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梦华中的文化绿洲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12/18 9:02:26 来源:开封市旅游委 点击次数:
北宋之孟元老,妙手撰就十卷《东京梦华录》,对居住在京都开封的皇家贵胄、官宦将领、商贾绅士、文人学士、演艺九流及庶民百姓的生活习俗、饮食口味、节日风俗、肴馔品种等各个方面的记载甚是广泛翔实。书内仅记载的菜肴面点就有280余种,烹调技法近50种,可谓洋洋大观,历代史志之罕见。更珍贵的是,雅称幽兰居士的孟元老在描述舌尖美味之外,并未忘记为精神食粮的书籍留下具有历史意义的几笔。
《东京梦华录》卷三《相国寺万姓交易》一节中写道“殿后资圣门前皆书籍、玩好、图画”的出售摊点,《寺东门街巷》一节中写道“寺东门大街,皆是幞头、腰带、书籍”的营销店铺。文内还提到离寺东门大街不远处的“高头街”,即后来的南北书店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书籍则是文化传播与传承的载体。著名宋史研究专家吴钩先生在《宋:现代的拂晓时辰》一书中指出:“在宋代之前,市面上几乎是没有书店的,因为印刷术尚未普及,书籍多为手抄本,无法成为普通的商品。”直到北宋“书籍开始成了寻常商品。北宋东京的大相国寺便有一个图书市场” ,历史事实正是如此。 由于雕版印刷的发达和后来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改良,使北宋成为中国古代书籍印刷、出版及书店发展史上划时代的转折点,而京都开封正是体现这一转折的一块文化绿洲。在这里,中国古代数千年的手抄本时代结束了,完全进入了刻本时代。手写成书、手抄传播的手抄本时代成为了历史。在这里,书籍成为传播文化知识的特殊商品,经营书籍的商店出现了。在这里,不但先后出现了书铺、书坊、书肆,书店则是后来的称谓,还出现了书市,像定期开放的大相国寺万姓交易中的图书市场。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商业、文化的空前繁荣,使东京开封的印刷业进入鼎盛时期,无论是官营的印刷作坊还是私营的印刷作坊,都呈现出大发展、大繁荣的从未有过的局面。著名宋史专家、河南大学已故周宝珠教授,在其所著的《宋代东京研究》一书第五章《手工业的发展》中记述:“当时的国子监、崇文院、秘书监、司天监等所属刻书作坊,陆续刻印了大批儒家经书、史书以及诸子、文集、药书、算书、类书、宗教典籍等。”其印数十几万卷(部),批发到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分用。而“国子监刻印的儒家经典是作为全国学校、书院教科书用的,精加校雠,除京师用外,还颁赐各地学校”。看来官营的印刷作坊,其使命绝对不是为了赚钱,主要还是为了社稷、为了朝廷,如上所说刻印发放各地学校的儒家经典是“颁赐”,应该不会收费,和那些要赚钱营利的私营印刷作坊不同。不过,北宋初期的官营印刷作坊还是印刷、出版、发售三位一体的机构。不负责印刷,只管出版、发售的商业性书坊很快就面市了。
北宋私营印刷作坊的发展和进化相对速度更快,很快就进入了商品市场,一个集印刷、出版、销售为一体的民营文化产业链成为东京梦华中文化绿洲的主力军。私营印刷作坊“对于当时的政论文章、大臣的奏议、科举考试的范文等,刻得快、印得快、销量大,是最受读书人欢迎的印刷品”(引自《宋代东京研究》一书)。在数量庞大的北宋私营印刷作坊中,自然而然在行业的竞争中还涌现出一些品牌,像位于大相国寺东门大街的荣六郎经史书铺就是典型的一家,也是在北宋京师开封早期出现的私营商业性书铺之一。 今辽宁省图书馆收藏有百余部素有“一页一两黄金”之称的珍贵的宋元刻本,其中所藏《抱朴子内篇》是海内外现存最早的宋代刻本,即系荣六郎经史书铺所刻印出版的。《抱朴子内篇》是东晋葛洪所撰,主要讲述的是炼丹服药成仙得道之术。就其内容来说十分荒谬,不过从中可以了解道教思想和当时的社会习俗。荣六郎经史书铺所刻《抱朴子内篇》计二十卷,字用的是欧体,卷二十之后刻印有“牌记”文字五行:“旧日东京大相国寺东荣六郎家,现寄居于临安府中瓦南街东,开印输经史书籍铺,今将京师旧本《抱朴子内篇》校正刊行的无一字差讹,请四方收书好事君子,幸赐藻鉴,绍兴壬申岁六月旦日。”可以说这一“牌记”就是现代书籍版权页的雏形。北宋亡国之后,荣六郎经史书铺从东京迁至临安,于绍兴二十二年(公元1152年)重刻《抱朴子内篇》,也就是京师开封旧本的再版。足见开封大相国寺一带书市强大的生命力,北宋东京文化元素对南宋临安文化发展的影响也可见一斑。
