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得草:家喻户晓的“七品芝麻官”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12/19 9:29:43 来源:开封市旅游委 点击次数:
他是河南家喻户晓的豫剧表演艺术家,三四十岁以上的不少河南人,都看过、听过他的戏。如果实在不知道他,说几个豫剧剧目,比如《卷席筒》《七品芝麻官》《做文章》等,那些耳熟能详的唱腔、伴奏,没有几个河南人不知道。
好多人都会说,那位主演演得真好!没错,他就是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牛得草,演得确实好!牛得草擅演丑角,演技精湛,唱腔诙谐幽默,自成流派,不但河南人,在全国范围内,他都受到豫剧爱好者的喜爱。
牛得草先生生前是鹤壁市豫剧团团长,现任开封市豫剧院院长的杨晓青曾长期和牛得草先生在同一个团里工作,对牛先生十分熟悉。日前,记者采访了杨晓青,他谈起了牛得草先生的艺术。
从开封走出的一代“名丑”
牛得草是开封市人,原名牛俊国,出生于1933年。他自幼贫苦,衣食经常没有着落。为了有口饭吃,10岁那年,牛得草拜师李小顺学戏,专攻文丑。随后,他又向高兴旺、李同宾及京剧名丑萧长华等先生学习,受益匪浅。
和许多旧时艺人一样,牛得草拜师后刻苦用功,打下了坚实的童子功,很早就登上舞台开始演出生涯。1947年,14岁的牛得草开始在开封和平剧社任豫剧演员;1954年,他调入原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所属黄河豫剧团;1958年,随团转入鹤壁市,历任鹤壁市豫剧团副团长、团长等职。
杨晓青认为,牛得草先生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能够融会贯通,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和流派。他唱、念、做、舞都非常棒,饰演的“官丑”堪称一绝,讲究程式规范,同时又贴近生活,表演风格洒脱雅致、寓庄于谐,既有大家风范,又有乡土气息,深受群众的欢迎。他技艺精湛,其他代表剧目有《卷席筒》《做文章》《张古董借妻》《三不愿意》《拾女婿》等。
艺名“牛得草”是这样来的
牛得草这个名字,一看就知道是艺名,这个艺名既好记、诙谐,又富于哲理,同时跟他的丑角身份也很符合。当年,电影《七品芝麻官》里县令唐成的一句台词:“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让饰演唐成的牛得草家喻户晓。
关于这个艺名的来历,还有一段梨园佳话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饰演文丑的牛得草当时名字叫牛俊国,表演已经很有特点,且有些名气,深受开封一些老戏迷的喜爱。众多的老戏迷中,有一位叫李春芳的老人尤其喜欢牛俊国的戏。他在看完戏后,经常跑到后台找牛俊国聊天,聊着聊着,两人便成了忘年交。
有一天,李春芳对牛俊国说:“你丑角演得好,可惜名字不风趣,也不好记。大凡名演员都有个好艺名,比如梅兰芳、盖叫天等。”牛俊国也有同感,说:“牛俊国这名字确实不怎么样,尤其是在别人叫我时,如果吐音不准或咬字不清,或是听不清楚,就成了‘牛进锅’了。丑牛如果进到锅里,不就成了煮熟的牛肉了,总觉得很不吉利。”而且,当时“牛俊国”这名字,与牛先生的演艺职业及他的“小花脸”行当也不对路。
李春芳是一个满腹经纶的清末秀才,表示要为牛俊国改个艺名。回家后,他翻了一摞古书和字典,终于想出了个好名字。第二天,他揣着这个名字,找到牛俊国聊了起来,说起名要因姓而宜,姓侯的有叫侯得山的,猴子得了山,便可以攀登跳跃、自由玩耍。还有叫侯宝林的,猴子如果得了果林,就如同得到了风水宝地,便可以有美味可口的鲜果子吃。姓于的有叫于得水的,鱼儿得了水,就可以自在畅游……你姓牛,牛儿如果能够得到最喜欢吃的青草,便可以越吃越壮,力大无比,负重劲行,辛勤耕作,万事如意,韧力无尽,事业有成……“我看,你应该叫牛得草!”李春芳老人满脸微笑,盯着牛俊国说。
李春芳的娓娓道来,让牛俊国听得兴趣盎然。他非常高兴,说:“您老给我取的这个名字,既幽默,又吉利,而且颇有‘丑角’演员风趣滑稽个性特征的深刻含义。如今解放了,我从一个要饭孩子和被人看作‘戏子’的穷艺人,成了人民的演员,是党把我从地狱里解放出来,重见天日,有吃有穿,这不正是小牛得到了青草吗?这个名字太好了!”
从这时起,牛俊国有了艺名,叫牛得草,字“清泉”,号“料足”,别号“饮水”,都和牛密不可分。牛得草还有个小名叫小林,牛吃饱喝足后,还可以到茂密的树林里美美地卧下休息。牛得草,草、料、水、林俱全,只等奋蹄耕作了。
牛得草高兴之余,在日记本上写下了八个大字:“立志为牛,艺为人民。”
后继有人 “牛派艺术”被发扬光大
传统艺术贵在继承,更贵在创新。以饰演丑角而知名的牛得草,在豫剧表演方面就有可贵的创新精神。
1979年,由他执笔整理并主演的《唐知县审诰命》(即《七品芝麻官》),随河南省代表团赴京参加文化部主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献礼演出,获剧本整理一等奖、演出一等奖。因为表演有创新、有特色,这一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把这个豫剧拍成电影搬上了银幕,改名为《七品芝麻官》,并获第四届“百花奖”最佳戏曲影片奖。影片深受欢迎,香港《大公报》撰文,称牛得草是“东方的卓别林”。
如此成功,并产生这样的影响力,并不是偶然,这与牛得草深厚的戏剧表演功底密不可分,与他对豫剧艺术的深切投入密不可分。
杨晓青认为,传统的豫剧古装戏中,以丑角为主演的剧目不多,而牛得草先生以丑角领团,把丑角唱成了剧团的台柱子,这是十分了不起的。之所以受欢迎,并形成“牛派艺术”,是因为牛得草先生的戏在剧本上体现了人民性、大众性,在创作方法上充满了诙谐幽默,容易为群众接受。同时,他的戏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加上极具观赏性的表演,因此深受戏迷欢迎。
牛得草先生1998年因病去世。从艺50多年,他以娴熟的技巧和丰富的手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成功塑造了很多性格各异、栩栩如生的丑角艺术形象。
近年来,豫剧牛派艺术已经成为豫剧中一个有标记的文化符号。牛派传人中的“四草一金”:葛圭璋(艺名葛草旺)、牛亚非(艺名小牛得草)、王艺红(艺名牛小草)、张仙草、金不换,都在继承和发展着牛得草先生的牛派艺术,牛派艺术后继有人,并得到了发扬光大。
(作者:张德卿 责任编辑:笑宇)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