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禹州药会”发展史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11/7 14:18:24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禹县药材大会到底起于哪个朝代?历史多久?尚无充分的历史资料可作查证。民国十年间,县城西关石匠园有一石碑记载,但甚简略。
咸丰年间,药材会起于禹县北、密县南约六十里处的洪山庙,每年从清明节那天开始,半个月时间结束。在这短时间的会期里,几个省的药商到该地交换买卖药材。
当时捻军正在黄河以南各州县大战清军,时局动乱。各地药商感到在半山坡上做药材买卖,生命财产都不保险,经过商议,决定把药材会会址由洪山庙迁到禹县城西关。
旧时的禹县西关有赛马会,加上药材会的迁来,形势就更大了。捻军同清军争战十年之久,药材会随之逐年扩大,由原来的短期变为常年会,来自省内外的药商越聚越多,从西关布棚到进城租房开设门店经营。外地丸散店、眼药店等随药材商固定城里,如河北屈同仁丸散店、方城眼药店,杨永先眼药店等。
随着药商的大量汇集,药材市场的迅速扩大,根据行业类别自行组合成帮,大帮有——药行帮、药棚帮、丸散帮、怀帮、山西帮、药庄帮、江西帮、祁帮、杂货帮等。另外还有三、五个小帮。
当时全国交通不便,西北大批货,内蒙古甘草、甘肃大黄、当归等药材,由黄河水运至汜水下轮,再由车马运到禹县,四川大批
药材,从长江水运老河口,由车马运输至禹县;伏牛山脉所产大量药材,则用人力担挑,长途跋涉来禹销售;进口的外货由广州水运至周口等码头,转乘车辆至禹县。清末,京汉铁路通车,南方药商云集禹县,药材市场更为壮观,仅“江西帮’’、“德记茂”两家字号,每年向禹县发药材有三千件之多,而运来货与收回货数目相同。禹白芷、南星、禹、密银花,全虫等大批药材销售全国,出口国外。
从清朝末年至民国十年的三十余年间,是禹县药材大会的鼎盛时期,“药材行帮”发展到四十余家,其中“广隆昌”、“宏道昌”、“济成熙”、“瑞长复”等,共有职员一千五百多人;“药棚帮”有八十家,大的有“郭全胜”、“泰和仁”、“李中和”、“东来升”共有职员八百多人,“丸散帮”有七十余家,大的有“同仁灿”、“韩保善”、“翟同仁”等,共有五百余人,禹县药棚的“天兴仁”、“震兴长”、“协盛昌”等二十余家,加上外地大小药庄共有二百多家,以及几十家切药业加上打包工人,为经营药材服务的人数多达五千多人。
在禹县药材会最盛时期,全国各省药材集散地禹县药材价格的涨落而涨落。这时期的禹县药商,经营,加快资金周转,各帮会改随卖随付银两、铜钱为三期结帐,即:四月二十日、八月二十日、十一月只要该字号讲信用,不拿钱可在市场购到大量药材钱,后结帐。号称“日进斗金”的禹县,成了药商的王国。
民国十年(1921年)后,由于军阀混战,土匪猖獗。药商财产遭受抢劫时有发生。加之滥发钞票,物价上涨,禹县轰轰烈烈的
药材经营业逐渐萧条,直到北伐战争后才略有好转。民国二十二年,禹县十几家大药商向郑州迁移。“七·七”事变后,郑州常遭日军飞机轰炸,去郑州的药商又纷纷迁回禹县。当时日寇占领禹县后,药商相继破产,从此,一厥不振。
解放后,药业,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少数药帮富,多数卖主穷,百姓缺药用”的社会弊端。如今禹县的药材业纳入了正常规道。
(作者: 责任编辑:笑宇)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