关于京师开封当时的书籍情况和书籍经营商店的名称,在宋继郊编撰的《东京志略》一书第十章《坊巷》之中有《市肆》一节,明确记载了东京开封当时的有关情况。其一,书中注释引文《文献通考》,载张舜民所撰《书墁集》(一百卷奏议) 中写道,宋徽宗政和年间,这位北宋文学家兼画家的这部集,京师鬻书者忽印至“填塞衢巷”,文辞虽有夸张,但也可看出走俏书籍的印刷发行量是何等可观。书籍在京师开封已成为热销热卖的文化商品。其二,书中注释引文《欧阳文忠全集》卷一百四十三,黄庭经右黄庭别本续,就“得之京师书肆”,此时经营书籍的商店已被世人称为“书肆”。其三,书中注释引文《兰亭续考》东京书坊,亦刊一石,咄咄逼近,而摹思差劣,识者谓之赝本。在北宋早期由于书籍皆出自公办或私营的印刷作坊,故经营书籍的商店多称为“书坊”。加上前面所介绍的大相国寺东门大街的荣六郎经史书铺、书坊、书肆,三种书店的称谓都已流行于市,唯“书店”之名尚未进入京师开封的市场。
随着印刷业的空前发展、书籍市场的空前繁荣,两个突出的问题摆在赵宋朝廷和东京开封府的面前:一个是如何控制印刷品的影响,主要是书籍所造成的不利于政权的舆论导向,这成为朝廷和官府必须面对的,事关政权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再一个就是如何管理印刷与图书市场中不正当的竞争,突出的问题是随之而来的盗版盛行现象,如何保护书籍作者和书籍出版者的版权,朝廷和官府有着义不容辞的职责,就是现代社会所通行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先来看看赵宋政权是如何控制印刷品及书籍所造成的不利影响的。
据宋叶梦得(宋代大词人、文学家,宋徽宗时官至翰林学士,南渡后继为重臣,兼知建康府多年)笔记《避暑漫抄》记载,赵匡胤登基后不久,他便密令刻“誓碑”一块,上书三段文字。
一是: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二是: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
三是: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赵匡胤的誓碑说明他的誓言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开明、最为民主的君主誓言,尤其是不得杀上书言事之人,难能可贵,是多少昏君、清君都不敢说更是做不到的。每年四季祭奠或新皇帝登基,参拜太庙后都必须恭读誓碑。因此,自宋太祖始,北宋时期的社会民主氛围、言论出版的自由度都是空前宽容,政权对社会的控制并不严格。一个社会有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利益集团,代表不同观点的印刷品、各类书籍层出不穷。在宋徽宗赵佶的宣和年间到宋钦宗赵桓的靖康年间,在东京开封的早市上还出现了“小报”的售卖。北宋晚期在京师开封市场上出现的“小报”是各式新闻、社会奇闻传播的最新形式。关心时政的读者可以在东京市场上买到商品化的报纸。从读书到看报,这一文化的延伸首先在东京的知识分子圈内兴起,这不但对拓宽他们的眼界十分有益,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更加强烈,更是北宋社会进入近代化的又一标志。京师的小报皆为民间所办,不受朝廷和开封府的控制。徽宗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有份小报,刊发了一则宋徽宗斥责蔡京的诏书,不过诏书是小报的编辑杜撰出来的。这在其他王朝还得了,无疑是诛杀九族之大罪。谁知这家小报并未被查禁,“辄伪撰诏”之事最后竟然不了了之。
总的来说,宋廷及开封府对那些“肆毁时政,摇动众情,传惑天下”的印刷品及书籍也并不手软。例如宋仁宗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二月,驸马都尉柴宗庆私家印行的《登庸集》,因“词语僭越”被勒令销毁印版,已印出的“悉收众本,不得流传”。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二月,京师东京“书肆之家”“多将诸色所讲边机文字镂板鬻卖,流布在外”,宋仁宗为此特下诏:“委开封府密切根捉,许人陈告,勘鞫闻奏。”在宋徽宗时期,对于“市民将教法并象法”一类的兵书,“公然镂板印卖”者,亦令开封府禁止。
(作者:汴浚 责任编辑:笑宇)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