们以讹传讹,沿以为习。
桥的名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灞陵桥所承载的三国文化历史。在许昌人的心中,它具有重要的地位。

(作者: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