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大宋财神包青天
大宋财神包青天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8/1/2 10:35:50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包公的履历
    包公是清官,人所共知,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财神。
    不对啊,财神不是骑老虎的赵公明吗?不是提大刀的关云长吗?中国民间崇拜财神,将赵公明奉为财神,将关云长奉为财神,将《封神榜》里被挖心的比干奉为财神。至于包公包青天,决不会有人拿他当财神的。
    问题是,包公实实在在做过财神。
    来,我们看看他的履历。
    包公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二月,死于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五月,活了六十四个周年。按古人喜欢在周年上虚增一岁的规矩,我们可以说包公享年六十五岁。
    六十五岁的一生,官场生涯有多长呢?仅有二十七年。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 年),二十九岁的包公中了进士。按唐宋两朝的规矩,进士只是学位,不是官位,进士想做官,还要参加国家人事部门的选拔考试。这种考试主要测验考生对法令、判例与公文书写的熟悉程度,近似于现在的公务员考试。通过了这种考试,进士方有做官的资格。
    参加人事选拔考试是需要在职官员举荐的,每名考生都要拿到三份以上的举荐状,也就是说,需要三名以上在职官员的点赞,否则就失去了考试资格。包公的爸爸包令仪是在职官员,他的岳父董浩是在职官员,他的同年进士文彦博的爸爸文洎也是在职官员,作为官宦子弟,他很顺利地拿到了三份以上的举荐状,很顺利地参加了考试,并且很顺利地通过了。您想啊,他少年时随父上任,在爸爸衙门里看惯了律条与公文,当然容易通过了。
    当年唐朝大诗人韩愈中进士后,去吏部参加人事选拔考试,第一次没通过,第二次没通过,第三次又败北,连续考了四年才得到一个官职。我们的包公比韩愈幸运多了,马到成功,一战成名。
    朝廷为包公分派官职,官衔是“大理评事”,职位是“知建昌县”。请大家注意,宋朝的“官”和“职”是分开的,“官”用来定品级,“职”用来定工作。“大理评事”是官,表明包公是八品官;“知建昌县”是职,表明包公要去建昌县(今江西省永修县)做知县。但是包公没有去,因为他爸爸已经退休,回到了安徽合肥,他想去距离父母近的地方做官。于是朝廷改派他“监和州税”,去安徽省和县当税务局局长。包公还是没去赴任,他跟朝廷请假,回合肥侍奉父母去了。
    包公在合肥老家住了整整十年,直到他父母离世,直到他守丧完毕,直到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他才正式开始做官——朝廷派他“知天长县”,去安徽天长当知县。这一年,他三十九岁。
    知县三年为一任,包公做了三年,升了官,被改派到端州当知州。
    知州也是三年为一任,待知州任满,包公被调回京城,职位是“勾当京东排岸司”,负责疏浚南北水运通道蔡河,使河堤不决、河船不堵,使南方的稻米、丝绸、水产、铜钱、香料可以一帆风顺运抵京师。所以呢,这个官职与财政有关,受当时中央财政部门“三司”辖下的“勾当河渠司”直接管辖。
    疏浚蔡河约半年,包公再次调任,从财政部门进入监察部门,任“监察御史里行”,也就是见习监察官。再半年后,见习监察官变成正式监察官,包公成了“监察御史”。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包公四十七岁,以监察御史身份兼任“送伴契丹使”,护送辽国使臣回国。从辽国回来,朝廷又让他兼任“契丹正旦使”,代表宋朝为辽国皇帝和皇太后拜年。古代交通不便,包公一生仅出过两次“国”,就是兼任“送伴契丹使”与“契丹正旦使”这两次。
    包公当过“财政部部长”
    庆历六年(1046年),包公四十八岁,仍任监察御史,同时兼任“三司户部判官”,相当于财政部的司长级别。当年六月出任“京东转运使”,相当于主管财政的省长,辖区在今山东大部与河南东部。
    庆历七年(1047年),包公从京东转运使调任“陕西转运使”,仍然是主管财政的地方长官,只是管辖区域从山东变成了陕西。
    庆历八年(1048年),包公五十岁,调任“河北转运使”,尚未赴任,又改为“三司户部副使”,从财政部的署长升任次长。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年),包公五十二岁,奉命“知谏院”,从财政部次长改任监察院院长。
    皇祐四年(1052年),加“龙图阁直学士”衔,出任“河北都转运使”,整理财税,筹措军饷,为抗击辽军进袭做准备。说穿了,主要职责还是财政。几个月后改任“高阳关路都部署兼安抚使”,即河北军区司令,直接管军事。
    此后几年,包公先后出任庐州知府、池州知州、江宁知府,至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腊月回京城任开封府尹,嘉祐三年六月改任御史中丞,其间都不再是财政官员。但是到了嘉祐四年(1059年),他成了“三司使”,也就是财政部部长。
    包公六十一岁当财政部部长,当了三年。六十四岁进入国家权力中枢,升任“枢密副使”,即国防部副部长(宋朝国防部的地位高于财政部,枢密副使相当于副宰相)。半年后,他在这一职位上去世。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包公三十九岁做官,六十四岁去世,前后二十七年官场生涯,做过知县、知州、知府、监察院院长、国防部次长,既管过民政,也管过军政,但他管得最多的,恐怕还是财政。勾当京东排岸司、三司户部判官、三司户部副使、三司使、京东转运使、陕西转运使、河北转运使、河北都转运使,哪个职位不是财政?
   在我们国家,管财政的官员俗称“财神”,包公就是这样一尊财神。
   包公在写给仁宗的奏章中说过:“今之总邦计者,内则三司使,外则转运使。当此财用窘乏之际,居职者尤宜佥求才杰之士,俾之兴利除害,庶几可济。(《孝肃包公奏议·请选内外计臣》)”掌管大宋财政的是三司使和转运使,三司使管中央财政,转运使管地方财政。现在开支浩大,国库困乏,三司使与转运使至关重要,尤其需要选拔杰出的人才来担任。朝廷要放开手,让这样的人才来改革财税,开源节流,解决财政赤字。
   包公去陕西做转运使,发现陕西的食盐专卖不得人心。第一,将盐场的盐运往各地,用的是农民,当地农民家有一贯财产,就要负责运送两包食盐,车要自己备,路费要自己出,一路上吃穿住用都要自己承担,官方不给一分钱,纯属劳役;第二,所有盐店均为官营,没有中间环节,不许私商介入,试图独霸所有利润,但是由于官盐店的营业人员端着铁饭碗,干好干坏一个样,人浮于事,上班迟到,脸子难看,以次充好,老百姓去买盐,能受一肚子窝囊气;第三,管理盐场与盐店的官吏监守自盗,或偷卖官盐,或用价格低廉的私盐冒充官盐,或者直接侵吞盐利,将卖盐的收入瓜分掉。包公向朝廷报告说,陕西盐法弊端太多,民间怨气很大,朝廷的收入却没有增长。
    包公是变法派,是熟知民情、懂得经济的变法派。他不是王安石那样的理想主义者,也不是司马光那样不懂经济的保守主义者(司马光愚蠢地认为“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财富总量是不变的,国富则民穷,民富则国贫,国家与人民不可能共同富裕)。他提倡竞争,看好民营,反对政府直接经商,他是宋朝的自由主义经济学派。
(作者:李开周 责任编辑:笑宇)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下一篇: 读《铁塔情怀》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