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津大觉寺及万寿塔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12/13 10:25:52 来源:新乡市旅游局 点击次数:
大觉寺位于延津县城温州商业街中段西侧,原名“上乘寺”,始建于唐朝天宝年间(公元742年-755年)。寺院面积1621.75平方米,院内前偏右侧有万寿塔,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前有元朝著名书法家赵孟頫书《长明灯记》碑颇为珍贵。寺院红墙灰瓦,雕梁画栋,格调古朴,环境优雅,是延津县城一处重要的文化旅游景观。
与寺院门口相照的大雄宝殿,内塑一佛二菩萨像,释迦牟尼佛居中,两侧为文殊和普贤菩萨。左侧为文殊菩萨,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右侧为普贤菩萨,同文殊菩萨相对应,是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两侧为护法十八 罗汉。大雄宝殿东侧,有鲁葛祠。鲁是鲁班,葛是葛洪。鲁班是土木工匠的祖师,葛洪在医学、化学、文学、音乐、炼丹、道教等诸多学科都有较高的成就。这两个古人一直是百姓崇拜的偶像。所以,大觉寺内专门建有鲁葛祠。不过现在的鲁葛祠内,则供奉着鲁班、葛洪和财神。寺院西厢房改建为博物馆,陈列着各种文物;东厢房改建为陈列馆,经常展出书法绘画作品。在大雄宝殿和鲁葛祠中间有一门,往里则是大觉寺后殿,有观音殿等三大殿和西厢房,除供奉各路神仙外还有县文物管理、治安保卫人员办公室。
矗立在大雄宝殿前的明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重修大觉寺记》碑记载了寺院的原名、始建年代、院内碑刻、历任主持、改建扩建维修过程、改名过程及意义等。新中国建立后,年久失修,特别是“文革”中,几近被毁。直到改革开放之后,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1989年重修鲁葛祠,1990年重修大雄宝殿,2005年维修万寿塔,2006年全面整体维修改造大觉寺,完工后由原石油工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张文彬题写“大觉寺”名,使大觉寺得以崭新的面貌笑迎八方来客。
大殿前的另一通碑,就是著名的“长明灯记碑”,全名叫“泰安王子开府公长明灯记文碑”。碑文介绍并歌颂泰安王子野仙贴穆尔开府公割田1500亩入汴梁延津上乘寺为长明灯资的举动及功德。文中先追忆泰安王的功勋说,我朝世代功勋卓著,受封土地,作王作侯,任太师之要职的人,泰安王是其中之一。从太祖传了四世到翰林公历经八朝100多年,“辉光威望赫如一日,盖当时鲜与为比(光辉威望如太阳般显赫,当世很少有人能与他相比)”。接着写泰安王子:自幼聪慧好学,年长之后通晓政治,由河南行省参知政事之职升迁至江西任职,仅一年多又升为河南右丞,还未上任,又被授予平章政事,入朝掌管枢密院做承旨翰林,出入三宫,海内闻名。尽管政务繁忙,还要积极行善。他在行善方面有三大善举,除了割田1500亩入延津上乘寺为长明灯资外,还于皇庆初年,奉皇帝诏令到五台山祈福,返回时路过应州觉兴寺,捐献金帛作长明灯的供奉;后又在居庸关修建承天报恩寺,备办长明灯等。
泰安王子的这些行善举动,意义何在呢?碑文下面这段话很精辟:“夫灯者,可以继日月之明也。日虽至明,不能烜乎夜;月虽至明,不能烛乎幽。故必假膏火以代其明。而济乎人,日月之明不可已,而膏火之用亦不可已。譬犹人君之治天下,虽极明圣,不能偏睹也,必假乎臣以达其明而被乎物。故天下不可一日无明君,亦不可一日无贤臣,盖相须为用,而不可已焉者。”意思是说,灯,可以延续日月的光明。太阳虽明,不能辉耀夜间;月亮虽亮,不能照至幽深,因此必须借助油灯火烛的作用。而救助世人,日月的光明固然重要,油灯火烛的作用也不可轻视。就像人君治理天下,即使非常圣明,要想明察秋毫,也一定要借助臣子来使自己视野开阔。因此,“天下不可一日无明君,亦不可一日无贤臣”,二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泰安王子说:我之所以做这些事,不是为了谋求福气、田产、利益,我受皇帝、皇太后厚恩,希望能够报答主上恩德的万分之一。然而为报圣恩,他立下的功业已经非常显赫了,又为何要借助布施善事来报恩呢?碑文写道:“推公之心,盖欲世世子孙竭忠本朝,达天子之明于天下,如膏火之继日月而无穷。”泰安王子是希望世代子孙都对朝廷竭尽忠心,把天子的圣明传遍天下,就像长明灯无穷无尽地延续日月的光辉一样。反映了泰安王子野仙贴穆尔受皇帝厚恩,以其功烈报答朝廷的愿望,目的为朝廷歌功颂德,号召后世子孙尽忠朝廷。
碑文作者是揭徯斯(公元1274年-1344年),字曼硕,龙兴富州(今江西丰城)人。元朝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在中国古代文史学界素负盛名,曾被元顺帝下诏修辽、金、宋三史,为总裁官。他撰写功臣列传,被人称为“史笔”,与虞集、柳贯、黄晋号称“儒林四杰”,又与虞集、杨载、范淳并称“元诗四大家”。碑文的书写者是赵孟頫(公元1254年-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别号欧波,湖州(浙江吴兴)人。元代著名书画大家,在绘画史、书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他是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为人才华横溢,仪容出众,诗文清远,书画双绝,与唐代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书法家。因此,长明灯记碑价值连城,曾吸引很多文人墨客前来观赏。
万寿塔位于大觉寺院内偏东南,与大觉寺同年建成,圮于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又二年,知县李元春劝令士民捐资重修,修了两层因财力不足而停工。隆庆三年(1569年),知县陈彝募捐续修,又未完成。万历十一年(1583年),知县郝亦立再次劝士民施材续修,因郝奔丧,遂又搁置。直至万历十三年(1585年),才由知县张光宇捐俸银命匠合顶,并铸千余斤重之铜宝瓶置于顶部,始告竣工。重修该塔从破土到完成,历经三代皇帝,十五任知县,历时36年。万寿塔六角七层,高29.67米,底层周围23.1米,自下而上,每层高度及直径稍有缩减,然无明显的锥体感。万寿塔的建筑风格有浓厚的阁楼色彩,每层顶部有青砖雕砌的阁楼飞檐,檐下的六面墙中,又各有一个圆顶拱劵楼门,飞檐伸出墙外二尺余,雕磨精工,构思巧妙。所雕花样可分三个层次,每层厚约30多厘米。下层为砖雕斗拱,中层为磨砖仿椽头及飞檐,上层为砖磨莲花瓣,层次分明,牢固美观,为古代叠涩雕砌工艺之上乘。
万寿塔用料,除塔基累砌一米高的条石外,其余全系青砖砌就,塔体结构分内、外、中三层,内层为一锥形空心圆柱,外层为里圆而表呈六角形,中间为半实半虚的螺旋形阶梯和角道。二层至七层均嵌有碑刻和题记,多数为捐资修塔记事碑和文人政客题诗碑,著名的有明都御史周泳所题:“浮图高起城之陬,乘月攀登绝顶游。危磴盘旋迷眺望,虚窗缥缈豁吟眸。本来生灭原无相,岂是废兴自有由。会得空门真意味,乾坤今古一浮沤。”清延津知县王景圣题:“层层高尚塑补容,砥柱中流万派雄。扶起瞿昙标持月,重新古塔振宗风。劈尘挥剑观飞跃,利物循机下别峰。从此津城增壮丽,峨峨千古赞神功。”
万寿塔的最高层,中心置一木柱,顶端为同刹,与塔尖铜宝瓶联接。说起这个铜宝瓶(俗称“塔葫芦”),还有一个离奇的传说呢:说这个塔葫芦经过多年风霜雨露的侵蚀,日月精华的照耀,逐渐起了变化。有人看到在大雨来临之前,塔葫芦自动裂为两半,从中跳出个小孩绕葫芦跑几圈,雨一来就自动钻进去,塔葫芦会自动闭合,恢复原状。时间一久,这情况被人传得活灵活现,南蛮子勾引外国人前来盗宝。他们在大雨之前,用100个烧饼逐个投向那个从塔葫芦里跳出来的小孩,烧饼投完,宝葫芦就会掉下来。可当烧饼投到第99个时,被人识破了计谋,就把他们赶跑了。那个宝葫芦依然稳坐在塔尖,俯瞰着延津大地,保佑着天下太平。
(作者: 责任编辑:笑宇)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